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近代史所2011年博士后报告题目与中文摘要(2):于文浩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经济-近代史所2011年博士后报告题目与中文摘要(2):于文浩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近代史所2011年博士后报告题目与中文摘要(2):于文浩
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19-1928):以商人团体为主体的历史考察
作者:于文浩 合作导师:虞和平研究员
在1919—1928年这一时段,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受制于外国列强,尤其是来自于邻国日本的对华侵略扩张,使得中国大量主权旁落,政府的外交举措亦常常损及国家利益。在这种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国民的外交参与意识得以激发,同样,以中国商人团体为主的民间经济外交意识也因此继续强化。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跃成为债权国、国际收支的顺差国,且民间资本也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几乎形成对中国市场的独占地位。但是,随着对中国市场的扩张这一过程,也面临着两个严峻的问题。一是日本与西方列强围饶中国市场上的争夺日益尖锐化,二是中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反日高潮。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商人团体积极展开了对华的民间经济外交,以摆脱实业界所面临的困境。
本报告针对以往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梳理民间经济外交意识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阶段的前提下,对民间经济外交的概念作出了界定,站在民间经济外交的角度,以时间为经,重大历史事件为纬,对以商人团体为主体的中日民间经济外交,主要通过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历史考察。第一、巴黎和会后、华盛顿会议前萌发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第二、华盛顿会议期间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第三、华盛顿会议后进一步得到发展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第四、关税特别会议前民间经济外交的准备活动;第五、关税特别会议期间积极主动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第六、1926年跨出国门的中日民间经济外交活动;第七、1928年在华日本人天津居留民团的民间经济外交。通过上述研究,构筑了中日两国民间经济外交在这一时段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并剖析其与两国政治外交、相互经济利益的关系。
最后,对中日民间经济外交的作用、特点作出总体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报告认为中日民间经济外交对两国的政府外交而言不但具有补充、监督作用,而且当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发生冲突时,还具有折中交涉的作用。另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方面而言,主要是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强了参与经济交流的意识的作用,对于日本方面而言,则是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扩张。从中日民间经济外交的特点来看,主要呈现的是不平衡性和双重性。不平衡性表现为日方占有主动地位,中方却处于被动地位。双重性的表现有二,其一,实际行动脱离预期计划;其二,中日双方既有发展平等商务关系的一面,也有日方扩张在华势力的一面,其决定因素则是中日双方政府及中日商人团体本身的优劣势。
本报告的选题是本人在合作导师虞和平的提议和指导下确立的,也是虞和平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商人外交与近代中国的殖民地化和反殖民地化”的一个支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