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周易八卦-《周易》“艮”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周易》“艮”解


(枣庄广播电视台)

本文主要根据上博简本(简称“上本”)、[1]阜阳汉简本(简称“阜本”)、[2]马王堆帛书本(简称“帛本”)、[3]今本《周易》(简称“今本”)[4]卦爻辞用字的对照,讨论《周易·艮卦》爻辞中“艮”的含义问题。
一、“艮”不训“止”
卦名“艮”,上本、阜本、今本、清华简四《筮法》幷同,帛本作“根”,传本《归藏》作“狠”。其中最早的写法,就是上本和清华简四《筮法》,裏面都是写作“艮”,说明最早的写法即如此。在卦爻辞中言“艮其背”、“艮其趾”、“艮其腓”等等,“艮”明显是用爲动词。
自汉代以来,对于“艮”的解释都是遵循《彖》、《说卦》、《杂卦》的解释,训“止也”,古今几无异词,今人对楚简本和帛书本的解释也多如此,如濮茅左先生云:
“艮”,《说文·匕部》:“艮,狠也,从匕目,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易》曰:‘艮其限’。匕目爲艮爲真。”(宁按:末句当爲“匕目爲𥃩,𠤎目爲眞也。”)徐锴按:“《周易》:艮,止也。此会意。”目相匕,交往止,故“艮”有“止”意,又有“艰难”意。“艮”,卦名,《周易》第五十二卦,艮下艮上。《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此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根”;今本《周易》作“艮”。 [5]
丁四新先生云:
“艮”,卦名,今本同,帛本、帛书《二三子》作“根”,帛书《衷》作“谨”,《释文》:“止也。郑云:艮之言很也。”案:“根”、“谨”均读作“艮”,三字均属见纽文部。“艮”训“止”,见《彖传》、《序卦》和《杂卦》三传。[6]
但是笔者认爲把《周易》爻辞中的“艮”训爲“止”实在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
说“艮,止也”见于《易传》的《彖》、《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后三篇原均属《说卦》一篇,后分爲三篇。在所有的《易传》中,《说卦》应该是最爲古老的一种,是先秦时期爲配合易书的使用而作的一种“说明书”,原非儒家《易传》的篇章,西汉前期儒家所传的《易传》中幷没有这篇,根据《论衡·正说》的记载是汉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所得,后来被分成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篇;[7]郭沫若先生在《〈周易〉之製作时代》一文中虽然坚持《易传》大部分不出于秦以前的说法,认爲《说卦》等三篇“是出现于西汉中叶,汉初时所未有”,却不承认是汉人的僞托,说“我相信《说卦传》以下三篇应该是秦以前的作品。”[8]但这篇却被汉代儒生编辑过,窜入了一些内容,如第一至第三章,其内容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的《衷》篇,[9]明白不是《说卦》裏原有的内容。《说卦》主要是阐释八卦所表示的卦象、卦序、卦义,和后来儒家门人创作的《易传》全讲义理者是两回事,故《彖》是本其说而已。
《说卦》言“艮,止也”是说艮卦的属性(亦类似象)爲“止”,应当是“静止”之意,就象说“乾,健也;坤,顺也; 震,动也”,《杂卦》裏又说“乾刚、坤柔”、“震,起也;艮,止也”之类,幷非说是“乾”、“坤”、“震”等字就是“健”、“刚”、“顺”、“柔”、“动”、“起”等义,也就是说“乾,健也”、“艮,止也”等只是卦象上的意义,而幷非训诂学上的意义,所以许慎《说文》在解释这些字的含义时幷不依《易传》作解就是明证,而卦爻辞中所用的,恰恰是词义,不能用卦象含义作解,这个不能混爲一谈。
古今典籍中除《周易》之外,亦无用“艮”爲动词者,“艮”训“止”在卦爻辞中解释也不是很通畅。看卦爻辞中所“艮”的都是人的身体或身体的部位,而古人言“止”者多是指人的行爲,无于身体部位言“止某”者;再比如六四爻辞言“艮其辅,言有序”,“辅”是面颊,如果“艮”爲“止”,止其面颊则人无法张嘴而不能言,何得言“言有序”?此不文之甚也。
秦汉间的儒生受《易传》的影响,在卦爻辞“艮”的解释上儘量与“止”义相牵连,很可能是把“艮”读爲“限”或“很”而又加以引申,如《释名·释天》:“艮,限也,时未可听物生,限止之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说文》‘很’下云:‘一曰行难也。’‘限’下云:‘阻也。’行难即阻难,故高诱注《秦策》云:‘艰,难也。’直以‘难’训‘限’,与此‘限止’义合。”[10]
按:“限止”即“阻止”,行动受“限”、受“阻”则止,故秦汉儒生由此引申之而训“艮”爲“止”。段玉裁则认爲《说文》训“艮”爲“很也”是兼有“止”义:
“很者,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一曰盭也。《易传》曰:‘艮、止也。’‘止’可兼‘很’三义。许不依孔子训‘止’者,止,下基也,足也,孔子取其引伸之义。许说字之书,嫌云‘止’则义不明审,故易之。此字书与说经有不同,实无二义也。”[11]
同一个字有两种不同的读法和解释,看上去都有道理,其实也都没什麽道理,不过是爲了附会《易传》的解释迂曲其说,牵强附会,他们没能理解《说卦》是在说象,而不是在训诂。
二、“艮”不训“顾”
先秦两汉书中,“艮”除了用爲《易》之卦名幷见于其卦爻辞之外,没有其它的用法,《易》之外诸书所言“艮”者,都是指卦名,无用爲“止”义者。《方言》十二言“艮,坚也”,《说文》:“艮,很也”,但均不见实际用例。
一些学者也觉得“艮”训“止”不通,所以另寻他解,如李镜池先生解释爲:
“艮,从匕目,集中视力,有所注意的意思。”[12]
高亨先生根据甲骨文字形认爲“艮”即是“见”之反文,改训“艮”爲“顾”,云:
“故余谓艮者顾也,从反见。顾爲还视之义,引申爲注视之义。艮亦爲还视之义,引申爲注视之义。本卦艮字皆当训顾,其训止者,当谓目有所止耳。”[13]
实际上,“反见”、“回顾”之说清代的黄宗炎《周易象辞》卷十五已言之:
“艮,反‘见’字之体,指事而会意。人住足而立,回首以视后,其所见乃背也。凡欲回顾,必先止足,止则不动,反视则非徒止矣。此艮之象与义也。”[14]
黄宗炎的意思是“艮”是回顾义,要回顾必先驻足停下来,所以艮有止象。唐兰先生较早根据甲骨文字形认爲是“艮”字爲“见”之反文而训“顾”,他将《菁》10.9片上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的甲骨文字形释爲“艮”,论之云:
“其实艮爲见之变,见爲前视,艮爲回顾,见、艮一声之转也。艮爲回顾之义,艮、顾亦双声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亡咎。’艮其背者,反顾其背,《彖传》引作‘艮其止’,误也。后世假借爲很,爲限,而本义湮晦矣。(眼字从目艮声,实艮之孳乳字,然训目,不训视。)”[15]
按:唐兰先生说“艮爲见之变”恐非,甲骨文“见”字目下所从的是“卩”,象跪坐的人形;“视”字所从的是“人”,乃直立的人形,二者不同,此事裘锡圭先生已详辨之。[16]唐先生所举的“艮”字形是象反写的“视”而非“见”,那个字形很可能即是“视”字,幷不得释爲“艮”,故由此又言“见、艮一声之转”则失去了依据。
同时,“艮”从“匕”又与“视”之从“人”不同,金文中有“视”字,与甲骨文写法略同,而无“艮”字,但有从“艮”的“限”,作“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等形,[17]右旁所从的“艮”写法“目”、“匕”明显分离;到了清华简《筮法》中则写作“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形(简37),已经变成了左右结构的写法,与“视”的写法迥异,故言此字与“见”或“视”有关感觉证据不足,又根据“见爲前视”而言“艮是回顾”更是缺乏说服力了。
在爻辞“顾”义也是讲不通的,比如九三爻“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限”爲人的腰部,“列”是开裂、撕裂义,“夤”是夹脊肉,这爻明白是说因爲“艮”人的腰部而撕裂了其背肉,十分痛苦,故曰“厉,熏心”;但是“顾”爲反视义,也就是看的意思,用眼睛看人的腰部能撕裂其的背肉,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根本说不通。可见释“艮”爲“顾”不能解释“艮”在卦爻辞中的含义。
三、“艮”爲“眼”之初文
从读音上看,恐怕唐兰先生说“眼字从目艮声,实艮之孳乳字”更近实际,高田忠周先生说“艮即眼之古文”,[18]柯昌济也认爲“艮字亦即古眼字也”,[19]都是有道理的,《集韵·上声五·二十六産》云:
“眼、𥃩:语限切。《说文》:‘目也。’古作𥃩。”[20]
其中所谓古文的“𥃩”应该就是《集篆古文韵海》卷三中所收的“眼”之古文“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从目从匕,这分明就是“艮”字,《六书本义》卷五《人物中篇·目部》云:
“𥃩,语限切,目也。从目匕爲意,取二目相比幷也。亦伦眼、伦艮。”[21]
认爲“𥃩”既是“眼”字也是“艮”字,说明传抄古文中是以“艮”爲“眼”的,故“艮”当爲“眼”之初文,二字古音见疑旁纽双声、同文部叠韵,读音是最相近的,张家山汉简《脉书》裏以“艮”爲“眼”便是实际用例,[22]证明传抄古文是确有根据的。
《说文》:“眼,目也”,“眼”与“目”当有所区别,“艮”从目从匕,可以与“此”、“㫐”等字对照理解,《说文》:“此,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又云:“㫐,望远合也。从日匕。匕,合也。”徐锴注:“比,相近也,故曰合也。”“匕”是相比次或相合的意思,这个解释很可能是对的,“目”爲单只眼睛的象形,而“眼”则爲双目的统称。
秦简中的“艮”字或把所从的“目”简化爲“日”形,写得如同“㫐(音杳)”形了,如《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封诊式》言“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艮)本绝”(简53),原整理者注:“艮,疑读爲根”,是也,是用“艮”爲“根”;[23]又《日书(甲种)》中言“此所谓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艮)山”(简47正3)、“囗与枳(枝)刺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艮)山之胃(谓)离日”(简48正3+49正3),原整理者注:“艮山,《周易·说卦》:‘艮爲山’。”[24]随州孔家坡汉简《日书·离日》写作“根山”,此“艮”或“根”当即用爲卦名。帛书本“艮”作“根”,与秦简、汉简中“艮”、“根”通用的情况正同。
“艮”爲“眼”之初文,“根”本义是“木株”(《说文》),《归藏》作“狠”本义是“犬斗声”(段本《说文》),都是名词,那麽易书用它爲卦名且在爻辞中用爲动词,必定是个假借字。
四、“艮”当读爲“拫”
卦爻辞中的“艮”字很可能是后来“拫”字义的假借字,“艮”、“拫”可通假,《集韵·平声二·二十四痕》云:
“拫、艮、掀:《博雅》:‘拫、攎,引也。’或作艮、掀。”[25]
可见“拫”、“艮”古本通用。《广雅·释诂》一:“拫,引也。”王念孙《疏证》:
“拫者,《广韵》:‘拫,急引也。’《释名》云:‘痕,拫也,急相拫引也。’《史记·灌夫传》:‘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拫生平慕之、后弃之者。’《汉书》‘批拫’作‘排拫’,孟康注云:‘拫者,拫挌,引绳以抨弹之也。’顔师古注云:‘言婴与夫共排退之,譬如相对挽绳而拫挌之也。今吴、楚俗犹谓牵引前却爲拫挌。’”[26]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四《历代一》云:
“《汉书》:‘引绳排拫(音痕)不附己者’,今人误读‘拫’爲‘根’,注云:‘犹今言‘拫㭲’(音户穀反)之类’,盖关中俗语如此。‘拫㭲’犹云‘抵拒担阁’也。‘引绳排拫’如以绳扞拒然。”[27]
《古今韵会举要》卷五云:
“拫,《博雅》:‘拫、攎,引也。’《广韵》:‘急引也。’通作‘根’,《前·灌夫传》:‘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增韵》:‘吴、楚俗谓牵引前却爲根格。’”[28]
根据《语类》和《韵会》的说法,“拫”或被误读爲 “根”,或通作“根”。今检世界书局铅字本《前四史》本及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正文、注文中均作“根”,[29]根据王念孙的说法,其字本应作“拫”。总之是二字音形幷近,在古书裏常混用,而帛书本正是作“根”,传本《归藏》作“狠”,怀疑也是“拫”或“根”之假借或形讹。
据顔师古的说法,把牵引称爲“拫”是吴、楚的方言,朱熹则云关中俗语也有这个说法,说明称牵引、拉扯爲“拫”本是古人的日常用语。但是先秦文字中当无“拫”字,应是写作“艮”,或写作“根”、“狠”之类,都是借音字,只用其音而非用其义,汉代时才加手旁作“拫”作爲牵引义的专字,也就是说“拫”爲用爲牵拉、拉扯义的“艮”的后起专字。
郭沫若先生曾经认爲《周易》是战国初期的楚人馯臂子弘所作,[30]他这个看法未必确实,但是就目前《周易》的出土地点看,一个是晋代的汲冢,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地方,但是与楚国比邻;一个是长沙马王堆,一个是阜阳,还有一个是不知道来历的上博简,长沙、阜阳都是楚地,上博简也是楚简;清华简中的《筮法》也和《周易》紧密相关,出土地点亦不明,但是其文字风格以楚系文字爲主,[31]此后公布的清华简也基本如此,这批简书中还有一篇专门记载楚人历史的《楚居》,自然其来自于楚地的可能性也极大。总之《周易》的出土地都和楚地有极密切的关係,说明《周易》是广泛流传在南方地区的筮书,这个也爲《周易》是楚人所作提供了旁证。那麽其中的卦爻辞使用了吴、楚方言就一点也不值得奇怪了。另如《归妹·六三》言“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其中的“须”与“娣”对举,高亨先生云:
“须疑借爲媭,姊也。《说文》:‘媭,女字也。《楚辞》曰:‘女媭之婵媛。’贾侍中说:楚人谓姊爲媭。从女,须声。’是媭有姊义。”[32]
“嬃”是姐姐,“娣”是妹妹,故爻辞中爲对文,明白也是使用了楚地的方言。
要之,《周易·艮卦》之“艮”的含义应同于“拫”,是牵引、牵拉义,“拫”是它的后起专字,当爲楚地方言。
五、艮卦爻辞简释
下面就放在卦爻辞中来看看其含义。此主要是爲了说明“艮”在卦爻辞中的含义,故除个别有争议的文字略爲申说之外,其它释义儘量从简,。
(一)卦辞:
上本:艮丌伓,不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丌身;行丌廷,不见……
帛本:根亓北,不濩亓身;行亓廷,不见亓人。无咎。
今本: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简释】艮,牵拉义。此处“伓”当读晡枚切(《集韵》),古音帮纽之部;“北”、“背”古今字,音同。“伓”、“北(背)”同帮纽双声、之职对转音近可通。“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即“获”之异构,“濩”音同而通。获,得也,此爲抓住、控制义。意思是牵拉其后背,没有抓住其整个身体。
(二)初六
上本:囗囗:囗丌止,亡咎,利羕贞。
帛本:初六,根亓止,无咎,利永贞。
今本: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简释】“止”、“趾”古今字,“艮其趾”即牵拉其脚趾。上本“羕”帛本、今本幷作“永”,古字通,明·杨慎《丹铅摘录》卷六云:“古字‘羕’与‘永’同。《韩诗》‘江之永矣’作‘江之羕矣’,《博古图》‘永宝用享’作‘羕宝用享’。” [33]
(三)六二
上本:六二:艮丌足,不陞丌隓,丌心不悸。
帛本:六二:根亓肥,不登亓随,亓心不快。
今本: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简释】“足”、“肥”、“腓”均指人之小腿;“陞”、“登”、“拯”陆德明《释文》言“读爲拯救之拯”,可见它应该是拯救义。濮茅左先生云:“‘隓’,读爲堕”,[34]準确地说应该读爲“陊”,《说文》:“陊,落也。”《集韵·上声六·三十四果》:
“陊、隓、𡐦:《说文》:‘落也。’或作隓、𡐦,亦书作堕。”[35]
是“陊”、“隓”、“𡐦”、“堕”古字本通用,“隓”本毁坏义,在此义不协,当读爲“陊”。《说文》:“陊,落也”,《集韵·上声六·三十四果》:“堕,坠也”,[36]均爲坠落意。此是说某人将从高处坠落,有人拉住了他的小腿,却没能把他救起来,仍然掉下去了,故曰“其心不快。”
(四)九三
上本:九晶:艮丌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丌胤,砺,冋心。
阜本: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厉,熏囗。
帛本:九囗:囗囗囗,戾亓𦘺,厉,熏心。
今本: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简释】今本“限”,上本作“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原整理者濮茅左先生释“䁧”,认爲“或读爲‘眼’”, [37]徐在国先生认爲此字“应分析爲从‘目’‘堇’声”,[38]是也。濮茅左先生说“或读爲眼”也是有道理的,帛书《衷》“艮”作“谨”,而“眼”从“艮”声,故这个字很可能是“眼”字的异构,《说文》、《释名·释形体》幷云:“眼,限也”,二字音近通假。“限”根据马、郑等古注乃人的腰部。今本“夤”,上本作“胤”,帛本作“𦘺”,字本作“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关于帛本的这个字学者做过种种推测,普遍是认爲抄手写错了字。很可能帛书本的抄手本来就是根据一个先秦的古文本抄写的,这个字当是个从月(肉)云声的字,楚简文字“云”作“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郭店.缁衣35),其形如“巳”,帛本抄手就误写作了从“巳”。“云”、“胤”古音都是文部字,疑从肉云声的字就是“胤”的一种或体写法。“胤”、“夤”同余纽双声、文真旁转叠韵,音近通假。马融云:“夹脊肉也。”上本中的“冋”本作“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以前有多种释读:濮茅左先生释“同”,将此句读爲“厉痛心”;李零先生认爲“疑读恫、恸或痛”;徐在国先生释“㕣”,认爲可读爲“熏”;杨泽生先生、张俊新先生、侯乃峰先生从徐释;黄锡全先生释“冋”,认爲“冋,匣母耕部,熏,晓母文部,声母相近”;季旭升先生释“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亦读爲“熏”。[39]
对于这个字解释纷异,是因爲当时出土的文字资料尚不足徵。后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公布了《系年》之后,其中第十四章的“齐顷公”的“顷”全写作此形: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067、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070、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072、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099
原整理者释爲“冋”括读爲“顷”,[40]可证黄锡全先生之释正确。“冋”读爲“熏”,“熏心”即“熏心”,《诗·大雅·云汉》“我心惮暑,忧心如熏”。此爻言牵拉其腰,撕裂了其背肉,危险,心如火烧。另外,上本作“冋”也许是读爲“惊”或“恚”,幷音近可通,“惊心”、“恚心”在爻辞中义亦能通讲,则当爲异文。
(五)六四
上本:六四:艮丌躳。
帛本:六四:根亓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今本:六四:艮其身。无咎。
【简释】帛本“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即“穷(竆)”之或体字,通“躬(躳)”,作“躬(躳)”当是《周易》原本,今本作“身”乃同义互用。“艮其躬”即牵拉其身体的意思。
(六)六五
上本:六五:艮丌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言又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悔亡。
阜本:囗囗:艮亓父,……
帛本:六五:根亓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言有序,悔亡。
今本: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简释】《集解》引虞翻曰:“辅,面颊骨,上颊车者也。”《广韵》本作“𩒺”、“䩉”,《玉篇》:“𩒺,颊骨也。”“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周易八卦-《周易》“艮”解
周易八卦-《周易》“艮”解”均其异体,“父”、“辅”则其假借字,是指面颊部位。此盖是人的习惯动作,一边思考一边说话时,常以手抚摸面颊若牵引然,故曰“艮其辅”;思考而后言则有条理,故曰“言有序”也。艮卦爻辞言所“艮”的人体部位乃自下而上,“趾”、“腓(足)”、“限(腰)”、“躬(身)”、“𩒺”依次言之,井然有序,此类卦爻辞在六十四卦中甚多,说明《周易》当是由一人参照古筮书根据一套完整的理论进行的系统创作,绝非杂纂而成。以前有学者认爲《周易》非一时、一人之创作,恐怕未必符合事实。
(七)上九
上本:上九:𦎫艮,吉。
帛本:尚九:敦根,吉。
今本:上九:敦艮,吉。
【简释】“𦎫”字见于金文,《说文》言“读若纯”。今本作“敦”,又见于《临·上六》“敦临,吉,无咎”、《複·六五》“敦複,无悔”,则“敦”当是一个美好含义的词,古训“大”、“厚”、“勉”等,似乎都不大合适,疑均当“纯”之假借字(《周易》卦爻辞中无“纯”字),“纯”有“美”、“善”、“好”等义,《吕氏春秋·士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注:“纯,美也。”《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其德不纯”,《索隐》:“纯,善也。”《方言》十三:“纯,好也。”“纯艮”意爲善意的牵引,故占曰“吉”。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5年10月1日18:05。)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00-203页。
[2]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69页。
[3]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三)》,中华书局2014年,16页。
[4]《周易正义》,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62-63页。
[5]《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201页。
[6]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49页。
[7]说详黄辉:《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1124页引刘盼遂说。
[8]郭沫若:〈周易〉之製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人民出版社1982年,395-396页。
[9]《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三)》,97页。
[10]《〈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下简称《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09页。
[1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85页。
[12]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103页。
[13]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311页。
[14]清•黄宗炎:《周易象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537页。
[15]唐兰:《释艮》,《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102页。
[16]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一卷《甲骨文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444-448页。
[17]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939页。
[18]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四,上海书店1985年,卷之十五第81页引。
[19]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第14卷,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7804页引。
[20]宋•丁度:《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74-375页。
[21]明•赵撝谦《六书本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24页。
[22]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881页“艮与眼”条。
[2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156页。
[24]《睡虎地秦墓竹简》,190页。
[25]《集韵》,142页。
[26]《合刊》,379页。
[27]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年,3204页。
[28]元•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中华书局2000年,111页。
[29]《前四史》第二册《前汉书》,天津古籍书店1991年影印世界书局铅字本,975-976页。《汉书》(标点本),中华书局1962年,2384页。《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作“批根”,《集解》、《索隐》中亦均作“根”,《前四史》本(第一册490页)、中华书局标点本(2847页)均同。
[30]《〈周易〉之製作时代》,392页。
[31]李均明先生指出“清华简首集所见文字皆属战国楚系文字”、“清华简首集所录是战国时期楚人抄写的典籍文本”。见李均明:《清华简首集简册文本解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2011年6月,198页、204页。
[32]《周易古经今注》,318页。
[33]明•杨慎:《丹铅摘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5册,269页。
[3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201页。
[35]《集韵》,407页。
[36]《集韵》,407页。
[37]《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202页。
[38]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简帛研究网2004/4/26.
[39]以上幷见侯乃峰:《〈周易〉文字彙校集释》,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423-426页引。
[40]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167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067.html

以上是关于周易八卦-《周易》“艮”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