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清代边疆民族政策思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历史-清代边疆民族政策思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代边疆民族政策思考
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朝代都存在着边疆民族问题,因此历代统治者必然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关政策和策略,以实行有效的管辖。中国古代的边疆民族政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行政、经济、边防、民族、宗教、外交政策等诸多方面。考察历朝历代边疆政策不难发现,其既具有共同点和继承性,又各有独创性和差异性。因清代属于末代王朝,其边疆民族政策乃集大成之产物;又因其最高统治者的少数民族身份,其思路与作法多有创新。既有继承中国历代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一面,又有根据时代需要和自身特色独创更张之特点,自成体系,蔚为大观。
一
众所周知,历代中原王朝皆以一统“天下”为己任,并无明确的边界概念。而在对待边地诸民族时,又尊奉儒家传统的“华夷之辨”,即以文化本位来区别之。王朝强盛时,标榜“用夏变夷”,即以推行中原文化、制度礼仪的手段向边疆地区浸润;而在衰败没落、居于守势时,往往又以“华夷之别”来抵御边地诸民族之攻势。但统而观之,历代汉族王朝从未跳出“夷夏大防”的历史窠臼,在边疆治理方面陈陈相因,缺乏建树。而由满族建立清王朝,以其自身的边疆少数民族身份,使得它能够以一种全新角度对待和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它比任何其他王朝都要重视联合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尤其是蒙古上层贵族),把边疆政策、民族政策的制定、推行和完善摆在基本国策的突出地位。虽然其主观出发点,是为了达到以人数和文化明显处于劣势的满族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对巩固边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推进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清廷强调“中外一体”(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一变历代汉族王朝作茧自缚、消极自保的惯用手段,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诸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的作用。并十分注重“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实行“一国多制”“文化多元”的统治方针,在清代前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而清廷边疆管理的各项制度与措施是清代统治者治边思想的具体化,涉及行政、军事、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首先是设立专门机构。中央层面,特设立与六部平行的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清代前期,理藩院还曾兼管中外交涉事宜,是当时“中外一体”的具体体现。制定并不断修订补充的《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法规,可视为管理规范化的力证。地方层面,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采用大量适于本地诸民族的行政体制,而不强求划一。如在东北地区,采用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内外蒙古实行盟旗制;新疆为将军辖下的伯克、州县、札萨克制;西藏为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的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并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同时,为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清廷广布“恩泽”,于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方面十分慷慨。终于将经常成为心腹大患的北方游牧民族变为中原王朝坚固的屏藩。在运用各种宗教巩固统治方面,清廷也大有作为。其对中国境内的大多数宗教加以扶植,只要不威胁到政权稳定,即不予干涉,表现出“包容天下”的豁达。但亦有其底线,那就是任何宗教都不能干预皇权,对宗教的世俗权力予以必要的限制;沿着“众建之以分其势”的基本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深入人心的“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策形成过程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形成了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大一统”在秦汉时期变为现实,并于其后的两千多年里浸润着中国各民族的情感,根植于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他们坚信,国家统一则各族共享太平、安居乐业;山河破碎则生灵涂炭、社稷丘墟。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是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永恒的政治价值取向。其对历代王朝维护统一、开拓边疆的不懈追求影响甚巨。古代中国四次大一统局面,其中有两次(汉、唐)是由汉族统治者完成,而另外两次(元、清)则是由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后实现。汉唐两代,江山一统,将千百年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孕育着的统一要求变成现实。但是与元代相比,汉唐统一则规模相形见绌。元代虽享国不足百年,但疆域空前广大,中华各民族之交流空前加强,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由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定做出的历史贡献更加突出,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均未达到过清朝的规模和程度。就立国时间而论,亦不逊于汉唐。
颇值得一提者,作为清廷基本国策的“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王制》。作为儒家经典,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礼记》便被历代汉族统治者奉为圭臬。但真正将其实施于边疆民族宗教领域者,却是“蛮夷”之属。实践这一理念的直接成果,便是历史上空前的“大一统”局面之形成。这或许正验证了孔老夫子之训诫: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今日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延续,清朝对于当今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变化均有直接影响。清代前期的有效管辖范围除18行省(兼有台湾)外,还包括有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六盟、喀尔喀蒙古各部、唐努乌梁海、新疆和西藏,是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尽管在鸦片战争后清廷屡屡割地赔款,但清代的边疆地区,包括当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以及沿海诸省,台湾、海南(包括南沙群岛)等等,仍是新中国边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区的社会状况、经济条件、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虽已发生了诸多变化,但许多当时已存在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清廷的丧权辱国,失山失地,给今天的边界纠纷留下祸根,也对边疆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产生着不容低估的影响。因此,要解决当代的边界纠纷,就必须弄清清代前期疆域的形成和近代以来疆域的变化以及清政府边疆政策失误之所在。不然我们就会无的放矢,陷入被动。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