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攻研杂志(三)

成德-攻研杂志(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成德-攻研杂志(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攻研杂志(三)


攻研杂志(三)
——读《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札记(四则)
(首发)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学生读书会

《孔子见季桓子》简1开头一句话,陈剑先生释文作“子[1]
成德-攻研杂志(三)(见)季
成德-攻研杂志(三)(桓)子。[
成德-攻研杂志(三)(桓)子]曰:‘……’”,并解释说:“图版上‘桓子’两字已全不可见,但从‘曰’字所在位置看其上正有两字的空白。整理者原漏释‘曰’字(或误以其形当‘子’字?),……释出‘曰’字后,还可以知道,磨灭的‘桓子’两字之下应该本来是有重文号的。”[2]李锐先生在读过陈文后,仍怀疑“曰”字的释法,未免有些矜慎过了头。不过,他指出:“‘曰’上如果有两字为‘桓子’,则仍缺少‘季’字。若非有小字校勘而今已不见,则可能漏写‘季桓子’三字之一。”[3]这一意见却不无道理。从图版所残存的隐约墨迹看,“
成德-攻研杂志(三)”下一字为“季”大概可以肯定,而“季”和“曰”之间似乎容不下“
成德-攻研杂志(三)”、“子”二字及每字下的重文号。可对比简6“
成德-攻研杂志(三)子曰”三字的位置。据此,我们推测原简可能抄写作“子
成德-攻研杂志(三)季
成德-攻研杂志(三)曰”。
把“季桓子”省称为“季桓”,古书中最早的例子我们只找到东汉桓宽《盐铁论·崇礼》:“当此之时,鲁无敌国之难,邻境之患。强臣变节而忠顺,故季桓隳其都城。”往后当属《晋书·隐逸列传》:“季桓纳齐女,仲尼载驰而退;子路见夏南,愤恚而慷忾。”可见这只是偶一为之的特例。本篇简文后面只出现“
成德-攻研杂志(三)子”,没有再出现“季
成德-攻研杂志(三)(桓)”或“季
成德-攻研杂志(三)(桓)子”可资比较。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倾向于李锐先生的意见,即抄手漏写了“季
成德-攻研杂志(三)子”三字之一,漏写的应该是“子”字。
“曰”前的主语是季桓子,可以省略,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确实存在。徐仁甫曾就“古书上有些分句的主语,常常是前句的宾语或兼语,因此可以省略”的情况集中举过例子,兹转录如下(我们已把徐氏所举的不属于此类的例子删去):
《论语·子张》:“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即“阳肤问于曾子”)
《国语·晋语五》:“以传召伯宗,遇大车当道而覆。”(即“伯宗遇大车当道而覆”)
《史记·晋世家》:“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即“叔虞母梦天谓武王曰”)
《汉书·高帝纪》:“七年,信亡走匈奴,与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收信散兵,与匈奴共距汉。”(即“赵利收信散兵,与匈奴共距汉”)
《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闾阖而望予。”(即“帝阍倚闾阖而望予”)
《楚辞·九歎·忧苦》:“歎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惮于九章。”(即“意犹未惮于九章”)[4]
《后汉书·班超传》的例子最为直接: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
这一段话,在《后汉纪·孝明皇帝纪》中作:“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行遇相者,谓超曰:‘君布衣诸生耳,而相法当封侯万里之外。’”“其后行诣相者,曰”实可补为“(班超)其后行诣相者,(相者)曰”;这与“子
成德-攻研杂志(三)(见)季
成德-攻研杂志(三)(桓)[子],(季桓子)曰”的情况相同。
按照此说,这句话可重新释写如下:

成德-攻研杂志(三)(见)季
成德-攻研杂志(三)(桓)[子],曰:“……”
古书说到某人(地位低者)见某人(地位高者)时,由于地位高者在接下来的一个分句中将作为主语出现,所以也可把前一分句中“见”的宾语(即地位高者)省略。比较典型的是《国语·晋语五》的一段文字:
靡笄之役,郤献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对曰:“克也以君命命三军之士,三军之士用命,克也何力之有焉?”范文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对曰:“燮也受命于中军,以命上军之士,上军之士用命,燮也何力之有焉?”栾武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对曰:“书也受命于上军,以命下军之士,下军之士用命,书也何力之有焉?”
郭店竹书《鲁穆公问子思》简2~3:“成孙弋见,公曰:‘向(嚮)者
成德-攻研杂志(三)(吾)昏(问)忠臣于子思……’”[5]此例不是出现在文首,仅供参考。按照此说,本简的这句话可释写为:

成德-攻研杂志(三)(见),季
成德-攻研杂志(三)(桓)[子]曰:“……”
当然,无论哪一种断句方式,对文义的理解没有实质性差别。

本篇的一些疑难字句该如何释读,研究者已多有讨论,不少意见应该是正确可从的。在本则中,我们準备集中为一些说法提供补充论证。
1.关于起强调语气作用的“是”
根据陈剑先生的新释文,简1、4当连读为:“
成德-攻研杂志(三)(斯)
成德-攻研杂志(三)(闻)之,害(盖)臤(贤)者是能辠〈
成德-攻研杂志(三)―亲〉
成德-攻研杂志(三)(仁),[辠〈
成德-攻研杂志(三)―亲〉]
成德-攻研杂志(三)(仁)者是能行
成德-攻研杂志(三)(圣)人之道。……”梁静先生曾指出,上引简文的“是”“起强调语气的作用,如《尚书·金縢》:‘是有丕子之责于天。’”[6]
按:梁说甚是,但她所举用以证明“是”可起强调语气作用的例子却引得不够完整,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误解:《尚书·金縢》的“是”位于句首,与简文“是”位于主语和动词谓语之间有别。其实,《金縢》原文作:“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的主语,其间的逗号完全可以删去;“是”所处的语法位置与简文一致。下面再补充一些类似用法的“是”的例子:
《南史·韦睿列传》:“初,黯为太僕卿,而兄子粲为左卫率,黯以常怏怏,谓人曰:‘韦粲已落骅骝前,朝廷是能用才不?’”
《史记·乐书》“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张守节《正义》:“……又言有德之人是能得礼乐之情,故云德者得也。”
有些“是能”之前的主语承上文而省,其实也属于同类情况,如:
《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类似的文字又见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主语即“左史倚相”,承“子(指右尹子革)善视之”的“之”而省。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是能上下于天”的主语即“互人”,承上一句“灵恝生互人”的“互人”而省。
2.简20的“剀”本来可能从“勿”
简20“剀(岂)敢
成德-攻研杂志(三)(望)之”的“剀”原作“
成德-攻研杂志(三)”,其“刀”换作“刃”,“最上一笔延伸与左上角三横笔的中间一笔相连”,然后被进一步分解为“豆”、“匀”二偏旁所致。
我们怀疑,简20的这个“剀”字本来可能从“勿”。楚文字中从“刀”之字或从“勿”是很常见的,[7]如陈剑先生在讨论本篇“勿”字时所举到的《上博(四)·曹沫之陈》几个“则”字、“利”字:
成德-攻研杂志(三)、
成德-攻研杂志(三),本篇同简的“则”字:
成德-攻研杂志(三)”。本篇简14的“剀”就从“勿”作“
成德-攻研杂志(三)(仁)人之道,卒(衣)备(服)
成德-攻研杂志(三)(必)中,
成德-攻研杂志(三)(颂―容)
成德-攻研杂志(三)(貌)不求异于人”一句,研究者曾对其中“求”、“异”二字的释读有过不同意见。在陈剑先生对本篇“求”字的各种变化作了集中分析后,本简“不”下一字当释作“求”应该已不成问题。“求”下一字释为“异”[8],不但可以讲通文义,而且“衣服必中,容貌不求异于人”的说法还能得到相关文献的支持。《礼记·缁衣》有“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之语,郭店《缁衣》简9作“衣备(服)不攺(改),
成德-攻研杂志(三)”。[11]其实,此字字形与“
成德-攻研杂志(三)”、“暴”相似的部分,仅仅是中间的“
成德-攻研杂志(三)”。这一部分,应与“若”(
成德-攻研杂志(三)”。战国文字中有如下写法的“异”字:
c.
成德-攻研杂志(三)(《古陶文彙编》4.173)
何琳仪先生指出,这种“
成德-攻研杂志(三)”形应该是由“𠬞”变化而来。[14]不过,c写法的“异”的下部与“寅”字极近,[15]如侯马盟书“甲寅”之“寅”作“
成德-攻研杂志(三)”作“
成德-攻研杂志(三)”,使其下部与“寅”形近,很可能具有“变形音化”的作用。本篇简17的“异”,显然是上引b、c两种写法的糅合。糅合不同区系写法而成的“异”字还是第一次出现,不知是否与底本字形跟抄手的书写习惯差异有关。
简7“异”字的下部,是简17那种写法的进一步讹变。在“人”或“大”(包含了“人”形)的左右加“
成德-攻研杂志(三)”形,跟“兴”、“学”等字的上部十分相似:

成德-攻研杂志(三)(简16“
成德-攻研杂志(三)(简18“
成德-攻研杂志(三)(简17“
成德-攻研杂志(三)”显然也十分相似。因此,本篇“异”字的下部由“
成德-攻研杂志(三)”变为“
成德-攻研杂志(三)”,应该就是受到了“学”、“兴”等字上部的类化。
现在我们可以说,不管从文义角度还是从字形角度衡量,简7、17的这两个字释为“异”是没有问题的。
4.关于“旧(久)
成德-攻研杂志(三)(吾)子”
简11+22:“……夫与(邪)蟡(伪)之民,亓(其)述(术)多方。女(如)迷〈悉〉言之,则
成德-攻研杂志(三)(恐)旧(久)
成德-攻研杂志(三)(吾)子。”这是孔子对季桓子说的话。“亓(其)述(术)多方”,曾有人读为“其遂多方”或“其遂多谤”,[20]均不可信。此从陈剑先生读。“多方”犹言“多端”,如《楚辞·九辨》“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洪兴祖《补注》引五臣注:“方,犹端也。”《墨子·贵义》:“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病,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即人得病的原因有多种多样。
“旧
成德-攻研杂志(三)(吾)子”的“旧”,也有各种不同的读法。陈剑先生在评议了诸说之后提出:
“旧”最直接的读法是依其常见用法读爲“久”,《礼记·儒行》:“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僕未可终也。”郑玄注:“留,久也。”似颇可与简文“悉言之则恐久”相印证。但“久吾子”实在讲不通,会否“吾子”文字有误,或其下有脱文,疑莫能定。
我们认为,陈剑先生所说“旧”读为“久”的意见可以肯定下来,“吾子”文字当无误。“久+人称代词”表示使某人久留、耽搁某人的意思,古书自有其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晋士弥牟逆叔孙于箕。叔孙使梁其踁待于门内,曰:‘余左顾而欬,乃杀之。右顾而笑,乃止。’叔孙见士伯。士伯曰:‘寡君以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不腆敝邑之礼,将致诸从者,使弥牟逆吾子。’叔孙受礼而归。”“久子”和简文“旧(久)
成德-攻研杂志(三)(吾)子”的语例完全相同。
5.关于简18的断句问题
简18是说“邪伪之民”的,虽然只存有16个字,但颇不易通读。下面先把陈剑先生的释文断句抄录如次:
行年民(弥?)旧(久),
成德-攻研杂志(三)(闻)学(教)不
成德-攻研杂志(三)(察)不
成德-攻研杂志(三)(依?);亓(其)行板(?)恭(?)哀(?)与(?豊?)
成德-攻研杂志(三)
“亓(其)行”以下数字模糊难辨,依上录释文也无法把握其意,这裏就不讨论了。陈剑先生又疑“行年民(弥?)旧(久),
成德-攻研杂志(三)(闻)学(教)”可断作“行年民,久闻教”,“‘民’字如何解释待考”。我们觉得在“闻教”后面断开,要比“
成德-攻研杂志(三)(闻)学(教)不
成德-攻研杂志(三)(察)不
成德-攻研杂志(三)(依?)”连读语意清楚,“不察不依(?)”这样的结构单独成句也很合适。“行年民,旧
成德-攻研杂志(三)学”仍当读为“行年弥,久闻教”。“弥”训作“久长”之“长”,《庄子·天道》“予年运而往矣”郭象注:“运,行。往,迈也。言行年已迈。”《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吴质,济阴人……”裴松之引《魏略》:“行年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乃通夕不瞑。”“行年已迈”、“行年已长大”与“行年民(弥)”的说法极类。这几句话大概是说,邪民虽然行年长大,久受教育,却不察问、不依顺,行为出格云云。按照这种说法,简18可重新标点为:
行年民(弥),旧(久)
成德-攻研杂志(三)(闻)学(教),不
成德-攻研杂志(三)(察)不
成德-攻研杂志(三)(依?);亓(其)行板(?)恭(?)哀(?)与(?豊?)
成德-攻研杂志(三)
6.简21“
成德-攻研杂志(三)
成德-攻研杂志(三)”当读为“德己”补说
简21“君子
成德-攻研杂志(三)
成德-攻研杂志(三)而立帀(师)保”的“
成德-攻研杂志(三)
成德-攻研杂志(三)”,或读为“德纪”[21]、或读为“植己”[22]、或读为“直己”[23],陈剑先生的新释文只隶定而无说。范常喜先生把“
成德-攻研杂志(三)
成德-攻研杂志(三)”读为“德己”:“‘德己’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名词动用,可以释为‘使自己有德’,这与后文所云‘立师保’的举措正好相照应。”[24]其说可信。我们可以从古书中找到相应的例证。《战国策·中山策》“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姚宏本作:“人之施与,不期多少,当其厄之时而惠及之,必厚德己也。”《关尹子·九药》:“不可非世是己,不可卑人尊己,不可以轻忽道己,不可以讪谤德己,不可以鄙猥才己。”这些“德己”都是指“使自己有德”。《左传·襄公十三年》的一则材料值得注意:“楚子疾,告大夫曰:‘不穀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丧先君,未及习师保之教训,而应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师于鄢,以辱社稷,为大夫忧,其弘多矣。……’”楚王感歎自己没有遵守师保的教训而导致失德亡军,这从反面说明了古人立师保是为了使自己有德。由此可见,只有“
成德-攻研杂志(三)
成德-攻研杂志(三)”读为“德己”之说跟文献的有关记载扣得最紧密。

陈剑先生关于简3、24、16的新释文如下(与我们讨论无关的内容省去,用省略号表示):
……夫士,品勿(物)不
成德-攻研杂志(三)(穷),君子流亓(其)观
成德-攻研杂志(三)(焉)。品勿(物)备矣,而亡(无)成悳(德)
成德-攻研杂志(三)者也。女(如)此者,
成德-攻研杂志(三)(焉)
成德-攻研杂志(三)(与)之
成德-攻研杂志(三)(
成德-攻研杂志(三)―处)而
成德-攻研杂志(三)(察)
成德-攻研杂志(三)(闻)亓(其)所学。……
陈先生对这段文字的大意有精闢的概述:“‘夫士,品物不穷,君子流其观焉’云云,似是讲君子观察士人而加以选择培养;……‘焉与之处而察问其所学’的‘之’、‘其’可能就是指上文的‘士’,‘处’和‘察问’的动作的发出者则可能就是上文的‘君子’。”我们非常赞同他的理解。
不过,这段文字中的具体词句还有进一步诠释的必要。凡国栋、何有祖先生认为,简文的“品物不穷”跟《易·乾·彖》的“品物流形”相呼应,“流其观”的“观”跟《易》之《观》卦有关,从而得出“不能断然否定孔子与《彖》的关係”的结论。[25]此说似有比附之嫌。“品物”一词古书屡见,是指各种类型的生物,《国语·楚语下》“天子遍祀群神品物”韦昭注:“品物,谓若八蜡所祭猫虎昆虫之类。”《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鲜薧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郑玄注:“备品物曰荐,致滋味乃为羞。”《易·乾》彖辞“品物流形”的“流”当“变化”讲,《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郑笺“……火流为乌”孔颖达疏:“流犹变也。……”而简文“君子流其观焉”的“流其观”,则应与“恣其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以娱耳目而乐心意者,丽靡烂漫于前”索隐引郭璞云)、“博其观听”(《全三国文》卷四十二载(魏)杜恕《体论·听察》“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等同一语法结构。“流观”一语亦见于古书,如《庄子·外物》有“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之语,《楚辞·离骚》:“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九章·哀郢》:“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26]王逸注:“言己放远,日以曼曼,周流观视,竟欲一还,知当何时也。”《后汉书·马融传》“于是流览遍照”李贤注:“流览,谓周流观览也。”《楚辞》“周”、“流”连文,《后汉书》“流”、“遍”对文,可见“流观”就是“遍观”的意思,“流其观”犹言“遍其观”。简文意谓士如同品物一样无穷无尽,君子对他们能周览遍观。如果上面的解释符合实际,似乎就看不出这段话跟《周易》彖辞有何联繫。
“品勿(物)备矣,而亡(无)城(成)悳(德)”的“成德”无疑是一个名词。先秦两汉古书中作名词用的“成德”,大致有如下之例:《易·乾》:“君子以成德为行。”《仪礼·士冠礼》:“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国语·周语下》:“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曰成。单子俭敬让咨,以应成德。”《左传·成公十三年》:“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后汉书·孝和帝纪》“今彪聪明康强,可谓老成黄耇矣”李贤注:“老成,言老而有成德也。”《风俗通·正失》:“《周书》称:‘灵王太子晋,幼有盛德,聪明博达,师旷与言,弗能尚也。……’”王利器注:“今《逸周书》无此二语,《潜夫论·志氏姓》篇云:‘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亦本《周书》,此盖其佚文也。成、盛古通。”[27]作名词用的“成德”,显然是从动宾结构的“成其德”、“成德”的说法发展而来的。(“成其德”之说见于《国语·晋语六》、《白虎通·性情》、《汉书·董仲舒传》、《后汉书·申屠刚传》、《中论·艺纪》等,又见于《上博(五)·季康子问于孔子》简7:“君子敬城(成)亓(其)悳(德)。”[28]可比较春秋晚期叔弓钟“肃成朕师旟之政德”(《集成》1.272-8)的说法。动宾结构的“成德”见于《庄子》的《至乐》、《田子方》等篇“长官者不成德”、《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而性不得不成德”等。)上举《国语·周语下》,其前有“且其语说《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之语,可见“成德”与“盛德”不是一回事。汪继培据《风俗通·正失》作“盛德”,谓《潜夫论·志氏姓》“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的“成德”就是“盛德”。[29]不可信。太子晋“幼有成德”的“成德”就是《仪礼·士冠礼》所说“弃尔幼志,顺尔成德”的“成德”。总之,作名词用的“成德”,即“已成之德”之意,与数见于金文的“休有成庆”的“成庆”(蔡侯纽钟,《集成》1.210、1.211、1.217、1.218;蔡侯镈,《集成》1.219-222)、“休厥成事”的“成事”(师害簋,《集成》7.4116、7.4117)、“休又(有)成工(功)”的“成工(功)”(中山王
成德-攻研杂志(三)方壶,《集成》15.9735)等同例。简文是说,虽然士如品物齐备,但考察选拔他们的君子却缺乏成德。从上下文看,此“成德”当指“仁”而言。《中论·治学》的一段话可为参证:“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逹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仁”是学以成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这段话应该是针对季桓子“如夫亲仁、行圣人之道,则斯不足,岂敢望之”的“不亲仁”态度而发的。

孔子在谈到“仁人之道”时,有如下一段描述:
……
成德-攻研杂志(三)(好)
成德-攻研杂志(三)(睘―?)隹(?)聚,印(卬―仰)天而戁(歎),曰:
成德-攻研杂志(三)(奉)
成德-攻研杂志(三)(味)酉(酒)肉,不飤(食)五
成德-攻研杂志(三)(穀),睪(?择?)
成德-攻研杂志(三)(处)
成德-攻研杂志(三)(?)杆(?),剀(岂)不难
成德-攻研杂志(三)(乎)?(简26+14)
所谓“隹”字原作:

成德-攻研杂志(三)”字的释读问题没有解决,此字究竟当如何确释还缺乏可靠的辞例綫索。

成德-攻研杂志(三)(奉)
成德-攻研杂志(三)”形之内,左边部分为“屮”,右边部分似为一竖笔上加一横笔,与“屮”有别。根据这一分析,疑此字当释为“
成德-攻研杂志(三)”,古文字偏旁往往单双无别,所以“
成德-攻研杂志(三)”即“芒”。楚文字“
成德-攻研杂志(三)”或作:
成德-攻研杂志(三)(芒)长子”)
成德-攻研杂志(三)(芒)”)
成德-攻研杂志(三)(芒)”)
成德-攻研杂志(三)(芒)”)
成德-攻研杂志(三)(芒)”)。上举第一形“
成德-攻研杂志(三)”所从“亡”,“
成德-攻研杂志(三)”形之内的横笔穿过竖笔,这种写法的“亡”亦数见于战国文字,可参看《楚文字编》页710所引郭店《语丛三》的几例“亡”。九店简“
成德-攻研杂志(三)”所从的“屮”若插到“亡”之中,并将“
成德-攻研杂志(三)”形之内横笔穿过竖笔的部分略向右移,就会变成本简“
成德-攻研杂志(三)(芒)”几乎都用作“亡”,[32]本简的“
成德-攻研杂志(三)(芒)”也不例外,当读为“亡”。古书有“奉亡”一词,指奉祀亡故之人。蔡邕《太尉杨赐碑》:“四时洁祠,以承奉尊。祀事孔明,奉亡如存。馥馥芬芬,以尉显魂。”(《全后汉文》卷七十八引)《议郎胡公夫人哀赞》:“依存意以奉亡兮,迁灵柩而同来。”(《全后汉文》卷七十九引)《晋书·孝友列传》:“积二十余年,(许)孜乃更娶妻,立宅墓次,蒸蒸朝夕,奉亡如存,鹰雉栖其梁,檐鹿与猛兽扰其庭圃,交颈同游,不相搏噬。”简文言“不奉亡”,即不奉祀亡故之先人,与“不味酒肉”、“不食五穀”等在儒家看来都可属于“岂不难乎”之列。
“不奉
成德-攻研杂志(三)(芒—亡)”前一字不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提供一种根据并不十分充足的猜测。由字形来看,此字最上部分有两横,细审图版,两横之间的笔划应为一竖,在与第二横相交处另起一撇,此撇与一捺的交笔也和两横之间一竖的末笔不在一点上,可为佐证;何有祖先生在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裏将此字释为“役”,但“役”所从“攴”旁的一撇并不穿过最上一横,第二横也仅与一撇相交而止,不会进一步向左延伸。由文义来看,“役不奉亡”亦颇不辞。“不奉亡”为一独立结构,其前可能出现的除了句首助词,就是名词主语。我们怀疑这个字实为“夫=”,即“大夫”的合文。试比较此字与《上博(五)·竞建内之》简1“大夫”合文的写法:

成德-攻研杂志(三)(好)
成德-攻研杂志(三)(睘―?)隹(?)聚,印(卬―仰)天而戁(歎),曰:“夫=(大夫)不
成德-攻研杂志(三)(奉)
成德-攻研杂志(三)(芒—亡),不
成德-攻研杂志(三)(味)酉(酒)肉,不飤(食)五
成德-攻研杂志(三)(穀),睪(?择?)
成德-攻研杂志(三)(处)
成德-攻研杂志(三)(?)杆(?),剀(岂)不难
成德-攻研杂志(三)(乎)?“大夫不奉亡,不味酒肉,不食五穀”的说法,读来颇为顺适。
(邬可晶执笔)



[1]李锐《读〈孔子见季桓子〉札记》坚持认为当释读为“孔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7日)其说恐非。
[2]陈剑:《〈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2日。以下所引陈先生的意见,凡见于此文者,不再出注。
[3]见注1所引文。
[4]徐仁甫:《广古书疑义举例》,页58~60,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4月。
[5]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页141(释文注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6]梁静:《〈孔子见季桓子〉校读》,简帛网2008年3月4日。
[7]参看李守奎:《楚文字编》,页264~271,上海: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8]此字释为“异”,最早是何有祖《上博六札记(三)》(简帛网2007年7月12日)提出来的,但他没有说明释读的理由。
[9]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页17(图版)、130(释文注释)。
[10]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页53(图版)、183(释文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11]苏建洲:《读〈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笔记》,简帛网2007年7月24日。
[12]参看魏宜辉:《楚系简帛文字形体讹变分析》第四章《增繁讹变》,页56,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
[13]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页235,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14]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页72,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
[15]《战国古文字典》在页72“异”字条下把《古陶文彙编》4.173的这个字释为“异”,是正确的,但误注其出处为“陶彙1584”。该书页1218“寅”字条下又把《古陶文彙编》4.173的这个字释为“寅”,并误摹作“
成德-攻研杂志(三)”,以致自相矛盾。
[16]参看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页166,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17]沈培:《上博简〈缁衣〉篇“
成德-攻研杂志(三)”字解》,朱渊清、谢维扬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页135,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18]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冀与几”条,页375,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
[19]裘锡圭:《释战国楚简中的“
成德-攻研杂志(三)”释写为“德”,为“
成德-攻研杂志(三)”括注“己”。
[25]凡国栋、何有祖:《〈孔子见季桓子〉札记一则》,简帛网2007年7月15日。
[26]此例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释文考释”(濮茅左)已举出,页222。
[27]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页88,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月。
[28]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页49(图版)、页212、213(释文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29]汪继培:《潜夫论笺校正》,页43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9月。
[30]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释文考释”(濮茅左),页224。
[31]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四)》,简帛网2007年7月14日。
[32]参看裘锡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页10,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点击下载附件:

成德-攻研杂志(三)0143攻研杂志(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200.html

以上是关于成德-攻研杂志(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