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曾侯乙墓竹简中有这样一个字(以下暂用A代替):[1]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何琳仪先生释爲“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舌”是声旁,[2]左旁认爲是“尾”的省写,省写形式相似的“尾”还见于下揭战国玺印文字:[3]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所从[5])
不过从A的字形来看,其左旁中竪左侧和“尾”相较似乎还有多出来的斜笔(如13、16、18、25、30、43、84),颇疑其左旁不是“尾”的省写,而是“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的省写。大家知道,西周金文彤沙之“沙”和战国文字长沙之“沙”常用“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字(或增“邑”旁)表示,[6]例如:
彤沙之“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簋,《集成》8.4311)
长沙之“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可以省写爲下揭字形右旁“土”上那种形体: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的省写。战国文字中作爲偏旁的“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和独体的“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都有省写爲“尾”的例子,[7]偏旁的例子如: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从“舌”之字大多以“舌”爲义符,所以“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也有可能是从“舌”、“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声。[12]
田河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中说:“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主要用在“鞎”后、“韧”前,有时在“戈”、“果”之后,幷推测“似乎是一种毛状装饰物”。[13]田先生指出了“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字的两种用法,我们称之爲“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1”、“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2”。“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1”表示车上的一种器物,被“画”、“文”等词修饰,[14]如:
右令建所乘大旆:雘轮,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韧。……(1)
差令弘所驭乘车:雘轮,画辕,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7)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王所驭大殿:雘轮,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韧。……(13)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所驭左旆:雘轮,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韧。……(16)
中嘼令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所驭少广:雘轮,齿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韧,……(18)
裘定所驭左殿:雘轮,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韧。……(22-23)
黄夏驭右旆:雘轮,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韧。……(36)
黄柫驭右彤旆:雘轮,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䌛韧,革绥。……(38)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䌛韧,革绥。……(105)
哀裛所驭左𧝎旆:雘轮,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文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韧,革绥。……(25)
黄痰所驭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轩:𨞩轮,革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弼,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文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韧,𤠖绥。……(26)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驭左彤殿:雘轮,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文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䌛韧,革绥。……(32)
柘四驭右𧝎殿:雘轮,弼,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文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贫韧。……(39)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䋃吉驭䣓君之一乘广:……纷韧,紫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革绥,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韅、鞅、绅,衡厄。……(42-43)
……二戈,屯一翼之䎖。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𩋄败,衡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101)
田河先生把“戈”后出现的“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与“果(戈)”后出现的“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归爲一类,恐不确。“戈”后出现的“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只有上引101号简“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一例,“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表示的是同一个修饰词,[15]“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和42-43的“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当属一类,后者是车器,则前者可能也是车器,而非戈上之物,当从下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1”疑当读爲表示毂约的“䡅”或“篆”。《说文·车部》:“䡅,车约䡅也。从车、川声。《周礼》曰:‘孤乘夏䡅。’”今本《周礼·春官·巾车》作“孤乘夏篆”,郑玄注:“郑司农云:‘夏,赤也。缘,缘色。或曰:夏篆,篆读爲圭瑑之瑑,夏篆,毂有约也。’玄谓夏篆,五采画毂约也。”《周礼·考工记》“容毂必直,陈篆必正”,郑玄注:“篆,毂约也。”可知《巾车》虽以“夏篆”爲车名,但是“夏篆”本是毂约之称。由于车毂是格外吃重的部件,所以需要特别加固,往往在车毂外面用皮条或麻绳反复缠绕并髹漆。[16]此即《诗·小雅·采芑》、《大雅·烈祖》所说的“约軧”,《采芑》郑笺“朱而约之”,孔疏“以朱缠约其毂之軧”;《烈祖》郑笺“约軧,毂饰也”,孔疏“以皮缠约而朱漆之也”。这种毂约如果加以五彩刻画,就称爲“夏篆”。“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的声旁“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从“沙”省声,同样从“沙”省声的“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可读爲“选”,在西周金文中则可读爲训“继”的“纂”或“缵”,[17]故“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1”可读爲“䡅”或“篆”。白于蓝先生指出曾侯简“画”、“文”的区别在于前者指五彩修饰,后者指青赤两色修饰。[18]简文“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䡅/篆)”大概就相当于郑玄解释爲“五采画毂约”的“夏篆”,指有五彩刻画的毂约;而“文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䡅/篆)”当是指用青赤刻画的毂约,类似《采芑》、《烈祖》孔疏解释爲“以皮缠约而朱漆之”的“约軧”。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2”出现在“果(戈)”之后,如:
……一戟,三果(戈),有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一翼䎖。……(3)
……一戟,三果(戈),有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一翼之䎖。……(30)
……一戟,三果(戈),有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一翼之䎖。……(84)
由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的声旁“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在金文中常用来表示用爲“彤沙”之“沙”,所以我们起初曾怀疑“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2”当读爲“彤沙”之“沙”,即繫在戟上第一件戈头内部的缨络。但是曾侯简记载器物上的饰物,前面一般都是表示顔色纹饰之类的修饰词(金文“彤沙”之“彤”也是顔色词),何以只此三例“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前面用“有”,而不是顔色词?而且戟上第一件戈头内部皆可繫沙,简文记录有22柄戟,何以独此三戟记录“有沙”?这些疑虑使我们感到读“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1”爲“沙”可能是有问题的,“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2”应该是此三戟独有而其他戟所无的一种东西。后来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曾侯乙墓出土戟30柄,[19]而简文记录有22柄,考虑到竹简的残缺情况,简文所记与墓葬出土的数量原来应该是一致的。出土30柄戟中,三戈带刺戟(Ⅰ式)只有三柄,[20]而简文所记22柄戟,也只有三柄是“有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2”的,数量正好与三戈带刺戟相合,这可能不是偶然的,我们怀疑“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2”表示的就是戟的刺,当读爲“铩”。“铩”属生母月部,“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的声旁“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从“沙”省声,“沙”属生母歌部,与“铩”声母相同,韵部有严格的对转关係,读音甚近。《说文·金部》:“铩,铍有镡也。”[21]《玉篇·金部》:“铩,长刃矛也。”《集韵·祭韵》:“铩,戟属。”《广韵·祭韵》:“铩,矛戟类。”戟的刺与铍、矛形制相类,应该也可以称爲“铩”。《文选·辨亡论》“长棘劲铩”,“铩”字李注“亦曰长刃矛刀之类也”,与戟刺形制相合。《西京赋》“植铩悬瞂”,李注引《说文》“铩”字训释有“一曰鋋,似两刃刀”之语(王筠《说文句读》补入《说文》正文),曾侯乙墓Ⅰ式戟的刺就是两面刃,[22]正符合“两刃刀”之训。简文“一戟,三果(戈),有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铩)”的意思是:一柄戟,上有三个戈头,[23]最前端有两刃的矛刺。
(编者按:[2]何琳仪:《古兵地名杂识》,《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6期;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930页。
[3]何琳仪:《古兵地名杂识》。何文所举例证还有《玺汇》1267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可信。参看陈剑:《〈上博(6)·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考释(二),载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2008年3月22日。
[6]关于“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字的释读,参看俞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论先秦两汉的“单-墠-弹”》引李家浩先生说,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1-15页;林澐:《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第83页;黄锡全:《〈包山楚简〉部分释文校释》,《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4页;何琳仪:《包山楚简选释》,《江汉考古》1993年第4期,第56页;汤余惠:《包山楚简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93 年第2期,第70页。
[7]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参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5月,第70页注四八;陈剑《〈上博(6)·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考释(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2008年3月22日。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第70页注四八。
[9]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371页注5。
[10]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释文考释第186页。
[11]李家浩:《章子国戈小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8月。
[12]“舌”属船母月部,“沙”属山母歌部,读音相近,所以也不能排除“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是个两声字的可能性。
[13]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267-268页。
[14]“文”的释读,参看白于蓝:《释“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载《古文字研究》第28辑,中华书局,2010年8月。
[15]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第502页注13。
[16]参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着:《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40页。
[17]李家浩先生说,见俞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论先秦两汉的“单-墠-弹”》引,第14页。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载氏着《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78-179页;裘锡圭:《读逨器铭文札记三则》,《文物》2003年第6期,第74-77页。
[18]白于蓝:《释“
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
[19]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第260页。
[20]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第260页。
[21]大徐本作“铍有铎”,段注本据徐锴本改爲“铍有镡”,此从之。参看丁福保编纂:《〈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1988年4月,第13535页。
[22]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第264页。
[23]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第505页注29。裘锡圭:《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载氏着《古文字论集》,第409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945.html

以上是关于曾侯乙-曾侯乙墓竹简考释一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