蒋介石参加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与蒋介石的困境(2)

  罗斯福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当年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的突袭造成2500名美国人死亡,数千人受伤。1
    941年底至1942年初,日本先后占领了包括菲律宾、新加坡、荷属东印度群岛、新几内亚和西太平洋诸多岛屿,特别是在占领巴丹半岛和菲律宾后,曾启动了“巴丹死亡行军”,让数以千计的美国人和菲律宾人在行军过程中受到羞辱、折磨和残杀。
   1942年至1943年,美军虽然在对日跨岛登陆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取得战略性胜利,并收复了吉尔伯特岛,但均是浴血奋战的结果。到1944年,又经过数次血战,美军夺回了马绍尔群岛、塞班岛、提尼安岛、关岛和贝里琉岛,其中,仅在攻占塞班岛时就伤亡17000人,贝里琉岛则为2500人。
   从1944年10月打响的菲律宾战役,由于岛屿众多,地形复杂,致使战斗极为艰险,据估计美军伤亡人数超过80000人。

  而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已经决定从太平洋直接进攻日本,而不是像原先计划的那样从中国发起进攻。参谋长联席会议估计,在德国战败后的18个月后,盟军能取得对日本的胜利,也就是在1947年年中才能征服日本。而且他们还估计,日本本土作战必将是一场殊死搏斗,可能使美军遭到100万人的伤亡。与日本进行过多次恶战的麦克阿瑟将军也认为,摧毁日本在中国东北的驻军将需要苏军60个师。因此,在雅尔塔会议前夕,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罗斯福表示:“俄国尽早参战并根据其能力发起进攻性战役,对我们的太平洋战役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援,实属必要。”这种对攻占日本本土难度的过高估计,无疑抬高了苏军参战的必要性,进而使中国的核心利益成为美国为获取苏联出兵而可被任意交换的筹码。

  苏联竭尽所能扩张势力范围

  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曾直言不讳的说道:“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这并非说明斯大林比其他领导人更具有远见卓识,而是他根据战前苏联较为孤立的国际处境,自然会判断出在德日法西斯失败后,苏联与西方世界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双重矛盾,其盟友关系将很难维持,所以特别着力抓紧最后的时机,竭尽所能的扩大势力范围。

  波兰前途是苏联人极为关心的问题。斯大林曾强调,在过去25年中德国两次借道波兰进攻苏联。因此,波兰必须要在苏联的有效掌控下方能减少对苏联本土安全的威胁。1944年底,苏联支持的派别在卢布林召开“全国统一委员会”,并宣布将卢布林委员会改建为“波兰临时政府”。
   1945年1月,斯大林不顾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劝阻,率先承认了该政府。在随后的雅尔塔会议上,波兰问题也就成为了最为敏感、费时最多的议题。由于苏军已经占领了波兰全境,因此,争论尽管十分激烈,但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了斯大林手中。波兰国土整体向西移动,即苏联从波兰手中拿回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而波兰从德国接管了东普鲁士、西里西亚等地,这正意味着西方对于苏联的让步。

  1944年夏天,苏军已将德军逐出苏联境内,并越过边界,攻入东欧,顺利攻占了罗马尼亚及保加利亚等国。当时希腊境内游击队势力强大,丘吉尔派英国军队予以镇压,并于同年10月在莫斯科会见斯大林,双方就东南欧未来的命运交换意见,并划出了各自在东欧各国所占的“百分比”,此即《百分比协定》。在这份《协定》中,苏联占有了罗马尼亚90%的部分,并进而使许多东南欧国家顺势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依此思路,苏联随即在中苏谈判中以不容争辩的架势要求中国政府必须承认外蒙独立。事实上,面对久已不在中国国民政府实际控制下的外蒙,蒋介石曾在日记中留有这样的基本主张,即“外蒙可予以高度自治,在中国宗主权之下成立自治政府,其权限可与俄国宪法上所规定之各苏维埃权限相同”。而且他在重庆与宋子文、王世杰等人商讨谈判对策时也强调了这一原则。但不出所料,在宋子文于1945年7月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谈判时,双方在外蒙问题上陷入僵局。斯大林认为外蒙人民不愿再受中国政府统治,希望独立,但苏联不会并吞外蒙。他还强调,出于国防关系,苏联不得不在外蒙驻军,而且要与之结成军事同盟。另外,与东欧很多国家类似,苏联经过多年经营,实际上已经在外蒙获得了实际主导权。英、美在东欧问题上尚要向苏联做出巨大让步,此时的国民政府更无从扭转这一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