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明清皇宫的“金砖”

乾隆-明清皇宫的“金砖”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乾隆-明清皇宫的“金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清皇宫的“金砖”


李国荣
本文所介绍的金砖,是指明清两朝皇家建筑中使用的一种高规格的铺地材料,是皇家建筑群中必不可少的贵重物件。它并不是以黄金制作的砖块,其实也是用泥土烧制的,之所以称为金砖,是因它为皇家专用而且十分贵重的缘故。
金砖是什么样子?从档案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来看,金砖通常为黑灰色,都是正方型,边长规格有所不同,但都在二尺左右,厚度为三寸左右。据明朝万历年间的《大明会典》记载,凡遇营建宫殿需用金砖,由大内太监开报数目,工部奏请皇帝批准。明朝时烧造的金砖有一尺七寸、二尺两种。清朝的金砖规格共有三种,分别是一尺七寸、二尺和二尺二寸。清代从顺治朝到雍正年间,所造金砖还是沿袭明朝旧制,只有一尺七寸和二尺两种。二尺二寸的金砖,据现存署有款识的金砖实物,最早为乾隆二年(1737)烧造。
烧造一块金砖要花费多少银子?砖身愈大,烧造愈难。《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乾隆三年(1738)内务府议定,烧造二尺二寸金砖,每块银价九钱一分。也就是说,烧造一块金砖要用近一两银子,花费的确不菲。
关于金砖的烧造之地,根据《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记载,在明朝和清朝初年,江苏的苏州、江宁、太仓、松江、常州、镇江以及安徽的池州这七府都有烧造金砖的职责。但是,人们一直认为金砖产自苏州,而很少提到其他六府。这是因为苏州的土质颗粒细、杂质少、粘性强、可塑性好,所以其余六府虽然也分担金砖烧制任务,但窑场却设在苏州府的地盘上。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乾隆之后,江宁等六府不再担负金砖的烧造,苏州不仅继续负责生产金砖,而且成为金砖的唯一产地,并一直持续到清末。
苏州金砖的窑场,一般设在陆墓、徐庄一带。苏州《吴县志》载:“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
从现存的实物看,金砖上大多刻有款识。每块金砖的侧面,自上而下,通常刻有三种款识,即:含有年号、尺寸、名称的年款;含有督造官员的官职、姓名的官款;含有窑户里甲、姓名的窑款。如:“永乐十二年分成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江南苏州府知府李铭皖督造/署苏州府知事朱銮监造/大六甲金凤山渭州造/凤记”;“乾隆十四年成造细料二尺金砖/江南苏州府知府邵大业知事丁士英管造/大窑六甲张葛朋”等等。金砖之上勒刻官员和窑户的姓名,是以备追究责任,说明金砖烧造是非常严肃的事。
明清朝廷对于金砖的质量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乾隆三年(1738)江苏巡抚萨载的奏折称,“宫殿工程需用金砖,理宜敬谨烧造,不容稍有草率”,“务须坚实细致”。乾隆四年(1739),江苏巡抚张渠也上奏说:“金砖关系钦工物料,必须颜色纯青,声音响亮,端正完全,毫无斑驳者方可起解。”
金砖的烧造,并没有每年烧造数量的固定指标,也没有采办之说,而是朝廷“用则征解”。每次奉旨造砖,承办官员拣选精美堪用者运送京师,交货不得延误,否则予以处罚。苏州金砖均是运到北京的通州砖场,由工部委派专门官员验收。在通州砖场,金砖入棚存贮,而且不能堆放,“只可逐块单立排放”,以确保不被损坏。
金砖是明清皇家专用的“钦工物料”,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工部就曾严查窑户家中是否藏有金砖。在清朝,斑驳破损的金砖,要集中销毁,严禁流入民间。关于金砖的使用场所,从档案文献记载和实际情况来看,主要用于皇家建筑中的三种场地,即宫殿、庙坛和陵寝。
金砖使用最多的地方是皇家宫殿的地面铺墁(màn,用砖石等铺地面)。据档案记载,苏州窑场为紫禁城皇宫的修缮工程,提供了一批又一批数量庞大的金砖。明代乾清宫、坤宁宫均曾使用金砖;清顺治十三年(1656)乾清宫,乾隆二十九年(1764)敬胜斋、敬宜轩,光绪二十八年(1902)仪鸾殿、福昌殿,宣统二年(1910)太极殿、体元殿、长春宫等,也都曾使用金砖。
关于皇宫使用金砖的数量,顺治十三年乾清宫等一批宫殿重修,工部主持烧造金砖一次就达40315块。康熙十八年(1679)烧造金砖10054块,康熙二十九年(1690)烧造金砖2649块。雍正三年(1725)烧造金砖10000块。乾隆五十三年(1788),紫禁城的景运门、隆宗门地面,撤掉以往用的沙砖,改用金砖,用金砖2379块。可见皇宫金砖使用频繁、数量巨大。
皇家坛庙,是祭祀天地日月、祖先及众神的重要场所,最早是使用琉璃砖墁地。乾隆十六年(1751),天坛的祈谷坛,“大享殿外三层坛面,从前屡经修补,砖色不一,请改用金砖墁砌”。祈谷坛大享殿这次使用金砖20603块。此后,乾隆十九年(1754),先农坛的观耕台改用金砖。在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供奉皇家先祖的太庙奉先殿,多次取用金砖,而且分别使用了一尺七寸、二尺及二尺二寸3种不同规格的金砖。乾隆二十三年(1758),月坛一次就用一尺七寸的金砖2000块。可见,京师坛庙在乾隆时期便陆续改用金砖墁地了。
陵寝作为皇家万年吉地,也是金砖使用较多的地方。陵寝使用金砖之处,包括皇陵的隆恩殿、配殿、月牙城甬路、明楼方城及月台等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康熙皇帝景陵的隆恩殿等处修缮工程,需用二尺二寸金砖1012块,但此事按规定上报后,却拖了两年都未能解决。原来这段时间,朝廷上下正在为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修建菩陀峪万年吉地,苏州御用窑场正全力为其赶制超出以往规制的二尺四寸金砖。为了优先保障慈禧太后陵寝工程的需要,康熙陵寝最终仅运来一批二尺金砖才勉强完工。
除宫殿、庙坛和陵寝之外,乾隆帝还为他的国子监讲台铺了金砖。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在京师设立的最高学府,辟雍殿则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皇帝“临雍讲学”的重要场所。乾隆四十八年(1783)开始大修辟雍殿,当时责令江苏巡抚衙门烧造二尺专项金砖1300块。乾隆五十年(1785)春天,乾隆皇帝为庆贺登基50年,在金砖铺墁的辟雍殿举行了盛大的“临雍讲学”活动,发表御论二篇,并颁发给在京各衙门官学及各省儒学研读。
按清朝定制,王府是不能使用金砖的。可是,晚清的摄政王载沣,不仅使用了金砖,而且数量还很大。这自然是由于载沣作为宣统皇帝父亲和摄政王的特殊身份而破例的。载沣动用的金砖,全部用于墁铺中海西岸新造的摄政王府。这座府邸于宣统元年(1909)正月动工,总计有殿宇房屋约300座1500多间,整个工程耗银187万两,其中使用二尺二寸金砖3462块。王府使用金砖,而且数量如此巨大,这实在是空前绝后的。
除了以上所述,还有一些特殊场所也曾使用金砖。譬如,明清两朝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chéng,皇史宬为明清皇家档案库),就曾用金砖铺地;清中央政府的铸币机构——户部的宝泉局和工部的宝源局,也一直用金砖作为翻砂托模之用。
苏州的最后一任知府何刚德写有这样一首诗:“金砖备贡库储颁,宫庙需材岂等闲。匠作初成惊国变,可堪流落到人间。”随着大清王朝的终结,金砖也摘下了“钦工物料”的金字招牌。到了晚清,随着中央集权政治的松弛,不时发生金砖散失的情况。民间有人用金砖铺成桌面练习书法,有人将其架作方几来饮茶。近年,在苏州民居中陆续搜集到的金砖就有600余块。
作者简介
李国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着作有:《帝王与佛教》、《帝王与道教》、《科场与舞弊》、《清朝十大科场案》、《实说雍正》(合着)等;担任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主持人,28集纪录片《清宫秘档》总撰稿及多部历史纪录片主编、历史顾问等。
(转引自中华文史网,《清史镜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