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圆明三园与圆明五园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圆明园-圆明三园与圆明五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圆明三园与圆明五园
张宝章
圆明园是始建于康熙四十六(1707年)的皇四子胤禛赐园,胤禛即皇帝位后成为雍正御园。乾隆帝扩建为圆明三园(圆明、长春、绮春),后又增熙春园和春熙院成为圆明五园。道光帝将熙春园和春熙院赐予皇子居住,后仍为圆明三园。圆明园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一、皇子赐园和雍正御园
(一)康熙皇四子胤禛赐园圆明园
康熙四十六年,除皇长子允禔和皇太子允礽已有赐园外,已经年长的七位皇子,从皇三子允祉到皇十子允祹,奏请在畅春园周围修建赐园。康熙帝诏准后,七座皇子赐园在当年建成并入住。皇四子胤禛在畅春园以北空地上修建了圆明园。康熙帝在当年十一月即亲莅此园。《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己未(初十)。皇四子多罗贝勒恭请上幸花园进宴。”
七位皇子原先奏请建园时,是在“畅春园以北空地”建七座赐园。但经实地勘察只能建四座园子,其余三位皇子只得另觅地点建园。由此可见,圆明园始建时的规模因“地方狭窄”不会很大;况且当时胤禛还只是“多罗贝勒”,其赐园规模会受到限制。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禛封为和硕亲王,赐园规模可能会逐渐扩展。到康熙五十八年秋,胤禛题写《圆明园十二景》诗时,其园址已扩展到福海西岸的“深柳读书堂”了。即使如此,其规模也不会超过康熙帝御园畅春园。
圆明园修建在前湖以北的后湖周围,园门南向。后湖南岸建筑群是胤禛寝居和会客理事之所,正殿悬康熙御题“圆明园”匾额。殿西有清晖阁,阁前挺立九株乔松,为康熙五十年栽植。其西南有“莲花池”。后湖东岸由南而北为牡丹台、竹子院、梧桐院。牡丹台是在满院牡丹花丛中、汉白玉台基上修建一座古朴雅致的楠木殿。竹子院内竹林茂密,回廊迂曲,溪流碎玉,竹弄清风,湖畔建一座朗吟阁,与阁左的五福堂有游廊相通。阁名堂名皆玄炫所赐,并悬御题匾额。五福堂前有株玉兰树,弘历幼时曾在花下游戏。梧桐院桐林引凤,井护雕栏,胤禛有《梧桐院》诗写出他的观感:“深院溪流转,桥通院院门。吟风过翠屋,待月坐桐轩。秋叶催诗落,春花应节繁。只应金井畔,好借凤凰骞。”后湖西岸有一座卍字形金鱼池,雕栏围护,文鱼潜游。池北侧开辟一块菜圃。后湖西北有一片桃林,是为“桃花坞”。春季花期,“绛雪侵衣艳,赪霞绕屋低”;花期易逝,“槛外风微起,飘零锦堕泥”(胤禛《桃花坞》)。缘溪西行,穿过一座石洞——壶中天,即可到达一组绿荫覆檐的殿堂。
康熙帝曾几次临幸圆明园。胤禛在《圆明园记》中写道:“朕尝恭迓銮舆,欣承色笑。庆天伦之乐,申爱日之诚。花木林泉,咸增荣宠。”玄烨从圆明园建成那年莅园进宴后,直到十二年后的康熙五十八年才又临幸此园。他在逝世前几年四次到圆明园去看望胤禛,这使人联想到可能与选择继承人有关。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玄炫冒着细雨到圆明园牡丹台观赏国花。他见到了陪同侍奉的皇孙弘历,对这位12岁的小孙子的言谈举止极其赏识,便召入宫中亲自教育培养。这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天子共赏牡丹,被传为清史佳话。这件事也大大增加了胤禛在皇位竞争中的优势。
(二)雍正御园圆明园
胤禛即皇帝位后,他将皇子赐园圆明园按照离宫型的皇家园林进行改建扩建。在圆明园殿以南拓建了前朝区,又将园区向西、向北、东方扩展,大规模兴建宫殿和景观,建成一座三千亩地域的御园。在前湖南岸,修建成一组功能完备的“前朝”建筑群。《圆明园记》记载:“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直诸臣有亲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这就是在原皇子赐园南墙外新建的“外朝”部分。在大宫门外建左右外朝房和内阁内府各衙门的值房。二宫门外有左右内朝房和茶膳房、膳书房、清茶房、军机处。二官门内正殿为正大光明殿,是皇帝上朝听政、宴请外藩、寿诞受贺的地方。正殿东侧为勤政殿,皇帝在此处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正大光明殿北边是前湖,湖北岸是“内寝”部分,即帝后嫔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在后湖以北、以东和福海周围,叠山理水,栽花植树,修建了各类建筑和景观数十处。据专家统计,在其后乾隆年间命名的“四十景”中,有33处已在雍正年间大体修筑成型,并多有雍正御题匾额。
为了保护皇帝园居生活的安全,在雍正二年建立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和内务府包衣三旗护军营,共有官兵三千余人,分驻在御园周围的八旗营房里。
胤禛遵照清代的礼制,在皇宫为父皇康熙及母后守孝27个月后,于雍正三年八月二十七日驻跸圆明园,并于当天传谕:“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此后便长住御园,到春节期间才返回紫禁城。由于与允禩集团及其余党的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政务繁忙,胤禛极少离开北京。不仅南巡江浙、东拜祖陵、西幸礼佛全都免去,连北狩秋狝也停止了。他长年居住在圆明园,每年少则185天,多则247天,年均二百天以上,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病逝于圆明园九州清晏寝宫。
二、乾隆御园圆明三园
(一)乾隆帝建成圆明园四十景并有续建工程
乾隆帝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新建了鸿慈永祜、方壶胜境、汇芳书院、曲院风荷等多处景观,于乾隆九年(1744年)建成“圆明园四十景”,命内廷画师绘成《圆明园全图》,各赋御制诗一首。此后圆明园还有很多续建和改建工程, 如乾隆二十年仿无锡寄畅园改建了廓然大公;二十八年将四宜书屋按浙江海宁陈氏隅园改建为安澜园;四十年仿宁波范氏藏书楼天一阁建成文源阁,贮存新编纂誊写的《四库全书》等。弘历在《圆明园后记》中写道:“然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
(二)乾隆帝建成长春园
乾隆十年,弘历在圆明园东边开始建设长春园。长春园也是一座水景园。大宫门内的中心岛上含经堂、蕴真斋和廊壁嵌满淳化阁帖石刻的淳化轩;湖西部二岛上有思永斋和耸立崇坛高阁的瀛洲仙境海岳开襟;湖北岸是泽兰堂、法慧寺和仿建苏州园林的狮子林;湖东部和南岸,修建了玉玲珑馆和倩园、如园等。园北部带状地区建成别具一格的西洋楼景区,仿欧式宫殿和园林风格,修建了黄花阵、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线法山等建筑,中西合璧,新奇精巧,体现了很高的造园艺术水平,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代表性作品。
(三)乾隆帝新建绮春园
绮春园在圆明园的东南方,园门在西北角,可与圆明园的秀清村即别有洞天相通。此园的西部原是康熙帝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赐园,允祥之子怡亲王弘晓在乾隆中叶迁出。大学士傅恒迁入后改名春和园,后也迁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月,奉旨定名绮春园。第二年三月初九日,在园门悬挂御题园名匾额。乾隆三十八年,在春和园以东修建一座喇嘛庙正觉寺,寺门通向园外,又辟后门与绮春园连通。
至此,圆明园成为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的总称,这就是“圆明三园”的来历。
三、乾隆、嘉庆御园圆明五园
(一)乾隆御园圆明五园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月,弘历开始将绮春园以东的熙春园并入御园,成为圆明园的一个组成部分。熙春园原是康熙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的赐园,雍正年间转赐予十六弟庄亲王允禄。弘历将原有建筑改建修葺后,逐一赐予新名并御题匾额联对,还在东部新建了观畴楼(村庄楼)建筑群。同时又在长春园和熙春园之间修建了一条“复道”,即过街楼,可以乘肩舆从长春园的如园直接到达熙春园。
熙春园北部是二百多亩农田,全部殿堂建在园南部。南部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半部的建筑主要有建在南岛即前所的德生轩、藻德居和花韵轩;建在北岛即后所的松篁馆和对云楼。东半部的建筑主要有建在中所的主善堂和镜烟斋;建在东所的观畴楼。熙春园位于圆明园东侧,又称为“东园”。
乾隆帝游幸熙春园是为了观稼问农,并写有多首题为《东园观麦》或“观稼”、“观禾黍”的诗。乾隆三十七年是一个好年景,春雨优渥,夏霖丰沛,而且惠风和畅,有利于二麦生长。弘历在一段诗注中写道:“麦喜凉而畏热。根间常有风梳之,则穗益长,而茎不郁结,可无整罨之患。自夏初至今,气候凉爽,于麦性最为有益。”他写了《东园观麦效陶潜体》一诗,表达他“重农兴穑”的治国指导思想:“敕几有余暇,驾言往东园。东园岂独往,藉因二麦观。冬雪虽非优,春雨实渥焉。夏孟前逮仲,快霖时□复。所以来牟景,大异常年看。吐穗硕且长,如油绿颖攒。蓄目宁不欣,未敢心即宽。必待饼饵成,庶济吾民餐。”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弘历开始筹划将淑春园北部改建为春熙院的工程。淑春园与绮春园只有一路之隔,位于万泉河南岸,原是大学士傅恒的宅园,后被内务府收回。乾隆四十五年,将淑春园南部赐予和珅,更名“十笏园”;园北部在乾隆四十七年正月赐名“春熙院”,成为圆明园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此时,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春熙院这五座皇家园林统称圆明园,这就是历史上的“圆明五园”。
春熙院的殿堂主要分布在两座湖塘之间和园东部,有春润堂、真赏室、静娟斋、融绿堂等,各殿堂悬有弘历在四十七年二三月间题写的字对和横批。弘历在每年正月上元节前大多会来春熙院游赏,来必有诗,而每诗不离“春”字。乾隆五十一年正月的《题春熙院》写道:“万物到春来,而不具熙意。此园独擅名,享帚因名字。然吾此偶临,弗喜以愁对。向隅古有言,况向隅奚啻。湖北及安徽,淮扬遭旱匮。清口倒灌黄,以致淤去岁。虽极力赈蠲,讵普蒙实惠。吾民岁尽熙,顾名厘弗置。”
(二)嘉庆御园圆明五园
嘉庆帝颙琰在位期间,对圆明园、长春园都有小规模的改建和修缮,他集中力量将乾隆帝已经圈定但还未着力建设的绮春园,进行了全面规划并建设完成。大宫门开在园东南隅,门内中轴线上修建了勤政殿、中和堂、敷春堂直到湖岸的问月楼。敷春堂是颙琰的寝宫。园北部是一大片水面,中间为土堤所隔。东边的湖心岛上建凤麟洲;西边小湖以南修建了展诗应律、庄严法界、生冬室、春泽斋、四宜书屋。园西南部是在原傅恒春和园基础上改建的。乾隆年间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驻进春和园,改称“西爽村”。永瑆在嘉庆四年迁出后赐居十笏园。嘉庆六年十一月,皇三女庄敬和硕公主下嫁蒙古郡王索特纳木多尔济,颙琰将西爽村赐予庄敬公主居住,并更名含晖园。庄敬公主于嘉庆十六年去世,含晖园收回,改称“南园”。颙琰移建含晖楼,修缮清夏斋,在南边的两座湖心岛上修建了畅和堂、绿满轩,还在畅和堂与正觉寺之间修建了澄心堂。
在修建绮春园过程中,颙琰经常来园游赏。他在嘉庆十年写成组诗《绮春园三十景》,表达出他对此园情有独钟。永瑆西爽村有一座联辉楼,是颙琰常与这位十一弟欢聚吟咏和习射的地方。他曾将此楼更名为含光楼,后又改叫含晖楼。他的《含光楼》诗写道:“联辉昔日雁行聚,鸿影翩翻云路高。柳下分堋同较射,花间觅句共挥毫。清谈犹忆凭朱槛,嘉数还看荫碧皋。偶憩堂阴怀旧雨,绿杨溪畔放轻舠。”
嘉庆帝沿袭父皇的做法,常去熙春园观稼验农。他在园内广阔农田的西北部,新建了一座“省耕别墅”,其中两座殿堂,分别赐名含润斋和陇香馆。他多次表白,到熙春园不是游山玩水,贪图享乐,而是关心农业生产,说“熙春岂为观花柳,厪念民依国本源”,“别墅来游非问景,幸逢年稔庆悠同。”嘉庆八年四月中旬,天气干旱。颙琰去黑龙潭龙王庙求雨,凑巧竟然天降甘霖。他心情愉快,便来到熙春园省耕别墅,但见田野滋润,禾稼茁壮,便吟成一首《新晴熙春园观稼》诗:“甘雨优霑万汇熙,密云保定报同时。新爽驱炎润山色,畅晴豁雾濯林姿。遍观多稼欣芃茂,又盼齐东报透滋。”
四、道光、咸丰圆明三园及御园被焚
道光年间,宣宗旻宁驻居御园,对圆明三园都有零星的修缮和改建。他在道光元年将绮春园定为“太后园”。原先乾隆年间钦定畅春园为太后园,但到道光年间此园已是闲置多年墙倾池塞、难于住人了。旻宁传旨:“绮春园在圆明园之左,相距咫尺,视膳问安,较之畅春园更为密迩,且系皇太后夙昔临莅之区,居处游览,倾无不宜。于此尊养承欢,当与近奉东朝之旨尤相契合也。……即将绮春园相度修整,敬奉慈愉。”大宫门内修缮工程结束后,旻宁将勤政殿更名“迎晖殿”;敷春堂更名“永春堂”,作为皇太后的寝宫。其他如清夏斋、四宜书屋及东南隅四所等,都成为太妃、太嫔的寝宫和寝院。
道光年间,旻宁将熙春园和春熙园从圆明园中划出,成为皇子赐园。熙春园被一分为二,西园赐予四弟端亲王绵忻,改称近春园、春泽园;东园赐予三弟惇郡王绵恺,仍称熙春园,后改称涵德园、清华园。春熙院先是乾隆帝第八子仪亲王永璇在此赐居,道光十二年永璇去世后,此园改赐皇五帝惠亲王绵愉,赐园名为“鸣鹤园”。这样,熙春园和春熙院都成为皇子(王公)赐园,改变了原来“御园”的性质,“圆明五园”的历史便结束了。
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三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同治年间,慈禧太后曾想重想圆明园,终因经费无法筹集和群臣反对不得已半途停工。
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艰苦努力,在圆明园基址上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广大公众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圆明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宝章:曾任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区政协主席。现为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
(来源:《圆明园研究》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