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释史墻盘铭文的“戡”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西周史墻盘铭文有几句话讲到周昭王的武功:“宏鲁昭王,广A楚荆,唯寏(贯)南行。”(《集成》16.10175),[1]其中A作如下之形:
A: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学者大多把A隶定爲“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但是具体考释意见则颇爲分歧。徐中舒先生认爲A“象以攴驯服走兽之形,其义与柔扰同”。[2]李学勤、李仲操先生都把“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读爲“柔远能迩”之“能”。[3]裘锡圭先生释爲“笞”字,“广笞楚荆”大概是广泛地挞伐楚荆的意思。陈世辉先生认爲“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应是古“惩”字,从攴有击伐之义,与惩治的意思一致。[4]孟蓬生先生认爲“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实际上就是“戎狄是膺”之“膺”。[5]唐兰先生则把A隶定爲“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认爲:“即貔(豼)字……此借爲批,《广雅·释诂三》:‘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击也’,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即批。”[6]张桂光先生释A爲“罴”,仍把字形分析爲从“能”、从“攴”。[7]上述诸说分析字形时都忽略了A左旁上部比“能”有多出的笔划,隶定爲从“能”是不妥当的。最近刘云先生提出新说,认爲A左旁和楚系古文字资料中常见的“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爲一字,铭文中当读爲“殪”,也有可能A应释爲“殪”。[8]我们试把A的左旁(以下暂用B表示)和“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字列在下面作一比较:
B: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B和“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的下部相同,但是上部有两处不同:1,B上部作“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横画在竪画右边,“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上部作“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横画在竪画左边;2,横画的数量不同。由此看来,B和“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恐非一字。葛陵楚简所记楚先祖名“穴熊”之“熊”作如下形体:[9]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甲三35)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零560、522、554)
我们怀疑B就是“熊”字,其上部笔划的变化可以参考“质”字左上方偏旁:[10]
“熊”字上部: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史墻盘) —→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葛陵简)
“质”字左上部: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井人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钟,《集成》1.109)—→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马王堆帛书)[11]
如此A可以隶定爲“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分析爲从“攵”、“熊”声,疑是“戡”或“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的异体。“戈”、“攵”义符通用,[12]“熊”、“今”音近相通。楚先祖名号中的“熊”字常用从“今”声的“酓”字表示,[13]是大家所熟知的,如葛陵简“穴熊”之“熊”既用“熊”字,也用“酓”字(甲三188、197,乙一22,乙一24,零288,零254、162)。“甚”、“今”亦音近相通,如《西伯戡黎》之“戡”,《说文·戈部》作“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从“今”声,是其证。史墻盘铭文中“广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楚荆”之“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应即“西伯戡黎”之“戡”。《尔雅·释诂》:“戡,克也。”禹鼎“广伐南国东国”(《集成》5.2833),句式与“广戡楚荆”相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夜》云:“武王八年,征伐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耆/黎),大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戡)之。”[14]“广”、“大”义通,如《诗·小雅·六月》“四牡修广”,《周颂·雍》“于荐广牡”,毛传俱云:“广,大也。”铭文“广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戡)”应与简文“大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戡)”同义,“广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戡)楚荆”即大克楚荆。
(编者按:[2]徐中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第139页;又载《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298页。
[3]李学勤:《论史墙盘及其意义》,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第149页;又载氏着《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第76页。李仲操:《史墙盘铭文试释》,载《文物》1978年第3期,第34页注5。
[4]陈世辉:《墙盘铭文解说》,载《考古》1980年第5期,第434页。
[5]孟蓬生:《“辸”读为“应”补证》,载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2009年1月6日。
[6]唐兰:《略论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铜器群的重要意义——陕西扶风新出墙盘铭文解释》,载《文物》1978年第3期,第23页注34;又载《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第219页注34。
[7]张桂光:《古文字考释十四则》,载氏着《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0月,第133页。
[8]刘云:《释“鷧”及相关诸字》,载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0年5月10日。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10]关于古文字“质”字,参看陈剑:《说慎》,载《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又载氏着《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4月。
[11]陈松长编着:《马王堆简帛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第264页。
[12]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41-142页。
[13]参看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257页。
[14]李学勤 :《清华简〈释史墻盘铭文的“戡”
释史墻盘铭文的“戡”夜〉》,载《光明日报》2009年8月3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997.html

以上是关于释史墻盘铭文的“戡”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