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三国 刘备重口味曹操是吃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当然其中也包括食文化。一句老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天大的事,自然是分外讲究,但凡赶上一个丰收年,一家几口人总要趴在桌角一个合计,折腾出一个新花样来。于是有了川菜、粤菜、闽菜等诸多菜系。当然,看着五花八门的各色口味,我们不妨拿出娱乐心态,玩一把穿越,窥探一番三国时代名流们的舌尖上都迷恋着神马?
曹操是“吃货”
在三国时代,曹操应该算是对“食文化”颇有研究的一位,曹操的每日食谱上,必定有鱼(《魏武四时食制》:“望鱼,侧如刀,可以刈草”)。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曹操同志还能“吃”以致用。《世说新语》就有记载望梅止渴的故事:“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可以看出,曹操在“吃”上面的阅历,使他的军队度过行军最艰难的时期。
不过,曹操在品尝美味时,是不喜欢别人破坏雅致的。传说西凉刺史马腾打听曹操喜欢糕点,于是进献一盒包装精美的甜酥,曹操一时兴起,提笔在上面写上“一合酥”三字。主簿杨修趁着曹操出外办公之际,唤来了百官,自作主张道:“丞相此前吩咐,一人一口酥,于是叫百官开装分享。见如此美食竟被杨修胡乱“点评”,曹操心中忿然,于是有了诛杀的想法。
曹操不仅钟爱传统美食,还对一些稀奇古怪的食品有所涉猎。《魏志》记载:“(曹操)又习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饮鸩酒”。根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记载,野葛是有剧毒的,鸩酒当然也是著名的毒物(毒性远强于当今经典毒物地沟油、三聚氰胺等)。只是,曹操和毒物相伴的雅兴,是一时兴起,还是为了在对仗期间寻求灵感迸发,或是觅寻长生不老良方,也就不得而知了。
诸葛亮偏爱农家乐和口香糖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可见,年轻时的诸葛亮应该算个农民。不过,这位知识型农民在农耕之余可没有闲着,差三岔五总会邀上徐元直、崔州平几个文人,爬几座大山,趟几波河流,倘若累了,随性踏进一家“农家乐”,喊上三五下酒菜,谈一谈时政,聊一聊美眉,然后一醉方休。
不过,自从跟了刘备,军政一肩挑的诸葛亮失了年少时的潇洒。事无巨细的公务生活,也使他对饮食少了很多讲究。不过,也有例外,就是无论公务多忙,诸葛亮总喜欢在口里嚼上一片“口香糖”。曹操的《与诸葛亮书》曾有这样描述:“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曹操果然是吃货)。鸡舌香是一种香料,可含在嘴里,古代臣子给皇帝口头报告时,为了不让口臭熏着皇帝,嘴巴里就含着这个,让口气芬芳,也就是现代的口香糖。由此可见,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使诸葛亮的肠胃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可能患上较严重的口气。“嚼口香,放轻松”,也许,这正是诸葛亮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
孙权热衷红烧鱼和品酒
毛泽东曾有诗云:“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诗中所说的武昌鱼,即“鳊鱼”,脂香味美,一直是历代文人骚客的钟爱。如此人间美味,三国时代曾定都武昌的孙权同志应该是不会放过的。烹饪武昌鱼,主要还是要以红烧为主,成品之后,色泽金黄,油润爽滑,味道异常鲜美,总会让人胃口大开。
当然,如此上等红烧佳肴,怎能独缺美酒。孙权每次宴请宾客,总会摆上各色美酒,逐一让大家斟尝。饮过的人,总要摇头晃脑,发表一番品酒感言,当然,每逢此时,倘若有人不识风趣,破了酒会的规矩,孙权同志可是会发飙的。譬如,曾有一位叫虞翻的同志,因为在酒会上玩了一个投机,耍了一把无奈,竟惹得孙权龙颜大怒,差点因此人头落地。(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大怒,手剑欲击之。《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