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佔毕随录之十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佔毕随录之十八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五《命训》简8:“极命则民A乏,乃旷命以代其上,殆于乱矣。”“A”字作下形:

佔毕随录之十八、少攻尹哀爲正阳貣越异之黄金十益一益四两以籴种。
上博九《陈公治兵》简19:“陈于K冈,则雁飞。”
上博九《邦人不称》简2b+3:“战于长【2b】□、曲L,三战而三止,而邦人不称勇焉。”
J字黄锡全、何琳仪先生都释爲“陶”,[1]朱晓雪先生认爲或可释爲“隋”。[2]K字整理者隶定爲“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L整理者释爲“随”,[3]很多学者的反对其说,他们认爲K、L都应释爲“陶”。[4]
很多学者把J、K、L释爲“陶”的原因是认爲它们由下揭金文中的“陶”的Ⅰ型形体变化而来:
Ⅰ型: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集成》10105 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集成》2630 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集成》4328 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集成》4329 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集成》142.1(此略“革”旁)
Ⅱ型: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集成》5984 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集成》4167 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集成》4422.1 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集成》9639
乍看起来,J、K、L确实与金文中的“陶”比较相像,但问题是楚文字中确切无疑的“匋”字作“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郭店《穷达以时》简2)、“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郭店《忠信之道》简1)、“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上博二《容成氏》简13)、“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葛陵简甲三244)、“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上博二《容成氏》简29)、“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上博二《容成氏》简29),是由金文“陶”的Ⅱ型形体演变而来,不过其所从的“勹”演变爲“宀”而已。楚文字中尚未发现与金文“陶”Ⅰ型相同的字形,即使我们假设楚文字中真的有由金文“陶”Ⅰ型演变而来的字形,那麽金文中“陶”Ⅰ型所从的“勹”能否演变爲楚文字中的“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也没有什麽过硬的证据。
现在与《命训》的A字相比,J、K、L应该就是“随”字,朱晓雪先生及上博整理者对它们的考释是準确的,J、K、L在简文中都与地名有关。
另外,在郭店《语丛四》简22中有句作:
山无M则坨,城无蓑则坨,士无友不可。
佔毕随录之十八
佔毕随录之十八M
“坨”,整理者读爲“阤”,认爲是崩颓的意思,是没有问题的,在这个意义上的“阤”,其实就是典籍经见“崩毁”义的“堕”、“隳”或典籍中不太常用的“陀”字。“坨”、“陀”皆透纽歌部,“堕”定纽歌部,“隳”晓纽歌部,四字古音至近,在典籍中也有“蛇”与“隋”相通的例子,[5]所以我们如果按典籍一般用字习惯来破读的话,也不妨把“坨”括注爲“隳”。
M字林素清先生释爲“嶞”,认爲是狭长之貌;刘信芳先生释爲“堕”,认爲是“小者也”,即“大山旁有小山之峰突起者”;涂宗流、刘祖信两先生释爲“椭”,认爲是“椭圆”的意思;刘钊先生释爲“隋”(或“堕”、“嶞”、“㟎”),认爲是“垂下、中高四下也”。[6]现在看,诸家释之爲“堕”一类的字是正确的。从字形上看,M与A也很相似,但M把“土”放到最下,且“又”形又有讹变而已。和M最爲相像的是L,M与L相比,除了缺少中间的“土”外,其他几乎一致,即便是其中“又”的讹形也十分近似,这样看来M确实应释爲“堕”。
诸位先生虽然把M正确的释爲“堕”,但他们对字义训说比较勉强,所以有很多学者未予採信。现在我们把M确定爲“堕”之后,就可以更好的考虑它的释读了。首先看“城无蓑则坨”,郭店整理者把“蓑”理解爲“以草覆城”,明显不确,林素清、陈伟、刘钊诸先生皆认爲是指城墙厚度而下到上的衰差(递减),[7]十分正确。与“衰”同义互文的“堕”也一定会有相应的含意;并且“山无堕则坨”陈伟先生已经指出可与典籍中的如下文句对读:《淮南子·缪称》:“城峭者必崩,岸崝者必陀”、《说苑·政理》:“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阤”。[8]从这些方面看,林素清先生认爲“堕”的含义爲“平缓的斜坡”、刘钊先生认爲“指山之缓缓垂下”、李零先生认爲“从文义看,似指陂、坂即山坡”,[9]在意义上看是非常妥贴的。现在我们认爲M可以读爲“阤”或“陊”。《周礼·考工记·辀人》:“及其登阤”,郑注:“阤,阪也。”《广韵·哿韵》:“陊,下坂貌。”“坂”即“阪”,《说文》:“坡者曰阪”。“堕”、“阤”、“陊”都是定纽歌部,典籍也有很多通用之例。[10]不过“阤”、“陊”的这个意义典籍不是很常用,后来就被含义相同的“陂”、“坡”、“阪”、“坂”所取代了。[11]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简文中的“坨”,整理者读爲“阤”,我们认爲是可以的,并且简文中的“坨”也可以读爲“堕”或“隳”;而我们又把M释爲“堕”,又认爲它可以读爲“阤”,从现代意义上的汉字用字来看,这似乎有些混乱。但楚文字的用字习惯与现代用字词惯大爲不同,至少在《语丛四》抄手的文字体系中,“坨”字就是表示“崩毁”义的“堕”、“隳”、“阤”,而“堕”字就是表示坡度义的“阤”、“陊”。
所以郭店《语丛四》简22:“山无堕(阤)则坨(隳),城无蓑(衰)则坨(隳),士无友不可”的意思是说:“山没有坡度就会崩颓,城墙(从下到上)没有衰减就会倒塌,士人没有朋友是不可以的。”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5年4月22日17:59。)[1]黄锡全:《〈包山楚简〉部分释文校释》,《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88页。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237-238页。
[2]朱晓雪:《包山楚简综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第240页。
[3]陈佩芬:《陈公治兵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87页;濮茅左:《邦人不称释文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245页。
[4]“简帛网”“简帛论坛”贴子《邦人不称札记》游侠(第4楼)、海天游蹤(第6楼)2013年1月5日的发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37。“简帛网”“简帛论坛”贴子《〈陈公治兵〉初读》苦行僧(第3楼)2013年1月5日的发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4&page=1。“简帛网”“简帛论坛”贴子《清华五〈命训〉初读》明珍(第26楼)2015年4月17日的发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50&page=3。
[5]参看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7月,第678页。
[6]林素清:《郭店竹简〈语丛四〉笺释》,《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5 月,第393页。刘信芳:《郭店简〈语丛〉文字试解(七则)》,《简帛研究二〇〇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9 月,第205页。涂宗流、刘祖信:《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2月,第330页。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233页。
[7]陈伟:《〈语丛四〉校释》,《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41页。林、刘上先生文见上注。
[8]陈伟:《郭店简〈语丛四〉考释(七则)》,《新出简帛研究——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24页。
[9]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481页。
[10]参看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576页;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第2420页。
[11]“陂”、“坡”滂纽歌部,“坂”、“阪”帮纽元部,它们无疑是一组同源词。“阤”、“陊”与“陂”、“坡”、“坂”、“阪”韵部很近,但声纽上唇音与舌音还有些距离,不过也不能排除由于古代音感相近,“陂”、“坡”、“坂”、“阪”、“堕”、“陊”皆爲一音之转的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52.html

以上是关于佔毕随录之十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