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毕随录之十四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佔毕随录之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佔毕随录之十四
(吉林大学古籍所)
近来笔者在研读郭店《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三篇竹简的时候,对一些文字的释读産生了一点小的想法,今胪列于下,以向大家求教。
一、《尊德义》简34+35+36:
佔毕随录之十四(均)不足以坪(平)正(政),愋(宽)【34】不足以安民,
佔毕随录之十四(勇)不足以沫众,尃(博)不足以知善,快(慧)[1]不足以智(知)侖(伦),杀【35】不足以夯(
佔毕随录之十四(过),则先者余,
佔毕随录之十四(来)者信。
其中的“余”,李零读爲“除”或“舍”;廖名春引周凤五、陈伟读爲“舒”、崔永东以爲余、身、亲含义相通;涂宗流、刘祖信读爲“余”;郭沂读爲“虚”。[3]按,“余”应读爲“豫”,二字通假之例甚多,参看《古字通假会典》“余与豫”条,[4]“豫”有悦义。“先者豫,来者信”是说先靠近君子的人内心欢悦,后靠近君子的人也能信服。《礼记·儒行》:“往者不悔,来者不豫。”《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忠矣。”其中“往者不悔,来者不豫”,去除其中的否定词,大概相当于“先者豫,来者信”,其中“来者”与“豫”连言,与此相近,此二书中的“豫”亦应爲“悦”义,旧或释爲“豫备”之义,不确。
三、《尊德义》简39+17:童(重)义
佔毕随录之十四(集)
佔毕随录之十四(理),言此章也,【39】行此
佔毕随录之十四(文)也,然句(后)可
佔毕随录之十四也。
其中的“童义
佔毕随录之十四
佔毕随录之十四”,旧有多种释法,我们这裏读爲“动义集理”,“集”训止,此四字犹言动而合于义,止而合于理。其中的“
佔毕随录之十四”的一种略有变化的字体,可参《六德》简48之“
佔毕随录之十四”作
佔毕随录之十四”字写法的一个特徵;而楚简“逾”作
佔毕随录之十四”读“就”,“就”有成就之义。如读爲“逾”或与“逾”语音相近之字,则文义不可通。
四、《六德》简21+22:子也者,会
佔毕随录之十四长材【21】以事上,胃(谓)之宜(义)。
其中的“会
佔毕随录之十四”,李零释爲“会凖”;刘信芳释爲“和惇”;丁原植释“会埻”训爲汇聚依据,廖名春则训爲学习、看齐;刘钊、林素清释爲“会最”;张光裕等则隶作“会
佔毕随录之十四”,陈伟依此读爲“会墉”;涂宗流、刘祖信释爲“会享”。[6]按,此字作
佔毕随录之十四”,但楚文字中“𦎫”、“𠅷”形体经常讹混,须由文意来定其释读,从文义上,此字应隶爲“
佔毕随录之十四”,“
佔毕随录之十四” 即“埻”,此可读“汇”;从“𦎫”之“敦”,端纽文部,汇,匣纽微部,二字音近。且在典籍中,“𦎫”与“隹”往往可通,如“敦与雕”、“鹑与隼”、“埻与凖”、“焞与推”、“綧与准”等,[7]此即“埻”、“汇”相通之明证。上一字“会”可如字读,亦可读“合”,“合”、“会”相通至常见。“合汇”犹合聚、汇合。“合汇长材以事上”,合聚子孙的材榦来事奉父君。
五、《六德》简36+37:君子言,信言(焉)尔言,燖言(焉)尔
佔毕随录之十四(语),外【36】内皆㝵(得)也。
其中的
佔毕随录之十四”)所从则相同,故它亦可能从“寻”,可如周凤五说隶爲“燖”。“燖”或读爲“訦(忱)”,“燖”邪纽侵部,“訦”禅纽侵部,二字音近,“訦”,信也。不过,此字也确有从“昜”的可能,如《尊德义》简6之“汤”作
佔毕随录之十四”;李零释爲“设”,后来学者多从此说;涂宗流、刘祖信释爲“敨”;沈培引裘锡圭说认爲是“故”之误字。[10]按,诸家于字形辨认有误。此字书法本较清晰,做
佔毕随录之十四”,从“五”得声,应即读爲“语”。此字另从之“
佔毕随录之十四”,我们怀疑即是“许”的省变体(“许”字参上博二《民之父母》简9
佔毕随录之十四(许)”两声字。此句的“
佔毕随录之十四(语)”与前句的“言”正好相互爲文。
此句句读应从陈伟《郭店〈六德〉校读》一文之说,[11]今重新释读爲:“君子言,信言(焉)尔言,燖(訦)言(焉)尔
佔毕随录之十四(语),外【37】内皆得也。”意思是君子出言,所言必信,所语必訦,故外内皆能成就。
佔毕随录之十四书法本
佔毕随录之十四精装本
(编者按:[2]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郭店楚简”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第511-525页。涂宗流、刘祖信:《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2月,第107-141页。陈伟:《郭店简书〈尊德义〉校释》,《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第108-120页。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07-147页。
[3]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第511-525页。廖名春:《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校释》,《清华简帛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2000年8月,第89-111页。陈伟:《郭店简书〈德义〉校释》,《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77-90页;又,陈伟:《〈德义〉校释》,《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35-151页。崔永东:《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字义零释》,《清华简帛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2000年8月,第182-183页;又,崔永东:《读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与〈老子〉札记》,《简帛研究二〇〇一》,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69-74页。涂宗流、刘祖信:《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第107-141页。郭沂:《〈大常〉(原题〈成之闻之〉)考释》,《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208-229页。
[4]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97年7月,第835页。
[5]涂宗流、刘祖信:《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第107-141页。陈伟:《郭店简书〈尊德义〉校释》,第108-120页。连劭名:《郭店楚简〈尊德义〉考述》,《人文论丛(2007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321-340页。
[6]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第511-525页。刘信芳:《郭店竹简文字考释拾遗》,第42-46转32页。丁原植:《郭店楚简儒家佚籍四种释析》,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9月。廖名春:《郭店简〈六德〉校释劄记》,《新出楚简试论》,台湾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5月,第125-132页;又,廖名春:《郭店简〈六德〉校释劄记》,《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02-112页。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第107-147页。林素清:《郭店竹简〈六德〉文字新考》,《语言文字学研究》,2005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2-15页。张光裕主编:《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1月。陈伟:《郭店简书〈大常〉校释》,《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5-57页;又,陈伟:《〈大常〉校释》,《郭店竹书别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09-134页。涂宗流、刘祖信:《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第189-219页。
[7]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第128-130页。
[8]顔世铉:《郭店楚简〈六德〉笺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二分,2001年6月,第443-500页。廖名春:《郭店简〈六德〉校释劄记》,第125-132页。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21-144页。陈伟:《郭店〈六德〉校读》,《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第395-399页。丁原植:《郭店楚简儒家佚籍四种释析》。涂宗流、刘祖信:《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第189-219页。吕浩:《〈郭店楚墓竹简〉释文订补》,《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78-288页。
[9]周凤五:《郭店竹简文字补释》,《古墓新知——纪念郭店楚简出土十週年论文专辑》,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第64-71页。
[10]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第511-525页。涂宗流、刘祖信:《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第189-219页。沈培:《郭店楚简:六德》,华东师範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战国楚简集释长编”之一,2004年3月。
[11]陈伟:《郭店〈六德〉校读》,第395-399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939.html
以上是关于佔毕随录之十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