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圆明园罹劫《四库全书》被焚

圆明园-圆明园罹劫《四库全书》被焚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圆明园-圆明园罹劫《四库全书》被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圆明园罹劫《四库全书》被焚


王铭珍
圆明园是清朝五代皇帝历经150余年,集中无数能工巧匠倾心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l707)。最初是康熙给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的赐园。雍正即位后,在园南部增建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乾隆在位六十年,又对圆明园继续进行扩建、改建,使之形成了圆明园的基本格局。它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丰富的文化收藏和突出的政治地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在世界园林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圆明园在经历了钟鸣鼎沸的繁华之后,悲剧性地在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烈劫火中化为一片焦土,曾经的地上繁华已永远成了记忆中的陈迹。
这年7月,英法侵略军万余人闯至大沽口,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先重创侵略军而后溃败。9月22日晨,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往承德。10月6日,英法联军向北京城西北郊进犯,直扑圆明园。10月7日起,英法侵略军官兵涌入圆明园大肆抢掠,亿万文物珍宝被洗劫一空,携不走者则击而毁之。10月18日、19日,连续两天在圆明园到处放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百余幢宏伟壮观的殿堂惨遭焚毁。
当时主管圆明园事务的内务府大臣宝鋆向咸丰皇帝报告说:“二十二日夜间,遥见西北大火烛天,奴才不胜惊骇。惟当时深夜,恐其乘势攻城,不敢开门往探。旋于二十五日夷匪由园进出。当时派司员前往探听。随据禀称,园内殿座,焚烧数处,常嫔业经溘逝,总管内务府大臣文丰投入福海殉难。”(军机处录付奏折,429号)
在众多的被焚毁的建筑中,有一座最重要的文化殿堂是文源阁。位于水木明瑟之北,水木明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要仿画江南的名胜风景,然后在园内兴工仿建,乾隆二十七年,仿海宁陈氏安澜园,在圆明园内修了四宜书屋;乾隆三十九年,又仿浙江鄞县范氏的天一阁,在圆明园内修了文源阁,以贮四库全书。阁之门额及阁内汲古观澜额都是由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
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圆明园文源阁阁制要仿浙江鄞县范氏天一阁。但范氏天一阁,体量较小。文源阁要收藏《四库全书》三万六千册,藏书量比范氏所藏多一倍以上,故清代匠人在仿制的基础上,将文源阁的体量加大,依旧采用重檐楼阁,合理运用重檐楼阁的腰檐部位,增加了一个夹层,使内部结构增为上中下三层。匠人们根据清雍正年间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的规定,将文源阁建成一座标准的、等级较高的北方官式建筑。
文源阁上下各层面阔均为六间,仿“天一阁”,取“地六成之”之义。其外檐装修,也都含“六”字。除西尽间外,其余各间的隔扇、槛窗、横披窗都是六扇;由于各间的开间不同,各间隔扇、槛窗的宽窄也各异。谓可防火。地盘平面呈长方形,通面阔3 3米,通进深14.77米,前后出廊,面阔与进深之比约为2.2比1,接近《工程做法》2比1之规定。
文源阁的平面布局是:明间面阔最大,次间与梢间稍小,另在这五间主体房的西侧加了一间楼梯间,其面阔不足梢间的二分之一。
文源阁上层是一个大统间,取“天一生水”之义,大统间内利用落地罩在金柱和通柱之间划分出一条宽1.96米的区域,辟为走道。走道的外侧是一排槛窗,走道内侧金柱之间,利用书架,将大统间分为五间。除了放置书架的五间,阁上层平面还包括作为楼梯间的西尽间。
文源阁从油饰彩画到屋顶墙体均以寒色为主基调,创造出一处凉爽、幽雅、沉静的环境,且体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情趣。
在天花、额枋等构件上绘制河马、金莲水草之类的水生动植物图案,除了装饰作用,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象征“水”的物体来避免火灾,取“厌胜”之意。
  文源阁上下层瓦顶都是绿边黑心,各脊及吻兽、走兽等,也都是绿色,但脊上在绿琉璃云海中饰紫色游龙,间以白色浪花。这几种冷色的花琉璃点缀其中,造成一种以寒袭火的感觉。因文源阁是藏书楼,最怕火灾,按照五行的“气运”之说,“水”之气为“寒”,颜色是黑色,藉此来祈求文源阁免遭火灾。
  在文源阁的正脊上,有九条紫色游龙。龙的头部较宽,颈部较细,张口露齿,躯体浑圆有力,肢爪强劲,龙发向后直立,龙鳞角凸起。龙身周围绿色流云缭绕,白色浪花翻腾,显示了九龙栩栩如生,浮云出海的神态。正脊的两端各有一条龙吻,屋顶垂脊、饯脊还排列有众多的绿色琉璃吻兽,也都是象征镇火之物。寓意吉祥、平安。这些显贵的琉璃装饰,丰富了屋顶的轮廓线,也给人以美的感受。
  在文源阁东侧,立有一座碑亭。亭内耸立的石碑,高5.5米,宽1.38米。碑座宽2.54米,厚1.2米,高1.24米,四面镌刻压地隐起的夔龙纹,古雅别致。碑上镌刻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御笔《文源阁记》,铭日:“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自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于是就御园中隙地,一仿其制为之,名曰文源阁,而为之记曰: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大相径庭也夫。”
  文源阁环池带河周边泉水常流。依样式雷图档可见,文源阁周边的水域面积要大于阁址面积的四倍。正像乾隆诗中所说的那样,“缥缃馥新岁,前后绕清池。触目资深造,澄怀得妙思。”
  在清朝的历史上,从康熙朝,到乾隆朝,号称康乾盛世。文化大发展。修《四库全书》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四库全书》共七万九千三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册,分装六千七百五十函,全部用朱丝栏白榜纸抄写,丝绢作书皮。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书成后,共缮写四份,于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各藏一部。后来浙江杭州文澜阁,江苏扬州文汇阁、金山文宗阁分缮三部庋藏。七份抄本以藏于文渊、文源、文津三阁中者缮写最精,校对最细,因为是藏在乾隆皇帝经常去翻阅浏览的地方,编纂校对各官不敢稍事疏忽。
  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焚毁圆明园,贮藏于园内文源阁的《四库全书》同毁于火。另外,在文源阁收藏的康熙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年间早于《四库全书》的《四库全书荟要》也同时被化为灰烬。木结构建筑荡然无存,只剩断壁残垣、石础、堆山和一通御制石碑——《文源阁记》。今置于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分馆庭院之中,以她的苍老的雄姿,展现给过往民众,向人们痛诉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北京火烧圆明园的万恶罪行。
  乾隆皇帝好读书、吟诗作赋。圆明园四宜书屋,有他写的一首诗:春夏秋冬无不宜,所宜乐总读书时。何须千里盐官忆,即景吾方勉近思。
  乾隆皇帝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百年之后,他的后辈子孙们死读书,不思危。国力不足,武备落后。土枪土炮哪抵得过英法联军的洋枪利舰。国弱受列强之欺辱。这就是历史。圆明园一百多幢殿堂,包括乾隆建造的四宜书屋、文源阁等文化艺术殿堂,统统被毁于英法侵略军之手。可叹可泣矣。
作者王铭珍:中国国家图书馆工程师。
(来源:《圆明园研究》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