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圆明园西洋楼巴洛克艺术风格

建筑-圆明园西洋楼巴洛克艺术风格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建筑-圆明园西洋楼巴洛克艺术风格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圆明园西洋楼巴洛克艺术风格


于 健
德国摄影师恩斯物.奥尔末(Ernst Ohirmer,1847-1927)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及同时期其他外国人拍摄的西洋楼废墟照片。他们为我们最贴近地还原了西洋楼的风貌,藉此我们可以领略到西洋楼建筑装饰中明显的巴洛克风格。
一、圆明园西洋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始建于1747年,1760年全部完工,前后历时13年完成。她自西向东包括谐厅趣、养雀笼、花园门、迷宫、方外观、竹亭、海晏堂、大水法、远瀛观、线法山、线法墙。
二、西洋楼主要由当时的宫廷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等设计监造。
郎世宁于1715年到达中国,受康熙皇帝召入皇宫,年仅26岁。之后他在宫廷中服务长达50年,直到去世。蒋友仁作为水动力专家,主要负责西洋楼水法——流水喷泉等装置的设计。
圆明园西洋楼修建期间,正是欧洲建筑及装饰艺术经历了繁盛的17世纪巴洛克风格,并正在经历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时期。当时了为建造西洋楼,清廷从欧洲搜集了大量建筑及装饰的资料以供参考。
巴洛克艺术风格:(17世纪——18世纪初期)
“不规则的、奇异的、易变的”——异常的、被中伤的、迷失方向的。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厅、热衷于追求无限、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
巴洛克装饰风格拥有丰富而广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内涵,以当时盛行于建筑、家具和室内装饰的风格为代表,追求一种大面积雕刻的繁复夸张的立体雕刻效果。大多以宗教、神话、历史等叙事内容为主题,并处在醒目显眼的核心位置。而原本起着架框、间隔、过渡、连接、烘托等辅助作用处于辅助性地位的植物、贝壳、涡卷、叠线等饰纹,也成为巴洛克风格的标志性元素。还常见有兽头、狮足、鱼龙、飞鸟、美人鱼等其他装饰元素。
洛可可风格:(18世纪——20世纪)
“过时的、古旧的”;家具或建筑中有涡形或无意义的装饰的;过分和乏味的华丽和装饰。
以法国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的绘画、建筑、家具和室内装饰风格为代表,带有女性气质和东方情调。呈现出纤细、娇柔、妩媚、轻盈的形态;用曲折多变的波浪形来体现轻快的动感和精巧的装饰效果;以非对称的形式来传达浪漫的精神追求,强调实用中的轻便与舒适。
三、影响并制约西洋楼设计建造的几个因素
1、功能决定样式。出于满足皇帝对西洋水法装置及西洋建筑异趣的猎奇心里而兴建的西洋楼,建筑的基本使用主旨让位于视觉观赏,在设计上更加重视装饰效果,致使建筑装饰呈现出明显的堆砌感。装饰在整体建筑上所占的比例上显得过重。这在根基上导致了西洋楼的建造目的和装饰功能与其仿造的“母体”——欧洲巴洛克式宫廷或宗教建筑完全不同。
2、欧洲巴洛克建筑的设计有其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的传承性,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极为体系化。但西洋楼却不具备这一点。
3、东西方文化艺术之间差异巨大,欧洲建筑艺术中的大量文化及宗教主题不可能被移植到中国皇家建筑上。加之中国宫廷对欧洲建筑文化所知甚少,尽管当时从欧洲运来了大量的图纸,甚至还包括法国路易皇帝送给乾隆一套凡尔赛宫的画稿,但这种未知却使得清廷对参考信息不免存在离散和片断式选取的情状。
4、作为极具才艺的乾隆皇帝,是设计方案的最终审定者,而且他对西洋楼的设计建造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他的修改意见实质上构成了设计本身。可以说,以乾隆为代表的中国宫廷的审美趣味,直接影响着西洋楼的最终样式。
5、作为主要设计者的郎世宁,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宫廷画师。虽然早年在他来中国之前学过一些建筑设计的知识,但他全面负责建筑设计的经验应该是有限的。此外,根据一般的规律推测,画师出身的人更容易注重和强调建筑的装饰效果。
四、西洋楼建筑装饰与巴洛克装饰风格的比较分析
1、植物与贝壳饰纹
贯穿巴洛克风格的莨苕饰纹构成了西洋楼建筑装饰的主体元素,另一个明显的装饰元素就是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符号性纹样——贝壳纹样。
2、涡卷造型
正如巴洛克建筑装饰那样,在西洋楼的建筑装饰中曲线与涡卷造型非常常见。
3、柱体
在欧洲建筑中,除多立克、科林斯和爱奥尼三种典型的柱式之外,常见的柱体还有人像柱。但这种像柱同样不会在中国宫廷建筑上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满雕的植物图案。
五、圆明园西洋楼装饰风格的独特性
欧洲巴洛克风格是西洋楼建筑装饰的“母体”。然而,巴洛克建筑装饰中那些饱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叙事主题,是不会被清朝宫廷采纳的。而巴洛克风格的另一项典型代表——由植物、贝壳、涡卷、叠线等饰纹组成的辅助装饰却成为装饰的主体。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取消了原有的主题与核心,一切在欧洲“母体”上的人物和动物等主题性要素在西洋楼上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将植物、贝壳、涡卷等饰纹立于核心的位置,重复堆砌,夸张放大。这也更加契合了满足皇帝视觉刺激和娱乐需要的建造目的。西洋楼实际成了大量夺目装饰的载体。不免呈现出繁复冗赘的形态。这便是西洋楼建筑装饰最突出的特色,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样式特征。
(转引自中国圆明园学会新浪博客,2013年5月7日,于健教授在对外经贸大学艺术学院讲座,该博客将讲座内容整理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