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四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汉朝-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四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四则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摘要:《肩水金关汉简(壹)》(除正文首次提及外,其余各处均称《壹》、《贰》)有“颍川郡翟邑”,前发文所称割淮阳郡所置属臆测,此篇论“翟侯”见于《汉书》,为僚属称丞相方式,自武帝丞相公孙弘始的“至丞相侯”丞相封地较集中分布在沛郡、淮阳、汝南,则颍川当有可能封丞相侯国;《贰》所见“南阳郡博亡(士)度里”若释为“士”,则按“省称说”似简文可通;《壹》、《贰》所见淮阳简可看出淮阳国东部辖域,此辖域内昭帝所封建平侯国有属淮阳郡的可能性;《壹》、《贰》所见淮阳简有“淮阳+里名”简及“章曰淮阳令印简”,通过对新莽地名特点的简单分析,新莽时,淮阳郡下可能有淮阳县,地望不确。
关键词:翟邑 博亡(士) 淮阳郡东境 新莽 淮阳县
肩水金关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北部,是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所辖一处出入关卡,乃河西走廊进入居延地区的必经之路。早在1930年,瑞典学者贝格曼曾在额济纳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在29处遗址发掘出土了10000多枚汉简,其中肩水金关出简850余枚。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批简牍被统称为“居延汉简”。然细分起来,实有不同:南部的障塞烽隧属汉代的肩水都尉,在今甘肃省金塔县境内;北部的障塞烽隧属居延都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1972年至197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部门主持发掘肩水金关遗址,掘取大批汉代简牍[1]。2011年,由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出版《肩水金关汉简(壹)》一书,此后每出版一函(册),目前已出版三函(册)[2]。肩水金关汉简所见含政区简既多,涉及西汉中后期政区疆域,已经引起学者注意。[3]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对简文所涉及的部分历史地理问题陈述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前辈。
一、颍川郡翟邑再探
翟邑见《肩水金关汉简(壹)》T9:81号简,简文为:戍卒颍川郡翟邑阳邮里公乘司马乙年卌四。[4]
汉朝-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四则
黄浩波先生是这样释“翟邑”的:
《地理志》《郡国志》颖川郡下均无翟邑,仅有阳翟邑。由此推知,翟邑乃阳翟邑之漏书。[5]
通过上文所展示此简图片,我们发现简文是很流畅的写下来的,并无刻痕、齿之类的痕迹。故黄浩波先生之说颇值得商榷。同书也见“阳翟邑”
汉朝-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四则□颖川郡阳翟邑汲阳里张乐年廿八
汉朝-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四则 73EJT9:206
另见于敦煌汉简
阳翟邑东平里史明,有方□缇绀胡省府 敦:1735
戍卒颍川郡阳翟邑步利里公乘成遗年卅六 敦:2051
戍卒颍川郡阳翟邑□尧里韩赤病死官皁複□
汉朝-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四则 敦:2267[6]
汉“邑”之义,常言者有三:其一是“皇后、公主所食曰邑”、“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其二是将相王侯所封食户为邑;其三是承前代城池之义。敦·1735伴出众多的纪年简,由此,宣帝时,阳翟一度为“阳翟邑”。[7]按:将相王侯所封食户为邑,若文献记载有“翟侯”,且合于此简所反映的年代(汉代中后期),则此“翟邑”或非“阳翟邑”之漏。
《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上》有“翟侯寿”:
翟侯寿,城阳顷王子。(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五年,坐酎金免。表注“东海”。[8]
又《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李寻)事丞相翟方进,除寻为吏,数为翟侯言事。[9]
按:据《汉书·外戚恩泽侯表》“高陵共侯翟方进,以丞相侯,永始二年十一月壬子封,下注‘琅邪’”。[10]武帝时所免翟侯寿显时间过早。故据《李寻传》则翟方进曾为“翟侯”似可为“颍川郡翟邑”之侯,但按《外戚恩泽侯表》则翟方进为高陵共侯。我们据《外戚恩泽侯表》翟方进“以丞相侯”,“永始二年,(上)遂擢方进为丞相,封高陵侯,食邑千户”,[11]传与表均记为高陵侯,为翟方进“至丞相封”。“至丞相封”首见于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其以高成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12]“翟侯”似为李寻对翟方进所称,同传见“京房曰:‘中书令石显、尚书令五鹿君,巧佞之人也,事县官十余年。及事丞相韦侯,皆久亡于民,可谓亡功矣。’”[13]据《外戚恩泽侯表》,元帝丞相韦贤,为扶阳节侯,表注萧。[14]
城阳顷王子“翟侯”寿既未复封,《李寻传》“翟侯”为李寻对翟方进之称。那么“颍川郡翟邑”当作何解呢?既然高陵共侯由于翟方进个人声望被同僚称为“翟侯”,那么食封户有没有可能被省称为“翟邑”呢?我们以《外戚恩泽侯表》为基础,对自武帝丞相公孙弘以来的“至丞相封”封邑列表如下:
表1:武帝后“至丞相封”丞相封邑表
丞相名
封邑
公孙弘
平津献侯,表注高城,《汉书·地理志》(下称《汉志》引文不再另出注)属渤海郡[15]。
车千秋
富民定侯,表注蕲。《汉志》属沛郡。
王訢(欣)
宜春敬侯,表注汝南。《汉书·叙传下》“宜春侯,王欣也”。[16]
杨敞
安平敬侯,表注汝南。
蔡义
阳平节侯,封邑无考
魏相
高平宪侯,表注柘。《汉志》属淮阳国。[17]
丙吉
博阳定侯,表注南顿。《汉志》属汝南
黄霸
建成定侯,表注沛。
韦贤
扶阳节侯,表注萧。《汉志》属沛。
薛宣
高阳侯,表注东莞,《汉志》属琅邪
翟方进
高陵共侯,表注琅邪。
王嘉
新甫侯,表注新野,《汉志》属南阳。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翟方进之前的丞相,除公孙弘外,集中分布于沛、汝南、淮阳(宣帝元康三年前)三郡。薛宣、翟方进皆封琅邪,似丞相时丞相封邑增加琅邪一郡,但从表格所反映的全部情况看,沛、汝南是集中分布丞相封邑的两个地方。那么有没有可能是翟方进初封离沛、汝南不远的颍川郡,后徙至琅邪。同僚习称翟方进封邑为“翟邑”。
二、释“南阳郡博士度里”
“南阳郡博士度里”见于《壹》:
“戍卒南阳郡博亡士度里公乘张舜年卌 长七尺二寸 73EJT10:103”[18]
张俊民先生《<肩水金关汉简(壹)>释文》“红字是原来的释文,绿字是现在的释文,使用者可直接删去红字。”[19]若释为“士”,则此释文为“戍卒南阳郡博度里……”,黄浩波先生当认为亡,亡、望音近可通,同时指出也可释为“博士”,释为“博士”则简文难通。
若释为“士”,《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南阳郡下确无博县。然秦汉时代郡县名有“省称”现象。兹举一例:
上郡戈之“漆”:陈直先生《汉书新证》引二十七年上郡戈,三年上郡戈中的“漆工师”,认为“漆”是右扶风下漆县。[20]夏大兆先生《<汉书·地理志>新证》据大量上郡戈铭文辞例,认为“漆”当是上郡下“漆垣”的省称。[21]
“涅”和“涅氏”易被混为生称,特引前人论述如下:
“上党郡涅”见于《贰》:
田卒上党郡涅蒲里不更童豹年廿五 ╲ 73EJT23:920[22]
《汉志》上党郡有涅氏[23]。王先谦已怀疑为涅县,氏字连下涅水为句,周振鹤先生亦同意此说[24]。夏大兆先生证以布币当作涅[25]。今又见于汉简,是“涅氏”为“涅”说无误。
若上引释为“南阳郡博士度里……”,夏大兆先生所论又可採信,则“博”当如上郡戈之“漆”,为“博望”之省称。则“南阳郡博士度里……”释文可通。
三、栗侯国及西汉淮阳郡辖域
“栗侯国”见于《贰》“淮阳郡栗侯国╲ 73EJT22:18”[26], 图版[27]见下:
汉朝-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四则
从图版来看,释字当无问题。栗侯国,《汉志》属沛郡。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有详论,摘录如下:
栗,征和元年(前92)置,莽绝废,赵王子,表下无注,《汉志》属沛郡,地望有二:1?—今河北省永年县、南和县之间,2栗—今河南夏邑县。先后隶属广平国—淮阳—沛。汉宣帝元康三年前栗侯国属淮阳郡。[28]
另有两支淮阳郡简:
淮阳郡费备成里上造□肠年卅 第卅车╲(竹简) 73EJT21:468
戍卒淮阳郡赞匠里满愿年廿六 □╲ 73EJT22:80
黄浩波先生《<肩水金关汉简(壹)>所见淮阳简》对书中淮阳简进行了较为细緻的研究,指出“淮阳国始”当为“淮阳固始”,析出淮阳郡辖县邑和淮阳国辖县。[29]周波先生通过对张家山汉简“赞”的对比,认为淮阳郡费为淮阳郡赞。[30]由此,西汉宣帝元康三年以前淮阳郡东部辖域多已见于汉简,即栗侯国—赞(鄼)—谯—城父—新郪一线。那么,昭帝时所封建平侯国似当在这个辖域之内。建平,侯国,[补注]先谦曰:杜延年国,昭帝封,莽曰田平,[补注]先谦曰:《续志》,后汉因,《一统志》,故城今永城县南,[编者按]治今河南虞城县东南。[31]建平可能属淮阳郡辖,汉宣帝元康三年置淮阳国,建平改属沛郡。
四、淮阳+里名简及“淮阳令长”探讨
黄浩波先生对《壹》中的淮阳简的解读已详见上文,黄文中对淮阳+里名简并未解释,详列如下
淮阳寿阳里董方年卅字子侯 73EJT4:17
淮阳西猛里公乘 73EJT10:190(《肩水金关汉简(壹)》)
田卒淮阳上雍里许钧年卅七 \ 73EJT22:93(《肩水金关汉简(贰)》)
另《肩水金关汉简(壹)》中有“淮阳令长”简:
章曰淮阳令长印 73EJT9:266B
西汉时有“名县爵里”制度,即“里”前面所出现的当是乡名或县名。我们查《汉志》淮阳作为国名、郡名都存在过,作为县名则不见于《汉志》。郡名+里名有“河内西平里不更王安
汉朝-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四则 73EJT1:114”,查《汉志》可知,王莽改怀为河内,晏昌贵师已指出。[32]我们通过对新莽时期地名特点的分析,倾向于认为这些“淮阳+里名”简,“淮阳”似当为新莽时期县名。王莽对西汉郡国更名频繁,疏于记录也是有可能的。另王莽更改郡名时,据笔者统计,有52个郡国下有跟郡国名一样的县或亭,其中部分县名跟原郡名一样,部分县名跟新莽改后的地名一样。仅举数例:
表2:新莽时期地名特点(据《汉志》)
郡名
县(亭)名
颍川郡,莽曰左队
阳翟,莽曰颍川。
河内郡,
怀,莽曰河内
南阳郡,莽曰前队
宛,莽曰南阳
沛郡,莽曰吾符
相,莽曰吾符亭
梁国,莽曰陈定
虞,莽曰陈定亭
东平国,莽曰有盐
无盐,有郈乡,莽曰有盐亭
六安国,莽曰安风
安风,莽曰安风亭
《汉志》:“淮阳国,高帝十一年置。莽曰新平。陈,故国,舜后,胡公所封,为楚所灭。楚顷襄王自郢徙此。莽曰陈陵。”结合“章曰淮阳令长印”。我们认为新莽时期,淮阳国所辖的一个县有改为“淮阳”的可能,淮阳在当时地位重要,所辖县多为大县,“淮阳令(长)”当为“淮阳令”,似新莽时淮阳国下辖除陈外某县所改,可能因地名更改频繁,疏于记录所致。孙兆华先生撰文对肩水金关汉简乡里进行研究,猜测汉代前置方位词+里名是区别里名的一种方式,汉代地名或许存在“标準化”的问题[33]。郡下辖有与郡同名的县可能也是这种“标準化”的形式之一,另这种“标準化”可能开始更早,因《汉志》魏郡有魏县,云中郡有云中县。当然以上属猜测性质较强的,希望新出土材料的发现能有印证。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4年7月2日08:31。)
[1]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肩水金关汉简(壹)》“前言”,中西书局2011年。
[2]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肩水金关汉简(贰)》,中西书局2012年;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肩水金关汉简(叁)》,中西书局2013年。
[3]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壹)>所见郡国县邑乡里》,简帛网,2011年12月1日,http://www.bsm.org.cn;晏昌贵:《增补所见县名与里名》,《历史地理》第二十六辑,2012年;马孟龙:《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地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03期;孔祥军:《肩水金关汉简所见“太常郡”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03期;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壹)>所见淮阳简》,《历史地理》第二十七辑,2013年;马孟龙:《西汉存在“太常郡”吗?—西汉政区研究视野下与太常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2013年03期;赵志强:《说“太常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03期;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贰)>所见郡国县邑乡里》,简帛网,2013年9月18日,http://www.bsm.org.cn。
[4] 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肩水金关汉简(壹)》,中西书局,2011年,第206页;简文承张俊民先生全文发布于简帛网,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壹)>释文》,简帛网,2011年9月23日,http://www.bsm.org.cn;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壹)>释文补例续》,简帛网,2012年5月8日,http://www.bsm.org.cn。以下引《肩水金关汉简(壹)》不再出注。
[5]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壹)>所见郡国县邑乡里》,简帛网,2011年12月1日,http://www.bsm.org.cn。
[6]参见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编:《敦煌汉简释文》,文物出版社,1990年。
[7]冯小琴:《居延敦煌汉简所见汉代的“邑”》,《敦煌研究》1999年01期。
[8]《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62页。
[9]《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3179页。
[10]《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708页。
[11]《汉书·翟方进传》,第3416页。
[12]《汉书·公孙弘传》,第2620—2621页。
[13]《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3166页。
[14]《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696页。
[15]《汉书·地理志》第1659页。
[16]《汉书·叙传下》,第4258页。
[17]此处不当为淮阳国,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引前辈学者揭示西汉侯国分布规律,“王国内无侯国”即是其一。不过魏相时淮阳仍为郡,可以管辖侯国。
[18]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肩水金关汉简(壹)》,中西书局2011年;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壹)>释文》,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11年9月16日。
[19]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壹)>释文》,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11年9月16日。
[20]陈直:《汉书新证》,中华书局,2008年,第197页。
[21]夏大兆:《<汉书·地理志>新证》,安徽师範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12页。
[22]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肩水金关汉简(贰)·下》,中西书局,2012年,第123页。
[23]《汉书·地理志》,第1553页。
[24]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25]同21
[26]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肩水金关汉简(贰)·下》,中西书局,2012年,第47页。
[27]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肩水金关汉简(贰)·中》,中西书局,2012年,第96页。
[28]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71页。
[29]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壹)>所见淮阳简》,《历史地理》第二十七辑,2013年
[30]周波:《说肩水金关汉简、张家山汉简中的地名“赞”及其相关问题》,《出土文献研究》第十二辑,2014年。
[31]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9页。
[32]晏昌贵:《增补汉简所见县名与里名》,《历史地理》第二十六辑,2012年。
[33]孙兆华:《<肩水金关汉简(贰)>所见里名及相关问题》,《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321.html
以上是关于汉朝-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四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