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珊: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董珊: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董珊: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
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
董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李学勤先生最近撰文介绍了清华简《繫年》的一些内容。[1]这裏仅就两个人名的问题来做些讨论和发挥。
1、卫叔封
李学勤先生指出,卫康叔的名号,据清华简《繫年》:“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先建卫叔封于庚(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庚(康)丘迁于淇卫。”可以确定“康侯”、“康叔”之“康”是据封邑名“庚(康)丘”而来,旧郑玄说康爲謚法,是不正确的。卫康叔应是先受封于康,又迁于卫。
结合传世文献与金文、简文,卫康叔既可以称康叔、康侯,今又见称“卫叔”,或连前、后二邑之名称“卫康叔”。这可以引出三个小问题。
首先是关于史家的笔法。《管蔡世家》说:“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 《索隐》曰:“孔安国曰:康,畿内国名,地阙。叔,字也。封,叔名耳。” 《周本纪》记载克殷之明日武王祭社时“卫康叔封布兹”,《齐太公世家》作“卫康叔布采席”。《周本纪》与《齐太公世家》称尚且年少的叔封爲“卫康叔”,《管蔡世家》称尚未得封的昆弟封爲“康叔”,《繫年》称尚未迁卫的康叔封爲“卫叔”,此皆据后来的称谓叙述前事,乃史家笔法,幷非当时称号之实录。然而,不如此不足以明确叔封之所指。由此可知,“卫人自庚丘迁于淇卫”之“卫人”,也是据后叙之。上引清华简《繫年》这段话的意思应该是:先封建(后来所称的)卫叔封在康丘,来统治殷余民,(后来的)卫人是从康丘迁到淇水卫邑的。
其次,康丘与卫的关係。李学勤先生据“以侯殷之余民”认爲,“原来‘康丘’就在殷,是‘邶鄘卫’的‘卫’的一部分,所以康叔封也可以称‘卫叔封’,不久卫人迁都‘淇卫’,即在淇水流域的朝歌,那裏便专称‘卫’了。”若照李先生的说法,叔封最初受封在康丘时就已有康叔、卫叔两个名号了。“卫”有两重意义,在卫人迁徙之前是地区名,迁徙之后是都邑名。
按照历史地名演变的规律,“卫”应先是都邑名,然后才扩大爲邦国名。[2]从浚县辛村考古发现的与传世的西周早期金文看,当时的名号有“康侯封”与“康侯”、“康伯(即康伯髦)”,现在据清华简《繫年》,“康”是以都邑爲邦国名称。辛村发掘有西周早期的“卫
董珊: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折王”,网友jiaguwen兄在简帛网提出质疑,猜测可能是楚肃王。今按李学勤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楚悼王称
董珊: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悼)折王,已见于夕阳坡简和望山简,请参看拙文《出土文献所见“以謚爲族”的楚王族》的有关材料与讨论,此不赘述[8]。
就李学勤先生文中对相当于“
董珊: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的那个字的隶定爲从夕、从刀来看,清华简《繫年》的“
董珊: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字原不从心、口二旁,应是从卪、刀声的字,卪与夕字形本有些相近之处,遂至混淆。也许隶定爲“
董珊: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
董珊: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更好一些。
2011-4-1于台大修齐会馆
[1] 李学勤:《清华简〈繫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
[2] 此例甚多,详见另文。
[3] 雍伯鼎(《集成》02531)“王令雍伯啚(鄙)于
董珊: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0829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784.html
以上是关于董珊:清华简《繫年》所见的“卫叔封”与“悼折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