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经盛鸿:从“七七事变”到平津沦陷

宛平城-经盛鸿:从“七七事变”到平津沦陷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宛平城-经盛鸿:从“七七事变”到平津沦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经盛鸿:从“七七事变”到平津沦陷


今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爆发80周年纪念日。那一天,日本军国主义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枪。
日军的野蛮侵略行径
1937年7月7日晚近11时,在北平西南宛平城外的东方,突然响起了数声枪声。宛平城内中国守军发现,大量日军已包围宛平城,一名翻译向宛平守军喊话,声称日军丢失1名士兵,要求入宛平城搜查。这段时期,宛平守城官兵奉命在每天日落之时,即关闭城门,非经第二十九军军部许可,绝对不许任何人在夜间进城。驻守宛平城的第二一九团第三营营长金振中婉言拒绝了日军的要求,并当即将情况报告上级。
这时,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回山东乐陵老家扫墓,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德纯指示宛平守军:“……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本军队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该地演习,这已经是违背国际公法,妨碍我国主权。他们走失士兵,我们不负责,日方更不得进城搜查。但是,念及双方的友谊,可等到天亮后,令该地军警代为搜寻,如查有日本士兵,即行送还……”。
事后证明,那个被称“失踪”的士兵志村菊次郎,很快于12时15分就归队了。但日军第一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下令所部隐瞒此事,仍以士兵失踪为借口,一面派员与中国方面交涉,坚持要求进入宛平城,一面鸣枪示警,部署战斗。为防止事态扩大,秦德纯只得与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商定,双方派代表连夜赶赴宛平城谈判。7月8日凌晨4时许,中国冀察当局所派河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王冷斋等人为代表,与日方代表在宛平城内县署大厅谈判。双方代表决定出城到实地调查。凌晨5时30分左右,双方代表刚离开县署大厅,还未出宛平城,日军突然发动炮击,第一炮就准确地击中县署大厅。
日军向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守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攻击,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反击。代理二十九军军长的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对官兵说:“牺牲战斗,坚守阵地,卢沟桥与宛平城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尺一寸国土,不得让与敌人!”守卫宛平城与卢沟桥的官兵喊出了“宁为战鬼死;不作亡国奴”的口号,多次打退日军进攻。
日军的野蛮侵略行径,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后,抗日救亡热潮席卷全国。
抗日救亡热潮席卷全国
南京国民政府对卢沟桥事变迅速作出积极反应,一方面进行外交交涉,一方面进行积极抵抗侵略的战争准备。蒋介石在庐山得到秦德纯的报告后,于7月8日至10日,连电宋哲元,令其速从山东赶赴保定,坐镇指挥全军,固守宛平城,全体动员,限期完成国防工事,以备事态扩大,不要抱固执而幼稚之幻想。7月9日,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又派员与日本驻华使馆进行多次交涉,要求日军停止违法背信行动,不要扩大事态。7月12日,蒋介石在命令第二十九军就地抵抗的同时,令第二十六路军军长孙连仲率两个师、第四十军军长庞炳勋的第三十九师以及驻保定的万福麟部,兼程北上增援。
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紧急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华北当局与国土共存之宣言,我们要求宋哲元将军立刻动员全部二十九军开赴前线应战。我们要求南京中央政府切实援助第二十九军。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武装保卫华北,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号召“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北平群众首先行动起来,组织“各界抗敌后援会”,迅速形成支持二十九军抗战的热潮。许多学生和社会青年踊跃参军,拿起刀枪,投入战斗;长辛店、宛平地区的工人、农民,冒着敌人的炮火硝烟,为部队送饭、送弹药、救护伤员、修工事;农民把新摘下来的西瓜送到阵地上劳军。全国各地与海外华侨的声援电、慰问品、慰问信纷纷送到北平前线。来自广州、上海、天津、北平等地的慰问代表团,带着丰富多彩的慰问品,到战地慰问抗敌官兵。各报社记者云集卢沟桥,以炽热的爱国之心进行火线采访,冒着敌人的呼啸的枪弹,在前沿摄影,记录下日军的残暴与二十九军官兵的英雄事迹;通过报章,把日寇侵略的真相与中国军民的反抗迅速传遍全国及世界。
国民政府召开的第一期庐山暑期谈话会于7月15日至20日仍如期举行。全国各党派、各界知名人士158人参加了谈话会,共同表示,在民族危险之际,民族生存之重要高于一切,全国应服从政府,一致抗日。这种为救亡图存而呈现的政治协商气氛,令人鼓舞。7月17日,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发表讲话,申明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表示决不允许把北平变成第二个沈阳。如果争端不能和平解决,便“只有牺牲与抵抗”;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7月20日,蒋介石从庐山到南京,指挥全国抗战。
日军炮击宛平城
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了日本东京。日本内阁和军部就如何处理此事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开始,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发布第400号令,要求日“华北驻屯军”避免扩大战争。这是陆军参谋本部第一部(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代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拟稿而发出的。他们认为,在这时日本还未做好立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因而主张对卢沟桥事变持“慎重”“不扩大”的态度。但很快,他们的这道命令就被在当时日本军政上层占有压倒优势的强硬派推翻了。强硬派认为:“这是征服中国的一个好机会”,“事变大约用一个月时间可以解决”。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紧急派遣陆军占领华北平、津地区及建立战时体制的通盘计划。7月11日下午6时25分,日本内阁正式发表声明,声称卢沟桥事变是中方蓄意的反日行动,宣布向中国平、津地区派兵增援。日本当局迅速从伪“满洲国”、朝鲜与日本国内,向平、津地区调兵。
然而,二十九军上层大部分将领却认为,目前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只要作一些让步,局部解决仍有可能。他们与日方代表会晤与谈判,于7月18日达成了停战协定六条“誓文”。日本当局利用第二十九军将领的幻想,迅速加紧实施其全面侵华计划。就在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六条“誓文”的墨迹未干,7月21日,日军即撕毁协定,炮击宛平城、卢沟桥,进犯大红门。两军再次展开激战。宋哲元等人终于意识到第二十九军与日军在平、津地区的战争不可避免,在大红门和南苑军营以及北平城内加紧修筑工事,请来许多民间的磨刀师傅,为官兵们日夜磨刀。
7月26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下最后通牒。当日晚22时,香月清司向所属各部日军下达了总攻北平、天津的命令。宋哲元在接到日方通牒后,立即在铁狮子胡同的“进德社”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抵抗日军的侵略。7月27日,宋哲元严词拒绝了日方的最后通牒,并通电全国,表明自卫守土、誓死保卫平津的决心。
1937年7月28日,拂晓3时许,日军以陆军与航空兵协同作战,向宛平城、衙门口、八宝山、北苑、南苑等二十九军各阵地发动全面进攻。日军进攻的重点在南苑军营,投入步兵3个联队、炮兵1个联队、战机30余架,共约4万余人,从3个方向进攻。日军依据汉奸潘毓桂提供的情报,首先集中猛攻南苑军营南面的军训团学兵据守的阵地。因为这里是中国守军的薄弱环节,这些学兵都是北平、天津各大学、中学的学生,才受训半年,第一次上战场,很多人连枪响要卧倒都不懂。战斗一打响,日军先以猛烈的炮火猛轰学兵据守的阵地,许多学兵倒在血泊中。随后,日军冲向南苑被轰塌的围墙。令日军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这里踩响了连片的地雷,死伤惨重。活着的日军依然嗥叫着向前猛冲,突入学兵们据守的阵地中。残存的学兵们宁死不屈,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以10条命换1条命的代价,和日军拼刺刀。他们虽然伤亡10倍于日军,牺牲几百人,却没有后退。佟麟阁率军官教导团与卫队旅一部挥舞大刀,赶来增援。他们最终把日军赶出了军营。28日上午8时,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对南苑发动了第二次进攻,遭到了中国守军主力部队的顽强抗击。佟麟阁副军长、赵登禹师长亲临前线指挥。军训团的男女学生与二十九军官兵并肩战斗。日军恼羞成怒,出动战机对南苑狂轰滥炸。第二十九军缺少重武器,更几乎没有有效的防空武器。南苑只是建立在华北平原上的一座军营,无险可守,多年建筑的工事迅速被日军摧毁。南苑形势危急。
血战大红门
7月28日下午1时,南苑守军接到第二十九军军部的撤退命令。赵登禹下令,全部守军放弃阵地,分南、北两路撤退:南路由孙玉田率卫队旅一部,过永定河,会合当地守军,撤往保定;北路由赵登禹、佟麟阁率领,经大红门,撤回北平城内。但隐藏在二十九军内的汉奸迅速将南苑守军的撤退时间、撤退路线等,报告了日军前线指挥官。首先是赵登禹师长的黑色轿车开到南苑北部天罗庄时,遭到日军伏击,赵登禹的轿车正被1匹死马卡住车轮,进退不得,日军的子弹从四面八方射进车内,端坐在后座的赵登禹倒在日军的子弹下,年仅39岁。下午4时,南苑守军突围的北路部队到达大红门一带时,就遭到日军重兵的伏击。日军的轻、重机枪与迫击炮等各种武器猛烈扫射,战机狂轰滥炸。撤退的守军们由于没有掩护,没有接应,战斗变成了日军单方面的屠杀,伤亡惨重。佟麟阁与军训团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刘又生率领没有作战经验的学兵们,分左、右两路突围。指挥左路的刘又生负重伤,肚肠被打出来,仍高呼“打啊!打啊!”壮烈牺牲。在右路指挥的佟麟阁副军长腿部中枪落马,鲜血染红了裤腿和鞋袜。为了掩护学兵突围,他拒绝部下的救护,依然奋勇向前,带领士兵们拼死搏杀,大义凛然地喊道:“情况紧急,抗敌事大,个人安危事小!”他的行动深深地感染了在战场上的官兵。不久,敌机又俯冲下来,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佟将军头部受了重伤,在大红门的青纱帐里殉国,年仅45岁。
中国军人的鲜血染红了大红门,这是平津抗战最惨烈的一幕。军训团的学生兵1500多人中,活着回到北平的只有600人。南宛守军7000多人,伤亡达5000多人,多是倒在大红门。学兵王彦周原是个大学生,在撤退途中腿部中弹,弹片夹在两个骨头间,血流不止,影响行走。他向战友要来一把刺刀,咬着牙,自行将弹片挑出,得以随战友一道撤退。三十八师学兵队的轻机枪手付锡庆身中数弹,爬行了20多个小时,沿途靠喝地沟里的血水维生,终于突围。
7月28日傍晚,佟麟阁、赵登禹两将军战死的消息传入北平城内。宋哲元等人受到很大的震动,紧急商讨,最后决定,为保存军队实力,改变前一日誓死保卫平、津的决定,下令二十九军各部即刻撤出北平城,前往保定;北平城内留下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维持局面,控制局势,与日方周旋折冲,做好善后工作,掩护大军撤退。9月3日,张自忠从北平脱险南下。
北平的战事暂时沉寂下来。但在平、津地区其他地方,中国军民仍在奋勇顽强打击日军。
日军于7月29日踏进了北平,于7月30日占领天津。8月8日,日军举行占领北平的所谓入城式。5000名日军荷枪实弹,耀武扬威地从永定门,经前门,开进城内,一直进入紫禁城太和殿。中华民族的古都北平,在夏季的沉闷、压抑与恐怖中,被日军正式占领了。平、津陷落了,但是中国人民八年神圣的全面抗战从此拉开了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