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徐志民、李俊领在青年读书会上做报告

读书-徐志民、李俊领在青年读书会上做报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书-徐志民、李俊领在青年读书会上做报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徐志民、李俊领在青年读书会上做报告



读书-徐志民、李俊领在青年读书会上做报告
9月13日,近代史研究所举行了第24期青年读书会活动,《抗日战争研究》编辑徐志民博士报告了《我所了解的援藏生活》,在站博士后李俊领报告了《泰山信仰礼俗调查见闻》。报告会由唐仕春主持。本所青年同仁十余人参加,资深研究员刘志琴、人事处处长黄春生参与讨论。因这次活动的通知事先发在近代中国研究网上,香港《凤凰周刊》驻京办的两位记者闻讯赶来参加。
徐志民是近代史研究所在2009年6月派往西藏社会科学院的援藏干部,也是本所第一位援藏干部。在报告中,他首先追溯了近代史研究所与西藏所保持的60年不解之缘——王仲先生于1951年6-12月参加西藏工作队,1959年丁名楠、张振鹍两位前辈曾就英国侵略西藏发表过研究论文,1977-1982年现任本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辑的古为明先生曾在西藏生活、工作了五年之久。然后,他介绍了2009年6月到2011年1月间自己在西藏社会科学院的工作,主要是参与了西藏院重大课题《恰白`次旦平措学术思想研究》,重点负责国家西藏项目办重大委托课题“西藏百年史研究”第三卷。为期一年半的西藏生活给徐志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他细致回忆了那一段时期中曾经一起工作、生活过的西藏社科院领导、同事,中央各部委在拉萨的援藏干部,以及西藏社科院周边的藏族同胞等等,尤其对拉萨城区、山南、林芝等地的风景情有独钟,说那真是可以净化心灵的地方,令人毕生难忘。
他说,因为在西藏待过一年半,才深刻理解了“西藏情结”,对西藏的感情很不一样,甚至没事的时候也会哼唱上几句西藏的歌曲;更因为在西藏待过一年半,才油然而生“决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分裂西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了西藏的明天更美好,徐志民建议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切实解决西藏民众收入差距的问题,既要科学决策,也要科学施策。
徐志民最后介绍说,在藏工作期间收获了不少学术成果。首先是开拓了一个的研究领域——西藏史研究,其次是完成《西藏百年史研究》第三卷的部分内容(15万字),再次是即将出版专着《西藏史话》。另外,还发表了数篇相关的文章。
徐志民的报告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兴趣。刘志琴研究员就报告内容谈到了西藏佛教信仰及其与民众生活关系的问题,说信仰的问题不能用政治强力干涉,只能用生活教化的方式来解决。特别提到,西藏一些寺院因为信徒进奉的酥油年深日久,气息十分刺鼻,难以让人对藏传佛教产生好感。黄春生处长简略介绍了徐志民当时顾不上孩子幼小而赶赴西藏工作并取得出色成绩的感人经历。邱志红就清代驻藏大臣的历史遗迹和档案资料等问题与徐志民进行了互动。
李俊领为充实博士后报告《官礼民俗:近代泰山信仰与社会变迁》的资料,在8月21日到9月4日间前往泰安,在查阅地方特藏档案的同时,进行了一些田野调查工作。他在这次读书会活动中主要汇报了调查民国时期泰山信仰习俗的所见所闻。
李俊领首先介绍说,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官礼与民俗中,东岳泰山都占有重要地位,朝野对泰山都有很深的信仰,而且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传统。由于文字资料的不足,现在人们对近代泰山信仰礼俗的状况了解甚少,也不清楚这种信仰礼俗在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为此,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借助泰山乡村中80岁以上的老人,“打捞”相关的历史碎片。
接着,他介绍说这次调查将文字资料、田野碑刻与人物访谈结合起来,尽力理清民国时期泰山信仰礼俗的某些历史脉络,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一些历史场景。
在泰安市档案馆他查到了一些平时并不对外开放的特藏资料,主要是皈一道、一贯道、道德会等民国时期会道门的内部宣传资料,比如《皈一舰舟》、《宣讲提纲》、《一贯道初学须知》等等。从中可见皈一道等民间宗教与碧霞元君的关系。
在田野碑刻的调查上,主要调查了扇子崖下的无极庙、粥店办事处后陡山村的大王庙和泰山南麓普照寺西的卧云台。在调查主题上,重点查访如下内容:(1)民国河神祀典与“盗跖”信仰的兴起;(2)无极道与侯芳缘(侯不二);(3)民间宗教与碧霞元君信仰;(4)大中至正道与“贾神仙”;(5)泰山“四大门”信仰。
在人物访谈上,主要走访了泰山区泰前村的车姓老人(男,82岁),普照寺附近的袁姓老人(女,78岁),后陡山村的王君德老人(男,83岁),大汶口镇西大吴村的贾功臣老人(男,92岁,“贾神仙”之侄)。
这次调查有不少收获。其一,了解到民国时期泰山民间宗教的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民国时期一贯道的一些信徒曾在泰山地区四处破坏“碧霞元君”神像,结果被当地群众强行驱逐。大中至正道的“贾神仙”精通《奇门遁甲》,练就了五雷章,招揽了数千名信徒,曾被段祺瑞、吴佩孚等人拉拢。其二,发现泰山“四大门”信仰至今仍是“活的礼俗”。尤其是“黄门”、“白门”的故事仍不时发生在泰安的城市与乡村。其三,调查清楚了清代“金龙四大王”河神祀典在民国泰山地区的地方性“变异”,即“盗跖”柳展雄信仰兴起,顶替了“金龙四大王”,成为新的河神。这种在地化变异缘于地方“常门”(蛇)信仰与扶乩习俗。
通过在乡村生活第一线的现场调查,深切感觉历史文字资料之外的另一种“世情”。从泰山信仰礼俗的视野看,民国时期的政治运动与社会变迁是错位的,甚至地方习俗并不因政令的强制而改变。其内在原因,既有民众处于弱势群体,缺少现实关怀的体制因素,也有民众讲求实用,缺少宗教情怀的心理基础。
更感觉到社会文化史需要田野调查,而田野调查无疑会给社会文化史研究带来更多活力和发展空间。要注意的是,乡村中85岁以上、熟悉当地历史而且头脑清楚的老人并不多了。在一定意义上,民国社会文化史的田野调查带有抢救口述历史的意味。
报告结束后,刘志琴研究员说社会文化史研究需要在大量的历史现象中,提炼系统化的解释理论。要建设理论,先要对这些历史现象进行分类。就泰山信仰习俗而言,相关的历史学研究还没有见到。建议从“民间意识”的角度出发,研究它的构成、产生背景、来龙去脉以及它的社会作用。博士生刘静讲述了其家人经历的“四大门”故事,并补充说这些现象在河北保定地区并不罕见,但人们虽不了解其背后的机理,但习以为常。
徐志民、李俊领这两位青年学者在做学问上都具有认真执着、不怕吃苦的精神,他们不仅努力搜集研读文献资料,而且勇于深入社会生活实际探索真相,今天的报告给大家带来了新鲜的田野气息,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已76岁的刘志琴研究员,专程赶来参加讨论会,以她丰富的学识和社会经验给两位报告人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
附录一:徐志民博士近期有关西藏的研究成果
1、完成《西藏百年史研究》第三卷的三章初稿,15万字。
2、《超越神化的探究者——恰白次旦平措学术思想评述》,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副主编,自撰2万多字。
3、《近代着名藏学家恰白次旦平措的史学思想述论》,《西藏研究》2011年第4期。
4、《开展西藏百年史研究 拨开西藏历史层层迷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11日,第14版。
5、《西藏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底出版。
附录二:李俊领博士近期关于四大门信仰的一篇文章
《四种妖魅作邻居:读李慰祖“四大门”札记》,《博览群书》2011年第9期,近代中国研究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