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秦倞:再説“夕惕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易经-秦倞:再説“夕惕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秦倞:再説“夕惕若”
再説“夕惕若”
(首发)
秦倞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很受经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往往被反复讨论和徵引。但是其中“夕惕若厉无咎”一句的断句和理解也始终存在争议。王弼《注》云:“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孔颖达《疏》则称:“在忧危之地,故‘终日乾乾’,言每恒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谓终竟此日后,至向夕之时,犹怀忧惕。‘若厉’者,若,如也;厉,危也。言寻常忧惧,恒如倾危,乃得无咎。”此说影响甚大。《说文·骨部》“䯜”字下云:“读若《易》曰:夕惕若厉”;《夕部》“夤”字下引作“夕惕若厉”;[1]“厉”字均属上读,跟《周易正义》的观点一致。到了清代,开始有学者对此看法提出异议。惠士奇《易说》谓:“厉乃占辞,与悔吝等,安得属上句乎?”此说甚爲有见,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赞同。当代学者则普遍认爲“夕惕若”的“若”是一个形容词词尾,而“厉”乃占断之辞,自应单独成句。因此在注释和引用时往往把“夕惕若”和“厉”断开。[2]综合以上意见,本爻辞应断句作“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其意为:君子白天勉力自强,夜则惕惧,虽处危境,亦可无咎。
经学家在遍注群经的时候,还往往把“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跟以下这些内容联繫到一起,做统一的理解: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诗经·大雅·烝民》)
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夙夜匪解,虔共尔位。朕命不易,榦不庭方,以佐戎辟。”(《诗经·大雅·韩奕》)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尚书·皋陶谟》)
王若曰:“伯冏,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祗若,万邦咸休……”(伪《尚书·冏命》)
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衆,厎天之罚。(伪《尚书·泰誓》)
显然,“终日乾乾,夕惕若”跟上引《诗》、《书》中“夙夜匪解(懈)”、“怵惕惟厉,中夜以兴”、“夙夜祗惧”等等都是颇爲一致的思想。金文中还有一些语句亦可与之相互发明,兹按时代早晚略举例如下:
效不敢不万年夙夜奔走扬公休。(效尊,《集成》11.6009)
夙夕勿废朕命。(恆簋盖,《集成》8.4199)
敬乃夙夜,用屏朕身。(逆钟,《集成》1.63)[3]
其夙夜用享孝于皇君。(叔鄂父簋,《集成》7.4056)
余夙夕虔敬朕祀。(秦公镈,《集成》1.269)
汝不惰夙夜,宦执而政事。(叔弓钟,《集成》1.272)
嘉(?)而宾客,日以鼓之。夙暮不忒,训余子孙。(越王者旨于赐钟,《集成》1.144)
这些自西周早期(效尊)以至战国初期(越王者旨于赐钟)的铭文跟同时代的《诗》、《书》、《易》一样,都表达了日夜虔敬如一的思想。于省吾说:“经传及金文凡言夙夜,皆寓早夜勤慎之意。”[4]其说甚是。由以上丰富的出土及传世文献观之,“终日乾乾,夕惕若”显然是对“君子”的一贯要求和普遍认识,这种勤勉之德在西周初年已经很受重视。因此,传统经注把《周易》“夕惕若”理解为“向夕之时,犹怀忧惕”有据可循,是可信的。
不过自帛书出土之后,有学者对此爻辞又提出了新的看法。
帛书《易》传《二三子问》16行引《乾》九三爻辞时,把跟传本“惕”字相对应的字写作“
易经-秦倞:再説“夕惕若”0172再説“夕惕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182.html
以上是关于易经-秦倞:再説“夕惕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