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大清推向了灭亡?历史揭秘大清灭亡与谁有关(4)

  第二,腐败日积月累,腐败者在官场盘根错节,已经由少数转变成了多数,整个官场成了腐败者的天堂。此时如果有少数官员希望反腐败,已经是少数对多数,势单力薄,很可能被驱赶出局。甚至可能被加上一个罪名成为腐败者,而真正的腐败者只要所谓政治上正确,就能以反腐败之名镇压不同的派别。当反腐败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一根筹码、一种工具的时候,由于当时大多数人已经成为腐败者,腐败者已经习以为常,不腐败者反而会担惊受怕。此时要真反腐败,其阻力之大、风险之大,已是为政者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了。

  第三,腐败一旦严重到一定程度,全面彻底地揭露腐败,会严重损害大清王朝形象,动摇大清的根本。因此,大清的反腐败,只是在揭示一些小腐败,揭露一些散兵游勇式的个体户式的腐败。例如,某个腐败分子如果与知县有关,又与知府有关,又与户部或礼部的大官有关,大清就不愿意深入细查。因为查出什么,大清的脸面何在?慈禧的脸面何在?国家的形象何在?还不如掩盖的好。大清还是大清,表面上还是光鲜得很。

  就这样,大清的腐败在发展着,终于使大清动摇了国本。它终于病入膏肓,支持不下了。

  内斗加速了大清之亡

  专制政权不能处理不同政治势力、不同力量之间的平衡。争权夺利是专制政权的常态。到了大树将倒,大厦将倾的时候,内斗必然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加剧,从而大大削弱统治的力量。大清的晚年,情况就是这样的。

  清朝末年的内斗,表现于多个方面。

  第一是后党与帝党之间的斗争。

  老佛爷与干儿子光绪皇帝之间,本来虽然有矛盾,但是,尚未表面化,还维持在共撑危局的范围内。维新变法后,后党与帝党的矛盾加剧。表面上,后党取得了伟大胜利,慈禧太后直接出面掌握了政权,光绪被软禁于瀛台。慈禧太后有可能是软禁国家领导人的创始人之一。直到大半个世纪后,慈禧的办法才再次得到重视。慈禧将光绪软禁后,虽然表面上风光得很,但是,她统治的合法性不足,外国使节心中不承认,全国人民也并不买账。这对大清的统治的稳定是很不利的。

  慈禧与干儿子光绪有矛盾,与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也有很深的矛盾。这个矛盾使同治青年夭亡。老佛爷还与当军机大臣的小叔(丈夫的弟弟)也有矛盾。一度关系很紧张。这种无止无休的内斗,使统治力量大大削弱。

  第二,权臣之间的激烈斗争。

  晚清的两个重臣之间,爆发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方是军机大臣袁世凯为代表,另一方是清流派的瞿鸿机为代表。两派之间开始了你死我活的内斗,从而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历史是错综复杂的,交叉重叠的。当年反对、镇压维新派的力量,后来一部分人变成了改革派,例如,袁世凯。反对改革的人中,不仅有害怕自己失权的高官,也有世代享受特权的满清贵族,他们的反对可以理解。但反对的人中间,还有清正廉洁的大臣瞿鸿机。他的反对是出于对袁世凯野心的担忧。他反对的办法是利用老佛爷的惜权恋权心态。他深知老佛爷的心理,那就是无论怎样改革,决不能动她的奶烙。当慈禧向他咨询的时候,他就向太后提出,有了总理衙门,一切用人的大权,处理政务的大权,全在总理,“太后您能放心吗?”聪明的太后心里立刻明白了,原来袁世凯的改革,是要分她的权。这还了得?

  1905年11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讨论改革方案时,西太后就将那份袁世凯编制的政治体制改革之一的新官制草案,交给瞿鸿机办理。4天后,经过长久的酝酿、经过大喊大叫了无数遍后的立宪改革方案终于隆重推出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改革方案的第一期方案。这个方案中,朝廷的权力依旧,慈禧太后的伟大权力一切依旧;旧的军机处的权力,一切如旧。它的伟大的变革只在于,有几个旧衙门的机构改变了名称,其他一切如旧。就是说,瓶子换了,酒是老的;汤换了,药还是那个药。这次改革当然也有其伟大之处,它终于改革出了一个新的部,那就是邮传部,它负责邮政,电报等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