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打造北京的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打造北京的第三空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第三空间-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打造北京的第三空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打造北京的第三空间


蔡立力
从以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强调的是经济因素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但最近几年通过对人口流动变化和地区经济结构的分析,我们感觉到文化因素对国家城镇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去年开始我们做了一项有关我国城镇化路径的研究,从中发现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虽然经济因素对城镇空间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同时文化对人口流动和城镇空间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受地域文化影响,人口流动开始出现回流原文化影响区的趋势,促进了多个地区相对独立的城镇空间体系的形成。比如南方的湖湘文化地区和山东齐鲁文化地区就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城镇空间体系。地域文化导致了城镇空间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所以文化对城乡规划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对三山五园的研究,过去都是从个体、行业来研究,而把它作为整体概念进行综合研究的,确实还没有一个较好的平台。而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的成立,可以为整个地域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平台,也为未来建立研究智库创造了条件。
多年来我们对海淀区的关注比较多,因为我所在的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参与了海淀区的多项规划工作,比如圆明园、颐和园、大西山地区等,所以对三山五园这个地区很有感情。新成立的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将对这个地区展开整体而系统的研究,城乡规划中的一些想法可以通过这个机构落到实处。从三山五园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清代的时候三山五园对当地经济有很大促进,皇家园林的建设,带来了军事设施布局和古村古镇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融合的空间形态。到了近、现代,一些文化教育机构和植物园进入了这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带有现代园林风格的附属设施与三山五园的主体空间实现了很好的结合。三山五园地区有着皇家园林和山水田园特色,当然引进工业肯定不合适。而科研院校、文化设施、植物园的进入,使得附属因素和主体功能进行了有机结合。可见从古代到现在,三山五园地区的发展是很和谐的。
对三山五园地区的发展建设,我们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应将三山五园地区打造成北京的“第三空间”。所谓“第三空间”,是相对于第一空间的乡村、第二空间的城市来讲的。就是将适宜的城市功能注入到乡村,形成城乡融合的空间形态。现代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布局和对空间功能的使用,也出现了以体验、创意和远程服务等为特点的新经济形态,城乡产业与功能在空间上的相融成为可能。这种发展思路,可以打破现有城市化“摊大饼”的模式,也可以通过对功能要素的有机化组织提高乡村地区的空间利用效益,使得第三空间的综合发展水平远高于“第一空间”的传统农业地区,建设模式又优于“第二空间”的城市地区,建设真正的“天人合一”的新空间。
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我们感觉到,三山五园地区是一个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地域。首先它是历史文化资源,以三山五园为代表; 其次有很多风景旅游因素在其中; 第三是城乡因素穿插交织,有多处古镇古村。对于这样一个多因素交织的区域,如果采取城市建设的做法,把乡村全部拆掉,那么一些活的文化因素就消失了。这些乡村文化因素应该保留,不应该消灭掉,而要让它融入到三山五园美好的环境当中,很好的传承下去。基于这个考虑,我希望把这个地区打造成为城乡融合的“第三空间”。把这里的山水文化、园林环境保留下来,把未来的城市文化产业因素注入到山水园林当中。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把山水园林环境的宽裕留给城市,把城市文化产业的活力带进山水园林。
国内有不少地方也在探讨“第三空间”的发展模式,比如长沙、宜兴、四川等。不过,每个地方注入乡村的因素不一样,有的是科技因素,有的是旅游因素。在这里,是把文化产业因素注入到乡村。通过保护、利用和创新发展,将三山五园地区打造为北京的“第三空间”,可以真正传承中国人居空间文化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的精神。
(资料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第1期)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城乡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