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刘钊:“臿”字源流考
“臿”字源流考
刘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古文字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文字形体发展演变的正序说,就是要不断在古文字中的不识字与后世的已识字之间建立联繫,找寻古文字中的不识字与后世已识字的对应关係;从文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倒序说,就是要不断将后世的已识字逆推上溯,尽量在古文字中找寻到其原始形态,并解释其形体的构造理据和发展演变脉络。本文即以“臿”字的考释和梳理为个案,凸显这一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臿字《说文》列在卷七“臼”部,《说文》的训释说:
臿,舂去麦皮也。(小徐本无“也”字)从臼,干所以臿之。(小徐本作“从臼、干声”)[1]
《说文》另有从“臿”为偏旁的如下几个字:
1、锸,郭衣鍼也。从金、臿声。
2、㞚,从后相臿也。(小徐本无“也”字)从尸、从臿。(小徐本作“从尸、臿声”)
3、歃,歠也。(小徐本无“也”字)从欠、臿声。《春秋传》曰:歃而忘。
4、㛼,疾言失次也。从女、臿声。读若慑。
5、插,刺肉也。(小徐本“肉”作“内”)从手、臿。
《说文》对“臿”字的说解让人很困惑,首先“舂去麦皮也”的训释就让人难以理解,因为“臿”字本身和目前已知从“臿”的所有字,在古书中似乎都没有用为“舂”一类意思的例子。[2]其次《说文》对“臿”字结构的解释也很可疑,从古文字字形和在古汉语中的用法看,“干”的本义应为“盾牌。“盾牌”怎么会用于“臿(插)之”呢?古音“干”在元部,“臿”在叶部,音并不近,“臿”从“干”声也让人难以接受。所以不论是按大徐本从会意的角度来解释,还是按小徐本从形声的角度来解释,《说文》对“臿”字的训释都让人不解。
曾侯乙墓竹简中有如下一字: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简2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简11
对于此字的考释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如《曾侯乙墓》一书所附由裘锡圭、李家浩两位先生撰写的《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注19谓:
此字亦见于11号简,原文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左半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从“臼”。“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为倒“矢”形,即《说文》训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也”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参看注26)。按《说文》篆文“臿”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从“干”从“臼”。“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干”二字形近,疑“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即“臿”字。《广韵》洽韵呼洽切下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3]
汤余惠先生主编的《战国文字编》採用此说将此字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列在“攵”部,李守奎先生编着的《楚文字编》所收该字字头也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并于字形之下解释其结构谓:“左旁从倒矢插入臼中”。[4]一种意见是将其左旁视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如张光裕、滕壬生、黄锡全三位先生主编的《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将此字隶定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何琳仪先生着的《战国古文字典》亦将此字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解释为:“疑‘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之繁文”。[5]
在这两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一种意见是正确的。《说文》说:“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㨖也。从干,入一爲干,入二爲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小徐本“从干”下有“倒”字)读若能言稍甚也。(小徐本“能”作“餁”)”《说文》将本像 “倒矢”形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误认为从“干”,正说明“倒矢”形与“干”字容易讹混。所以“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左旁所从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就是“臿”字,“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就应该释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古文字中写成“臼”字形的一类字形,并非全都表示“杵臼”的意思,而是有三种表现意象:[6]一是表示“杵臼”之“臼”,如“舂”字从“臼”为义符,“旧”字从“臼”为声符;二是表示“凵”,如“臽”字从“臼”,像人陷入坑坎形。臼的形状本来与坑坎的形状就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个形体来表示;三是表示某一洼陷处,如“凿”字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侯马盟书》156:25)、“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侯马盟书》3:20)“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侯马盟书》179:13)、“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侯马盟书》156:19)、“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侯马盟书》179:14)、“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九店楚简》56-27)、“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古玺彙编》2241,凿姓之“凿”),所从之“臼”形像凿子凿出的洼陷处。“臿”字从倒矢从臼,应该是个会意字,所从之“臼”并不像杵臼形,而应与“凿”字所从的“臼”形取义相同,只是表示箭插入某处后造成的洼陷。因此“臿”字显然是像箭插入某一区域之形,应该就是《说文》训为“刺内也”的“插”的本字。古文字中从“攴”与从“手”在用为表义偏旁时可以相通,字书中有不少从“手”为义符的字就有从“攴(攵)”的异体,正说明了“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与“插”的关係。
“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见于《广韵》入声三十一“洽”韵,读呼洽切,训为“尽也。”又见于《集韵》平声一“支第五”,读俱为切,引《广雅》训为“臿也。”《广雅·释器》说“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畚、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梩、喿、臿也。”王念孙《疏证》说: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音妫汭之妫,字从臿支声。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从支声而读若妫, 犹有頍者弁之頍,从支声而读若跬也。《说文》: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臿属也,读若妫。高诱注《淮南子·精神训》云:三辅谓臿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竝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同。各本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皆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音插。案,音插,则与下文“臿”重出,且《说文》、《玉篇》、《广韵》、《集韵》、《类篇》皆无“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此因“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讹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后人遂妄改曹宪之音耳。今考《集韵》、《类篇》: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俱为切,引《广雅》: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臿也。其音即本于曹宪,是《广雅》本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不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曹宪本音妫,不音插,今据以订正。
按王氏之说失之武断,《广韵》就收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音呼洽切,王氏失检。[7]按我们目前已具有的古文字和俗文字的知识,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和“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的形体关係看,非但“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不会是“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之讹,反倒应该“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是“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之讹。这与“鼔”字又讹为“鼓”,由从“攴”变为从“支”,从此分化为两类形体是同类的变化。“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讹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后,才“音随形变”,出现了读为“俱为切”的音。从上边所论战国楚简中就已经出现“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看,更增加了“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早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之变的可能性。
信阳楚简2—023 有如下一字:
1、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2、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字左旁从“木”,右旁不甚清楚,但下部从“臼”可以肯定。何琳仪先生将其隶定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读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8]李家浩先生则释为“枕”。[9]按李家浩先生释此字为“枕”,显然是认为右旁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无论从字形还是从文义看,李家浩先生所释的可信度都更高。
曾侯乙墓简简2说“一箙,彔(绿)鱼,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聂,屯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纁)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组)之绥”,文中“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鹏宇先生受何琳仪先生读信阳楚简“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的影响,也读“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引《类篇》“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衣重缘也。”谓:“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聂之‘聂’在简文中恰用为‘缘’,正与《广韵》、《类篇》合。”[10]按读“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虽然可行,但是将“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也理解为“缘”的意思则不妥,因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聂”两字虽然音近,但在这里既不像是连绵词,也不像是同义複合词,“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应该是修饰“聂”的,既然“聂”是“缘”的意思,则“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再用为“衣缘”的意思显然文意重複。其实在《类篇》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衣重缘也”的训释中,“重”字是焦点,字书和韵书中从“臿”的字如“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有“皱”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有累积、重叠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有“多”义,都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的“重”义相合。另外与“臿”音近的“聂”、“摄”“叠”、“习”、“沓”等词也都有重、叠一类的意思,可供比照。[11]所以“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聂”就是“多重的缘”的意思。当然“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聂”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应该读为音同或音近的另外一个什么字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
曾侯乙墓简简11说“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兼、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其中“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说文》训为“臿属”,“兼”字学者大都读为“镰”,如此“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释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在简文中指用于起土的农具“臿”(又写作“锸”、“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就再合适不过了。[12]这也从文义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释“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是正确的。
温县盟书T1K1-3589有如下一个人名: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原释文释为“樴韩”二字。[13]按第一字左旁为“木”,右旁上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下从“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上从倒“矢”,下从“臼”,其字形结构正是我们上边考释的“臿”字,所以该字显然应该隶定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可以视为是以“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为声符,即声符繁化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异体。
以上考释并解释了战国文字资料中的“臿”字,在这之前的古文字资料中有无“臿”字呢?下边让我们来看三例西周金文的例子。
格伯簋铭文中有写成如下之形的一个字:
1、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4262·2
2、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集成》4262·1
3、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集成》4263
4、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集成》4264·1
5、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集成》4264·2
6、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集成》4265
此字亦见于逆钟,写作如下之形:
7、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集成》60[14]
上列7个字形1—5都有一些省变,只有6最为完整。字下部从“皿”,上部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从倒“矢”、从“臼”。“臼”字与下部“皿”字共用笔画。这样的结构,据上边对“臿”字的考释可知,正与“臿”字的结构相合。7从“矢”更为明显,直接借用“皿”旁上部为“臼”,这一点与1相同。古文字在表示用手进行的某种动作的会意字中,有时有从手形(又、爪、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或省去手形(又、爪、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的两种写法。这样的两种写法表示的只是繁简体的不同。以“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旁为例,如金文遹字繁体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翏生盨),简体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盂鼎),学字繁体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沈子它簋),简体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郾侯簋),颒字繁体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颂鼎),简体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伯公父簠)就是显例。前边考释的战国文字中的“臿”字从倒“矢”从“臼”,而“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上部所从的“臿”又多出了“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旁,像用手将“箭”插入某处,象形意味更浓。这说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所从的“臿”是繁体,是更为早期的写法。
对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杨树达认为从“盥”省“矢”声,郭沫若认为应隶定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可见这两位学者都看出该字从“矢”作。孙诒让释“衅”,他说:
衅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从火从血,亦古文之异者,严可均释为“插”,以篆文中又似“干”也,第二器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尤相近,若然,则当为盟歃之歃,义亦得通。
刘心源隶定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他说: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阮释盂,二吴释衅,皆非。《说文》臿从“臼”从“干”,歃从“欠”从臿声。歃者饮血也,古者歃血为盟,此从歃省、血省会意,乃盟字也。
针对刘心源之说高田忠周指出:
又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旁有两点,而刘氏不言及之,甚粗矣。
李孝定总结诸家之释说:
阮氏释“盂”,上所从与“于”字迥异,实乃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从干也,阮说误。二吴释衅,尤误。衅者,沬之古文(详见拙着《释衅与沬》一文),金文累百数十见,无一与此相类者,吴荣光氏所引两衅字则铸字也。郭氏释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亦仅第一形差近。然第一形如是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从矢,则是从倒矢,不得为“寅”字,它二形尤远,说不可从。杨氏释矢,亦仅第一形差近,余二形绝非矢字。且所引《论语·雍也》“夫子矢之”之“矢”,乃“誓”之借字,非用其本义,而此字除从矢姑如杨说外,复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从皿,将何所取义乎?高田氏释盥,攷首二形皿上有两点,似是水字,然盥字至今为会意字,何以此从“干”声?此说实可商也。刘心源氏释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谓从歃省血省会意,按刘氏所释,于字形吻合,可从。而其说仍有未安。字盖歃血为盟之象,皿上二点,所歃血也。今血字从皿上一点,此从二点,实即血之异构也。字即从臿血会意,今作歃,乃其异体。饮之,故从欠也。孙氏后说与此同,而未有说,今为详之。[15]
李孝定指出字从“倒矢”和皿上从两点至为关键。以上所引诸家之说得失参半,尤其是都误认为字所从之“皿”为“血”之省,误信《说文》臿字从“干”之说,没有注意到字本从“臼”是明显的不足。不过孙诒让引严可均释“插”和刘心源释“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的说法可为卓识。尤其是刘心源将字隶定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更可以说是非常準确。“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从“臿”从“皿”,应该是“歃血”之“歃”的异体,字从“皿”或是表示饮血之器。
逆钟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在铭文中用为人名,无义可说,格伯簋铭说“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成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即“巷”字古文。“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成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旧或读为“歃”,或认为指“盟”的意思,似都与文意不符。揣测文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应为“成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的必要条件,是“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的标誌物,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很可能是指在田地中树立标誌物或在街巷上树立标誌物的意思。张政烺先生在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的格伯簋时,在书的天头上写有“‘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成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似是‘立洫成涂’或‘立遂成径,’既名之曰田,当已有沟洫,或指作邑?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成乡。”的批语,可供参考。[16]
1991年,在陜西省扶风县齐家村村东发现一处墓地,其中时代相当于西周中期的五号墓出土了11件青铜器,在其中四件器上有如下一个用为人名的字: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91FQM5:1)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91FQM5:2)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91FQM5:8)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91FQM5:12,内底铭文)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91FQM5:12,盖内铭文)
着录这些器的《周原出土青铜器》一书对该字有两种隶定,[17]一种是在标明器名时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一种是在释文中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陈斯鹏、石小力、苏清芳三位先生编着的《新见金文字编》将该字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并在字下加按语谓:“字之左旁以双手持矢向臼会意,造意与‘舂’同,当即《说文》‘齐谓舂曰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18]因为该字左旁既不是“舂”字,右旁也不是“邑”字,故《周原出土青铜器》的第一种隶定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很不合适。第二种隶定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应该说是比较準确的。陈斯鹏、石小力、苏清芳三位先生编着的《新见金文字编》将该字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以“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与张光裕、滕壬生、黄锡全三位先生主编的《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将“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隶定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何琳仪先生着的《战国古文字典》亦将“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并解释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之繁文”其误相同。
这个字左旁所从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像两手持箭插入某一区域之形,与上边所论的格伯簋铭文中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上部所从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即“臿”字结构完全相同,显然也应该释为“臿”。“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从“臿”从“卩”,应该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不见于传世字书。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比盨铭文中有一个用作邑名的字写作如下之形:[19]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集成》4466
字从“倒矢”,从“臼”,从“欠”,郭沫若隶定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20]李孝定指出字从“臼”不从“心”,应该隶定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21]上海博物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编写组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和张亚初先生编着的《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等书都将该字释为“歃”,从以上对“臿”字结构的分析来看,这一隶释无疑是正确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歃)字所从之“”(臿)与上边所释 “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和“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相比,已经省去了所从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应该算是“臿”字的简体。
用为农具义的“臿”字在汉代写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54行“负笼操臿”
因为“臿”为木柄金属头,故在汉简中又从“木”或“金”为义符写作如下之形(1—12从“木”,12—16从“金”):
1、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居延汉简甲乙编》19.11
2、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居延汉简甲乙编》47.4
3、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居延汉简甲乙编》47.5
4、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居延汉简甲乙编》85.4
5、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居延汉简甲乙编》214.17A
6、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居延汉简甲乙编》227.61
7、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居延汉简甲乙编》312.17
8、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居延汉简甲乙编》515.44
9、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居延汉简甲乙编》522.20
10、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肩水金关汉简》73EJT1:142A
11、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八号墓简71
12、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肩水金关汉简》73EJT1:271
13、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居延汉简甲乙编》85.23
14、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肩水金关汉简》303.6+303.1
15、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肩水金关汉简》512.14
16、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167号墓简15
其中2、5所从之“臿”上部已经讹成了“干”,而其他大部分形体上部都讹成了类似“止”形,使“臿”字整体看上去像是“齿”字。其中10所从之“臿”,又写得与战国文字中的“匘”字很接近。最后一个形体16的照片不甚清楚,“锸”字右旁的“臿”更是模糊。《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一书中的摹本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22]裘锡圭先生《汉简零拾》一文的第十八“锸”条摹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23]细审照片,该字右旁下部写得类似“甲”字,这很可能是一种变形音化,即将“臿”字下部音化成从“甲”声。古音“臿”在清纽叶部、“甲”在见纽叶部,韵部相同,中古皆为开口二等字,声母亦有相通之例,如“佥”在清纽,但从“佥”得声的“剑”、“检”等字就都在见纽。这与同在叶部的“夹”字在见纽,而从“夹”得声的“浃”字和“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却在精纽的情况类似。字书中“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可用为“闸”,《广韵·洽韵》:“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闭城门也。”《集韵·洽韵》:“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闭城门具,一曰以版有所蔽。”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谦部》:“闸,字亦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从中也可以看出“臿”与“甲”两字声音上的关係。后世字书中从“臿”的字大都有写成“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的俗体,如“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又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又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插”又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敦煌S.328《伍子胥变文》插字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敦煌P.3906《碎金》插字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都是明显的例子,应该就是这种变形音化现象的孑遗。
徐在国先生编的《传抄古文字编》引《集篆古文韵海》有如下“臿”字和从“臿”的字:
臿: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海》5·38)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海》5·39)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海》5·38)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海》5·39)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海》5·39)
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海》5·39)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海》5·39)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海》5·39)
插: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海》5·37)
其中除“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应有错讹不可解释外,“臿”字共有两种写法,一种还是写成从“干”从“臼”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一种是所从的“臼”形有些变形,写成“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后一种写法应该是在“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基础上演变出的一种俗体。后世的楷书字形中也是这两种写法共存,如“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又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又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又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又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又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又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插”又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等皆是。俗体写法中又可以分为稍有差别的两种,一种是写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一种是写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从文字形体的发展演变看,第二种写法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无疑应该是在第一种写法“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基础上的进一步讹变。
“臿”字俗体“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又可被错写成“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和“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是在“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基础上的进一步讹误。《汉语大字典》收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张涌泉先生指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传刻之误。《中华字海》既已收载“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又收载原书本不存在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当係抄袭《汉语大字典》之谬。其说极是。[24]
《字彙补》阜部收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谓:“仓夹切,音妾,山崖也。《南齐书·张融传》:‘幽崖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康熙字典》说:“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诸书皆不载,止见于《南齐书》,注音仓夹反,大约崖岫峻狭之意。《字彙补》训作山崖,非。”
从以上对“臿”字俗体的分析可知,“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右旁所从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明显就是“臿”字,可历代字书却没有保留下来“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只有《字彙补》收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应该是“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的俗体,字书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无“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显然是出于遗漏。因此上引《南齐书》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也就是“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集韵》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一词,《集韵·缉韵》:“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陜也。”《说文·女部》:“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疾言失次也。从女、臿声。读若慑。”又《集韵·洽韵》:“插,摄也。”从这两条材料可知“臿”、“聂”音近可通(“臿”上古叶部,《广韵》洽韵,“聂”上古叶部,《广韵》叶韵),由此可以明白《集韵》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一词与《南齐书》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一词乃一词之异写。《汉语大词典》“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下列有“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二词,分于两个义项之下,无疑应加以合併。
下边将以上通过考证得出的“臿”字的字形演变源流图示如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附记:本文初稿曾给张小艳、梁春胜、白于蓝、邬可晶、谢明文、张传官、任攀诸同仁看过,蒙诸位提供资料,指正错误,使笔者受益多多,在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文原刊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辑)(中华书局,2014)第592-600页。
[1] 本文所引《说文》,皆採用施谢捷先生的《说文解字》精校版电子文本,但个别字的断句与其有不同。
[2] 《说文》对“臿”字的训释,怀疑与对“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的训释一样,并不是释义,而是释形的。因“臿”、“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的构型都与“舂”字类似(皆作上下结构,都从“臼”),故“臿”、“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的训释都有“舂”的意思。我们怀疑这是《说文》本于类推的猜测。古文字中从“倒矢”形的字,所从之“倒矢”后世或讹为“屰”,如古文字“幸”字从“犬”从“倒矢”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上博简《昭王毁室》简3,陈剑释),《说文》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幸)”,“倒矢”形已讹为“屰”。由此可以推测“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上部所从的“屰”也有可能是“倒矢”之讹,“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就是“臿”字之变。
[3] 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503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4] 李守奎编着《楚文字编》205页,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何琳仪着《战国古文字典》514页,中华书局1998年。
[6] 除此三种意象外,古文字中的“齿”字亦可讹变为“臼”。此点蒙白于蓝先生提示。
[7] 梁春胜、张小艳在给笔者的信中指出:“表‘尽’、音呼洽切的‘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P.2011《刊谬补阙切韵》、P.2015《大唐刊谬补阙切韵》皆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乃其俗体;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仁昫《刊谬补阙切韵》本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唐五代韵书集存》上册522页),此字又见于《篆隶万象名义》179页下,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龙宇纯《唐写全本王仁昫刊谬补阙切韵校笺》(香港中文大学1979年版)怀疑其字爲‘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反切‘火洽反’爲‘大冷反’之譌。(详参《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6册第3300页注[四二四三])。”按从此字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音呼洽切来看,形音密合(臿、夹音近,作“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是变换声符或是变形音化),不大可能是另一字的讹混,反倒是训为“尽”的解释有可能是错讹或混入。因“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诸形与“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形的差别不小,讹混的可能性不大,而说到反切‘火洽反’爲‘大冷反’之譌,我们认为两个字都错的几率也很小,故龙宇纯先生认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为“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之讹,“火洽反”爲“大冷反”之讹的推测值得怀疑。
[8] 何琳仪着《战国古文字典》1437页,中华书局1998年。
[9] 李家浩《信阳楚简中的“杮枳”》,《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1—11页。
[10] 鹏宇《曾侯乙墓竹简文字集释笺证》32页,华东师範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刘志基),2010年。
[11] 与“臿”音近的几个字蒙邬可晶先生提示。
[12] 参见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及车马制度研究》62—63页的相关引述,科学出版社2011年。
[13] 此条材料尚未正式公布,蒙郝本性先生和魏克彬先生惠允提前使用,谨此致谢。
[14] 此条材料蒙谢明文先生提示。
[15] 以上有关“
文物-刘钊:“臿”字源流考”字的考释转引自李孝定、周法高、张日昇编着《金文诂林附录》1735—1739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
[16] 张政烺着、朱凤瀚等整理《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图版上编193页,中华书局2011年。
[17] 曹玮主编《周原出土青铜器》,巴蜀书社2005年。
[18] 陈斯鹏、石小力、苏清芳编着《新见金文字编》28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19] 此一字形资料蒙谢明文先生提示。
[20]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24页,日本求文堂1935年。
[21] 李孝定、周法高、张日昇编着《金文诂林附录》2583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
[22]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编《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157页,中华书局2013年。
[23] 裘锡圭着《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二卷9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24] 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823—824页,中华书局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