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以增-清代藏书巨擘杨以增

杨以增-清代藏书巨擘杨以增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杨以增-清代藏书巨擘杨以增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代藏书巨擘杨以增


刘香菊
摘要:清代杨以增平生嗜好藏书,步入仕途后,广搜珍本古籍,修建了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藏书楼,成为闻名海内的藏书巨擘。杨以增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多地任官的经历,为大规模藏书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保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杨以增;藏书巨擘;清代
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晚号东樵,谥号“端勤”,东昌府(今山东聊城)人。他自幼酷爱藏书,步入仕途后,借居官之便,广交文士,大量搜集珍本秘籍,修建海源阁藏书楼,特别是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他抓住难得的聚书契机,广收博取,得江南藏书之精华,藏书规模不断扩大,海源阁成为与江苏常熟翟氏“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陆氏“皕宋楼”、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并称的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杨氏海源阁与翟氏铁琴铜剑楼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杨以增成为名扬海内的藏书巨擘。
1 创立海源阁藏书楼
杨以增出身诗书世家,其父杨兆煜(1768-1838 年),天资聪颖,学识广博,嘉庆三年(1798年)中举,嘉庆十八年(1813年)任即墨县教谕。杨兆煜精于鉴赏,好绘山水,喜好藏书,他的大量藏书成为日后杨以增藏书的基础。杨以增生于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十六日(1787年10月26日),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嘉庆八年(1803年)入痒就读,嘉庆二十四年(1819 年)中举,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先后任贵州荔波、贵筑知县,兴义、贵阳知府,广西左江、湖北安襄荆郧道员,河南开河道,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甘总督,后任江南河道总督,咸丰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56年1月25日)卒于清江浦任所。杨以增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多地任官经历,为大规模藏书提供了重要条件。
杨以增酷爱藏书,早在读书时即秉承父业立志藏书。步入仕途后,杨以增利用在各地任官的机会,大量收集珍本古籍。道光十八年(1838年)杨以增奔父丧归故里,居家期间,为实现其父藏书遗愿和自己大规模藏书理想,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建一座二层的藏书楼,名曰“海源阁”。海源阁取《礼记•学记》中“先河后海”语,即书好像是河流,河流尽头必是大海;做学问不但要饱读诗书,还要探究其源头。杨以增亲书“海源阁”匾额,悬挂于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海源阁建成,为杨以增大规模藏书提供了重要场所。在海源阁建成后的十几年里,清王朝日趋式微,内忧外患并臻,社会动荡不安,私家藏书纷纷散出,杨以增抓住难得聚书机遇,广收博取,藏书规模不断扩大。杨以增收集书籍时,特别注意鉴别书籍的真伪和收藏价值, 所得珍本大多经过梅曾亮、高均儒、吴熙载等文人、鉴赏家的鉴别,因此大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杨以增凭江南总督身份,借助官方漕运粮船将所得书籍运回东昌老家,藏于海源阁,一举改变了我国藏书以江南为中心的格局。海源阁成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近代着名学者傅增湘曾盛赞海源阁集“四部之菁英”、为“举旷世之鸿室”,海源阁创始人杨以增可谓居功至伟。
2 搜括江南藏书精华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酷爱藏书的杨以增到“人文渊薮”的江南任江南诃道总督,负责江苏、安徽两省黄河、淮河与运河的管理与修治。官署设于江苏清江浦,这里是淮河与运河交汇处,也是连接南方与北方的漕运中心,同时还是明清时期文人骚客汇集之地,文化气氛浓厚。清代经学大师顾炎武、阎若璩,藏书家程晋芳,诗人袁枚,思想家龚白珍等都曾在这里从事过文化活动;而且,江浙一带为明清时期私家藏书中心,这都为杨以增广收典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杨以增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社会动荡,兵燹不断,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江浙一带私家藏书多不能白保,“江南各地藏书,一时俱出”,他凭借自身声望、地位和资财,广收博取,搜括了江南藏书精华。黄氏“士礼居”、秦氏“石研斋”、鲍氏“知斋”、惠氏“红豆山庄”、方氏“碧琳琅馆”等藏书散出时,多被杨以增购得。尤其是江南大藏书家汪士钟“艺芸书舍”之书散出时,杨以增得之最多。汪土钟之书得白黄丕烈之旧藏及毛晋、钱曾等藏书之精华;而黄丕烈藏书“富甲天下”,号称乾嘉年间文献之宗王、“三百年来藏书之巨擘”,在黄氏晚年家事多艰、病魔缠身,无奈只好卖书谋生,结果所藏图书尽归汪士钟。杨以增“实际上搜刮了南方藏书家之精英”,其中包括历经多位着名藏书家递藏的北宋本《淮南鸿烈觯》、宋椠本《三国志》、宋本《周礼》及宋巾箱本《春秋经传集解》、藏书家历来珍视的南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和宋汤汉注南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曾为康熙朝南书房学士查慎行收藏的南宋建本《毛诗》、世所罕见的金本《新刊韵略》等。杨以增专设“宋存书室”“四经四史之斋”等,珍藏稀世秘籍。海源阁收藏的珍本秘籍得于杨以增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者最多,在河漕任上成为他一生聚书活动的鼎盛期。
3 刻印大量稀世文献
杨以增不仅嗜好藏书,还注意对稀世文献进行刻印。杨以增第一次刻书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在他和翟云升、陈官俊的共同努力下,耗时年余将翟云升的佳作《隶篇》刻完。杨以增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为更好地发挥藏书的作用,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江南河道总督署内后院的荷芳书院对许多有价值文献进行刻印,先后刻书30余种,主要有《海源阁丛书》,其中包括《蔡中郎集》《三续千字文》《六艺纲目》《九水山房文存》《助字辨略》《惜抱先生尺牍》等,还刻有《尔雅义疏》二十卷、《六艺堂诗礼七编》二十六卷以及地理书《禹贡九州图》《恒星赤道图》《皇朝一统图》《万国地球图》等。
杨以增刻书在幕客包世臣及其子杨绍和等协助下进行,也得到众多版本学家和文学大家的帮助,如精于声训版本之学的高均儒,长期居住在河督署内,主校勘杨以增刻的《海源阁丛书》;与杨以增同年中进士的桐城派散文大家梅曾亮,为杨以增校勘仿宋本《蔡中郎集》等。杨以增所刻书籍以宋元本为主,选书严谨,校勘精审,印制精美,很多都是刻木中的经典之作,所刻书籍大都被《中国丛书综录》《清人别集总目》《续修四库全书》等着名书目着录。《蔡中郎集》《柏枧山房集》等不少刻本已成善本、孤本,杨以增刻本对这些文献的保存和流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杨以增开杨氏刻书先河,其后代杨绍和、杨保彝、杨承训等都把刻书作为传世事业。杨以增刻书在清代私家刻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北方刻书之风兴起和我国刻书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杨以增还勤于着述。梅曾亮说:“(杨以增)名物、象数、音声、训诂亦勤恳研究”,且有卓见。杨以增在《礼理篇书后》一文中系统阐述了对清中叶“礼”与“理”之争的观点,对平息当时论争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在《海源阁藏书记》中提出的有关治学的“海源”学说影响很大,他的《古韵分部谐声》对后世也产生重大影响。
4结语
总之,杨以增一生酷爱藏书,创立海源阁藏书楼,成为名扬海内的藏书巨擘。在清王朝武微、社会动荡之际,杨以增收藏了大量稀世珍本,并将有价值的文献进行刊刻,使许多珍贵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海源阁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着称于世,部分珍藏善本于新中国成立后,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等,成为镇馆之宝。杨以增为保护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景英,马明琴.海源阁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
[2]丁延峰.海源阁刻书考[J]文献,2005C2):238-253.
[3]张一民.“海源阁”藏书楼主人在清江浦的聚书活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6-47.
[4]卢红梅.四世兴衰话海源:聊城杨氏海源阁和它的主人[J].兰台世界,2008(23):59-60.
第一作者简介:刘香菊,女,1969年生,200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馆员,菏泽学院图书馆,山东省菏泽市大学路,274000.
(转引自《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