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清代皇家园林文化(下)

圆明园-清代皇家园林文化(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圆明园-清代皇家园林文化(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代皇家园林文化(下)


(接上续)
黄晓明
四、清代园林文化的重要观念及其溯源
清代园林文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达到这样高的发展水平,与涌动其中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密切相关。举其大端,略陈如下:
(一)“联即天下”的观念
清代皇家园林文化是一个以联即天下为鲜明特征的文化形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①,天下乃一人之天下,“联即天下”。故而,历代帝王圈占土地,征调民夫兴建宫苑,均不以为背离情理。清朝皇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联即天下”的观念主导一庄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的建造,无论从选址、占地、设计、命名等方面都始终贯彻这种观念。凡清朝皇帝认为适宜构筑宫苑者,无论地在何处,占田多寡,悉可征用。如圆明园依山就势,凿泉引河,占地方圆5200亩,园中仅人工堆山即达250余座,若把全园的山连接起来,可绵延80多华里。其间清泉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如织。再如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达290公顷。另外,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巡视塞外时,路经一处蒙古草原,见地形复杂,栖息有各种飞禽走兽,遂划地一万余平方公里,建成“木兰围场”。比起木兰围场,前代皇家猎苑均不足挂齿。至于园林设计,就更加寓意深远,如圆明园后湖中九岛环列,取禹贡九州之意,以“九洲清晏”为名,寓意天下归一,海晏河清,江山永固。另,园中东有福海,象征东海;西北堆土山,名“紫碧山房”,比诸昆仑,整个园林布局象征全国版图,居园如据天下。圆明园由康熙帝命名,雍正帝亲为阐发:“圆而人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②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的理想标准。“颐和园”则寓“颐养太和”之意。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园中设计取经天纬地义,突显了清代帝王皇权独揽,联即天下的文化内涵。中国自殷商以至明清,几千年间,形成了一整套帝王至上、皇权独尊的思想观念,并将其贯彻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皇家园林文化中皇权至上、联即天下的精义历代相承,从而使其与其他园林文化类型判然有别。清代的皇家园林文化继承了这一观念,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敬天法祖的观念
敬天法祖的观念,在以帝王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观念起源甚早,而纳人中国古代帝王的思想观念中却是商代以后的事情。商代君主以天命自居,并视其先祖如天神,从而在祭天的同时配以乃父乃祖。周代以后敬天法祖的观念更加成熟完善,并处于不断发展中。各代帝王通过对上天和先祖的尊崇祭拜,以表达其对天命、先人的恭顺服从之意,进而希图得到它们的眷顾和庇护。同时也向天下臣民宣扬其正统地位和绝对权力的威严而不可侵犯。敬天法祖作为皇家秉承并倡导的一个重要观念,体现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坛庙、陵寝和皇家园林的建设中。秦始皇的宫苑中出现了以传说中的蓬莱、方丈、流洲东海三仙岛为蓝本的山水景观,后代皇家园林中多有仿效,渐渐形成“一池三山”的建造模式。历代帝王比拟传说中的仙境而营造园林,不仅借此以表达其希望如神仙般福寿绵长的愿望,也借以实现与神仙交好、感知天地的理想。但这一切都是因为对天命、对神抵的虔诚和敬畏。基于这种观念,在圆明园的修治中,雍正皇帝就曾特命工匠于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亭台,并按徐福海中求仙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把岛上楼台命名“方壶胜境”。据史料记载,此处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晨雾初起,岛上楼台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至于敬祀先祖,在清代皇家园林中更有体现,并深受中国宗族文化的影响,园中不但建祖祠宗庙,而且形式多样,规模宏大,如圆明园中的“鸿慈永枯”又名“安佑宫”,就是仿汉代“原庙”的形制建造,是乾隆供奉康熙、雍正二帝的家庙。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③天命不可违,违必不祥。敬天法祖作为封建帝王的座右铭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并成为清代皇家园林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以农为本的观念
孟子曰“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④不可轻觑民力,“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⑤如何以民为贵?如何不轻觑民力?首要任务是以农为本,大力发展农耕,解决民众的衣食所需。难能可贵的是,满族贵族人主中原后,迅速认可并接受了以农为本的思想观念,其文化类型也由游牧文化转变为农耕文化。清朝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康熙帝身居避暑山庄,念念不忘“一游一豫,阁非稼墙之休戚”,“劝耕南亩,望丰稳筐筐之盈”⑥。雍正帝更将自己置身于四季耕作的画卷之中。清朝统治者不但将以农为本确立为基本国策,还通过大力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奖励农桑,改革税制等措施贯彻这一基本国策,即便是在皇家园林建设中也始终注意对农耕文化的宣传。许多皇家园林中都设有昭示劝农和务农的景点,例如圆明园中的“多稼如云”,颐和园中的“乐农轩”等。乾隆九年(1744)乾隆帝特意以“多稼如云”题诗一首,以表达其对农民劳作辛苦的较念,诗云:“稼桔艰难尚克知,黍高稻下人畴谙。弄田常有仓箱庆,四海如兹念在兹。”⑦作为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王,能如此深切体念民间疾苦,实属少见。乐农轩,在万寿山,相传是慈禧太后为了体验农家生活而命人修建的,故以青砖砌墙,以石片盖顶,力求营造出一派农家院落的情调。
(四)兼收并蓄的观念
“兼收并蓄”一词比较早的见于宋代学者在对《尚书•皋陶漠》义理的阐发中,其言:“为天子者,奄有天下之广,必能尽用天下之才,兼收并蓄,阁有或遗,然后能成天下之治。”⑧但作为一种观念则可以追溯到汉代。⑨后世学者对此多有阐发,并从对人才的使用,一转成为一种学术态度:“才有高下,词有工拙,意有疏密,理有精粗,纷然而来,兼收并蓄,亦不得而却也”⑩;再转成为一种道德修养:“容斋主人天察聪明,疏通克自抑,惧其接物太察,又欲于日月之间万事之来前,兼收并蓄,胜己者取以为法,不若己者忠告而善道之,以是处心,其德岂不大哉?”⑪等等。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观念,也是清代园林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果不能做到兼收并蓄,清代园林文化也不能实现这样大的飞跃。具体表现如下:
1、清代园林文化对前代的因革
清代园林文化源远流长,如果其前代没有取得那么多的成就,积累了那么多的经验,如果清人没有认真的消化吸收,取彼之长,为己所用,它就不会在该期间取得如此巨大的飞跃。至于清人如何总结归纳、借鉴吸收前代经验教训的具体情况,试举两例加以说明:雍正帝采用前代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手法,筑石岛,命名“福海”,营建湖中楼台;清代园林建造中普遍采用的叠山理水之法,均取诸前代。
2、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影响
明代以来,就形成皇家园林建造取法江南的格局。进入清代,这类现象更加普遍。不但如三山五园的整体规划充分借鉴了私家园林的成功经验,这些御苑中还出现了许多依江南名园而仿建的景观,从而使江南的美景和秀园再现于皇家园林之中。仅圆明园就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颐和园亦有一处名谐趣园。当然,私家园林也借鉴了一些皇家园林建筑方面的经验,如扬州地区的私家园林。至于仿建,如上文提到的江某造塔,一夕功成,终属少见。
3、北方、江南、岭南三大园林体系之间的相互学习。宋明以来,中国园 林文化中就出现了江南园林文化高度发达的状况。到清代,江南园林文化更有了大发展,其建园思想和技艺为北方和岭南所广泛吸收借鉴。上文已经提到,北方富商多方延揽江南工匠营建园囿。岭南士人亦然。其余荫山房,即在布局上学习江南园林的组合方法,构成多层次的庭园空间,且吸收西方园林风格,从而建成一代名园。江南也有取法北方和岭南者。
4、吸收西方园林文化中的一些因素。如北京长春园中的“远流观”为西洋风格建筑,其主体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分为主体楼、大水法、观水法几部分,为欧式喷泉景观。园之西北尚有西洋楼园林建筑群落,主要由西式园林建筑、园林庭院构成。在建筑材料上,多采用汉白玉石;在做工上,精雕细刻,故形成欧式“巴洛克”风格。
5,民族文化间的融合。清朝统治者倡导满汉一体,天下一家,满、汉、蒙、藏共同发展,不人为设置民族珍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如避暑山庄园林中的寺庙建筑风格融满、汉、藏文化于一体,是18世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杰作。兼收并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清人将这种观念引人园林建造中来,从而形成以融合满汉、古今、中外等多种要素为特征的园林文化。
(五)寄情于山水的文化观念
人们常寄自然山水以悲喜哀乐之情,孔子就曾临川兴叹“逝者如斯”,并对山水自然情有独钟,其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⑫,又言“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⑬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比德是儒家的一种重要的道德感悟和价值取向。另外道家观念中也有“道法自然”⑭,寄情山水,回归自然的观念。它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尤其是魏晋之际儒道合流以后,寄情山水、自娱自乐、颐养心性成为中国古代士人常见的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观念。
基于此种观念,自然山水园林文化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内容,即园林构造应以山形水系为基础,以楼堂亭榭为中心,以植被群落为覆盖,以假山奇石为点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创造出精练概括的、生机盎然的、诗情画意般的、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人文景观。如非此一观念,中国园林文化也不会有如此景象!
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即着意模仿自然景观,凿池引河,积石成山,遍植花木。两晋隋唐以后,诗情画意引入园林建造中来,使仿效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学原则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南宋以后,写意山水的文人园臻于完善,园林建造已开始成为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抒写性情的重要艺术手段。明代的造园意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直接对清代的园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的园林建造,处处体现着寄情山水的精神诉求。以江南名园为代表的园林艺术将建筑美、绘画美、文学艺术与自然美的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源于自然,再现自然,又高于自然,鬼斧神工,秀美天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川草木,梅兰竹菊,都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乃至人格属性,承载着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情怀。历代文人多以石为友,爱石如痴,各种石料造型各异,或温柔、或俊俏、或怪异、或特立独行,淋漓尽致地挥发着文人士大夫们的情怀与抱负,石文化在古典园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奇石叠嶂或独石孤立亦是清代园林文化中的重要景观,奇石在抒写清代士人情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人士大夫的这种寄情山水的园林风格,也深深感染着清代皇家园林文化。清朝皇帝向往儒家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嫡传自居;向往文人学士寄情山水,优游恬淡的生活情趣,比照士大夫,以文墨自娱,亦有别样情怀寄托于山水之间,从而使得清朝皇家园林的建造不但在工程设计上仿效士大夫私家园林的结构样式,刻意形似,而且也力求神似。如避暑山庄的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便充分利用了原有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加以综合、提高,使人工景观和自然山水完美结合。园内多处景观布置和命名均体现出皇帝的兴托之意。如圆明园内的许多景点都取材于江南名胜古迹,“上下天光”比照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西峰秀色”描绘庐山面目,“坦坦荡荡”仿照杭州的玉泉观鱼等等,而这些名胜古迹无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抒情写意,寄托情怀之处,如今将其纳人皇家园林之中,不知清朝这些皇帝优游其间,抚今追昔,将作何感想?值得注意的是,清朝皇帝对封建士人情趣习尚的洞彻和认同,不仅使清代皇家园林文化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程度,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总结提高在清代得以顺利完成。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发端于商周,发展于魏晋,发达于唐宋,辉煌于明清。清代国家一统,生产力又有大发展,人心思治,社会渐趋安定,特别是乾嘉时期,国力鼎盛,物阜民丰,富商巨贾资财亿万,学术文化昌盛,建园理论亦不断成熟完善⑮,能工巧匠辈出⑯,加之皇家的倡导和示范,清代园林文化有空前优越的发展环境。清代园林文化继往开来,集前代诸多优秀品质于一身,融入了新的文化因素,充分体现了清代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和时代的特色。清代园林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将中国园林文化引人极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繁荣兴盛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人类社会留下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注释:
①《韩非子》卷七。“说林上”。四部丛刊本。
②清•张廷玉撰:《清文颖》。卷首八。世宗宪皇帝御制文。记。圆明园记。影印文渊阁四库本。
③三国•何晏着:《论语集解》卷八。“季氏”第十六。四部丛刊本。
④汉•赵岐注:《孟子》卷十四。“尽心章句”下。四部从刊本。
⑤清•王先谦着:《荀子集解》卷五。“王制篇第九”。清光绪刻本。
⑥御制《避暑山庄记》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皇帝撰写。文中记述建造避暑山庄的选址、目的和营建原则。是记述避暑山庄最原始、最有价值的一份历史资料。
⑦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二。“国朝苑”。囿圆明园三。影印文渊阁四库本。
⑧转引自宋•黄伦着:《尚书精义》卷七。文渊阁四库本。
⑨经考。《皋陶漠》非周时文献。已成定漱。姑且不论其究系晚周人伪作(钱玄同的观点。见《读书杂志》第十期)。抑或战国秦汉间人伪作(顾领刚的观点。见《古史辨》第一册)。至少伪作《皋陶漠》成书的汉代。“兼收并蓄”的思想已经传播开来。
⑩宋•王柏撰:《鲁斋集》卷九。“家语考”。影印文渊阁四库本。
⑪元•胡抵通撰:《紫山大全集》卷十一。“容斋记”。影印文渊阁四库本。
⑫《荀子•青坐》”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埠下据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洗洗乎不倔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初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人。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⑬《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峰山。位于邹城东南。
⑭见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主张一切任其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
⑮明末产生的园林艺术创作书籍《园冶》。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着。明末造园家计成着。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为清代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成为清代园林文化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计成。字无否。江苏苏州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而且也能诗善画。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着名的常州东帝园、仪征嘉园和扬州影园。除了这类专书外。许多建园方法、原则、经验散见于清代文集笔记中。如清代李渔的《闲情偶记》。陈误子的《花镜》。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高士奇的《北墅抱瓮录》和钱泳的《履园丛话》等。这类着作中对造园的论述都有独到之处。而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诸如兴建园林宫苑、器物之作等技艺多父子、师徒相传。行之于笔端藏诸名山者为数不多。
⑯如被誉为中国园林建造史传奇的“样式雷家族”。该家族从而成为清代两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园林营造的世家。始终主持清代皇家园林的建造。样式雷始祖雷发达。祖籍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人。后世子孙有从事工程建筑者。明代。这支后裔迁居到南京。投身明朝宫殿庙宇的修建。康熙二十二年(1683)。雷发达与堂弟雷发宣以南方匠人的身份。到朝廷供役。此后。雷氏家族有七代人都在样式房任职。负责当时北京紫禁城、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园林工程的设计、建造和修缮。雷氏家族进行建筑设计方案。都按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审定。称之为“烫样”。雷氏家族因为制作烫样而独树一帜。成为后人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也是“样式雷”家族为清代园林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
(来源:《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