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
(枣庄人民广播电台)
卜辞中恒见“易日”一词,专用于天气,而解释甚纷纭,孙诒让释“更日”;王国维以爲“祭名”;叶玉森认爲孙、王之释“幷确”;陈邦福读爲“禓日”;郭沫若、杨树达读爲“晹日”,训阴日;姚孝遂赞成此说;孙海波释爲“变天”,李孝定从孙说释爲“更日”;吴其昌认爲“易日”是殷代祭典之一名;饶宗颐以爲“赐日”,严一萍读爲“昜日”,即旸日,谓日出[1]。诸家的说法虽然不一,但放在卜辞中通读,单就文意而言,都有合理的一面,大部份可以说得通,不过就卜辞做一下全面考察,就觉得都有些不合适。同时,“易日”一词对解释《书·尧典》中“平在朔易”一句十分重要,故作此文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冀方家指正。
一、释“易”
首先说说“易”这个字,甲骨文作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藏3.2)、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藏170.3)等形,金文也多如是作,郭沫若认为“字在金文或作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可以看出易字是益字的简化,但易字在殷墟卜辞及殷彝铭中已通用,其结构甚奇简,当为象意,迄不知所象何意。今其繁体字乃发现与周初铜器铭文中,豁然可见其简化之痕迹。”[2],郭说“易”和“益”在字形上有关联很正确,但说“易字是益字的简化”则不然,其实“益”象匜中盛水满溢之形,是“溢”之本字;而甲骨文、金文之“易”字就是用匜注水状,所以甲骨文、金文刻画匜之鋬耳旁有水滴,就是比拟持匜之鋬挹水倾注之状,《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易”的本义也就是“挹彼注兹”的意思,所以窃意“易”本是“滴”之初文,字或作“渧”,《说文》:“滴,水注也”,又云:“注,灌也”,以匜注水曰“易(滴)”,水注入亦曰“滴”,其义略同,与今滴落、水滴之“滴”义不同。因为“易”本义是“挹彼注兹”,故后有更易、变易、交易等等的意思。后“易”虽为舌面音之余母字,“滴”为舌头音之端母字,然“易”在古籍中多与舌头音字通假,如简狄、简逖或作简易,易牙或作狄牙,狄(定母)、逖(透母)皆舌头音,而与“易”通假。故意“易”本当读与“滴”同,古音端母锡部,后音变为余母锡部字。
虽然“易”是“滴”为灌注义,而在卜辞中已经不用其本义,而是被假作它用,首先是被假为“赐”,如卜辞言“贞易(赐)牛”(合集9465)、“于南易(赐)羊”(合集9466反)、“贞:易(赐)多女有贝朋”(合集11438)等等,金文及典籍中或假“锡”为之。当然这个用法可能和“易”的本义有关,王将自己的东西赏赐给下属,就象把水从一个器皿灌注到另一个器皿,故谓之“易”也。
其次是被用为贞问疾病好坏义,如“甲子卜,殻贞:王疾齿,隹易?”(前编4.4.2)、“甲子卜,殻贞:王疾齿,亡易?”(合集13643),这两条卜辞都是武丁时期的,为一天所卜,殆为一事。
查殷墟卜辞与贞问疾病有关的“易”字唯此二条,甚为奇特。目前主要有四种解释,一是杨树达训“易”为“更”,就是换牙;二是郭沫若认为用为难易之“易”,“隹(惟)易”就是无害;三是饶宗颐以为“亡易”就是“不易”,即多难之意;四是姚孝遂、肖丁认为商王由于“疾齿”而卜问“隹易”、“亡易”,乃是询问是否平安。[3]然卜辞中疾病贞问安否乃用“蝘(妟)”,即“安”[4],故这里的“易”的意思应当与“安”是不同的。
笔者认为这个“易”可能是“延”之假借,理由有二:
一是卜辞里常见贞问有疾是不是“延”,意为是否迁延不愈,如:
有疾目,不延?
有疾目,其延?《合集》13620正
甲辰卜,出贞:王疾首,亡延?《合集》24956
甲子卜,殻贞:疾伇,不延?
贞:疾伇,其延?二告。《合集》13685正
其中“隹易”相当于“其延”,“亡易”相当于“不延”或“亡延”,特别是“王疾齿,亡易”和《合集》24956“王疾首,亡延”的句例正同。
二是古籍中“易”与“施”、“貤”通用,如《诗·何人斯》:“我心易也”,《释文》:“易,《韩诗》作施”;《战国策·魏策三》:“安陵必易”,汉帛书本“易”作“貤”。古“施”、“貤”多训“延”,如《礼记·乐记》:“施于孙子”,注:“施,延也”;《汉书·卫绾传》:“剑,人之所施易”,顔注:“施读曰貤,貤,延也。”“施”也训“易”,如《礼记·孔子闲居》:“施其四国”,注:“施,易也。”而“施”、“易”或同训“延”,如《诗·皇矣》:“施于孙子”,笺:“施犹易也,延也。”从读音上讲,“易”、“延”双声(同余母),也有音假的可能。所以这两条“疾齿”的卜辞也是贞问是否“延”的,不过偶然写成了“易”,所以卜辞中因疾病贞问“易”的例子不多见,唯此而已。
二、说“易日”
而使用最多的就是“易日”,是一个气象名词,郭沫若云:“‘易日’字与晵、雨、雾等同见于一片,或同卜于一辞,其为关于天象之事无疑。”[5]孙海波说“卜辞易日之辞凡数百见”[6],可见其数量之多,大多是占卜“易日”?“不其易日”?“不易日”?特别是经常贞问“王步,易日?”即王要出行,是否会“易日”?如果贞问的那天的确是“易日”就在验辞里说“允易日”。目前比较普遍的是用“晹日”说,《说文》训“晹”为“日覆云暂见也”,说明不是好天,空中云彩蔽日,但不是阴得很厉害,太阳还能偶尔出现。陈年福先生《释“易日”》一文则赞同孙海波的“变天”说[7],“变天”本来是天气变化的意思,好变坏、坏变好都可以说是“变天”,不过在通常的词义里“变天”特指天气变坏。总之“晹日”说、“变天”说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说“易日”不是好天。
但问题是根据卜辞来看,说“易日”不是好天很成问题。
首先,卜辞言“辛……步于……癸亥允步,易日”(合集13319),这条卜辞残缺,但根据验辞可以推知,是辛酉这天占卜,商王武丁要在癸亥这天出行到某地,贞问会“易日”吗?到了癸亥这天,果然顺利出行,天气是“易日”——那么,根据常理来推算,王要出行是希望有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的,谁也不会巴望在一个阴天甚至可能下雨的情况下去出行,如果那天不是好天气,王怎么会出行?这条卜辞是明确地告诉我们,“易日”是好天气,所以王出行。
其次,在卜辞中有很多是通过祭祀来祈求“易日”的,如:
(1)癸酉卜,箙贞:翌甲戌用……以狗,易日?甲[戌],用自上甲,允易[日]。《合集》268正
(2)囗卯卜,永贞:翌庚辰其伐,易日?不玄冥。《合集》1006正
(3)乙未宜,允易[日]。《合集》1075反
(4)囗巳卜,囗贞:翌乙酉其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唐,易日?《合集》1304
(5)贞:翌庚申我伐,易日?庚申,明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雺),王来途首雨。《合集》6037正
(6)囗囗卜,殻贞:翌丁未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中丁,易日?《合集》6174
(7)贞:伐,易日?《合集》13147
(8)乙亥卜,宾贞:翌乙亥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易日?乙亥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允易日。《合集》13307
(9)囗囗卜,争贞:翌乙卯其宜,易日?乙卯宜,允易日。昃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雺)于西。六月。《合集》13312
这些都是武丁时期的卜辞。还有二期卜辞如:
(10)乙酉卜,大贞:翌丁亥易日?八月。
贞:于来丁酉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大史,易日?八月。
贞:不其易日?《合集》25934
(11)丙戌卜,大贞:于来丁酉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大史,易日?《合集》25935
还有四期卜辞中有:
(12) 辛丑卜,乙巳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祓),易日?《懐》1575
也有贞问祭祀了是不是会“易日”的,如:
(13)翌庚辰其宜,不其易[日]?《合集》12413
(14)其宜,不易日?《合集》13181
这不是说通过祭祀来祈求“不易日”,而是贞问祭祀了是不是会“易日”。就象上引(9)条卜辞一样,先贞问酹大史会易日吗?然后又贞问不会易日吗?
上引卜辞中用、伐、宜、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祓)等都是祭名,祭祀的对象明确说的有“上甲”、“唐(汤)”、“中丁”、“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大史”等,都是祭祀以求得“易日”,有验辞说到了那天祭祀“允易日”,即果然“易日”了,足证明他们祈求的是“易日”。赵诚云:
“商代人认为,太阳出来与否,一定受某一种神力的支配,所以,爲了使太阳出来,也就是使神赐给人间以太阳,常祈求先祖以赐日,如‘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中丁易日——对中丁进行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祭以求赐日’(后上一七·一)、‘岁大戊卄牢易日——用卄牢向大戊进行岁祭以求赐日’(粹二一七)。”[8]
赵先生把“易日”解释为“赐日”固然亦不甚準确,然说商人经常向祖先祈求“易日”却是无异议的。那么我们就要考虑一下,今人无论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希望有个好天气,而不希望阴霾风雾雨雪雹霜,古人生産生活受自然的影响更大,他们必定也是希望有个好天气,向祖先神灵祈求的“易日”绝对不会是半阴不晴的天气,更不会是变天。那麽我们就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卜辞中常见的“易日”就是好天的意思,他们大量地贞问“易日”?“不易日”?“不其易日”就是贞问会好天吗?不会好天吗?
“易日”有时候也简称“易”,如:
(15)不易。《合集》13182
(16)贞:不其易?《合集》22954
(17)癸卯卜,争贞:下乙其有鼎。王占曰:有鼎,隹大示,王亥亦鬯。[乙巳]酹,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施、卯,鸟(倏)大启。易。《合集》11499正。
这里的“易”当是“易日”之“易”,表示天好。在《说文》中,把夜里雨后放晴称为“夝”,云:“雨而夜除星见也”,段玉裁云:“古夝、暒、精皆今之晴,而《诗》作星”;把白天雨后放晴称为“晵”,云:“雨而昼夝也”。但是就卜辞来看,殷人是把雨后云散放晴称为“星”,就是“晴”,和今天说的“雨过天晴”的意思相同,不限于白天夜晚;把雨止云彩开始消散称为“启”,就是《说文》的“晵”,后字从日,即“云开日出”之意,但云彩并不是完全消散,和天晴还不是一个概念。如卜辞言:
(18)甲寅卜,殻贞:翌乙卯易日?贞:翌乙卯不其易日?王乩曰:翌乙勿雨。乙卯,允明雾。乞[至]食日,大星(夝、晴)。《合集》11506正、反
(19)丙申卜,殻贞:来乙巳酹下乙?王乩曰: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隹有祟,其有设。乙巳,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施、卯,鸟(倏)星(夝、晴)。《合集》11498正
李学勤先生认为卜辞中的“鸟星”、“大星”当读为“倏晴”、“大晴”[9],说甚是。第(18)条是贞问乙卯这天是好天还是不是好天?王看了卜兆占断说到了乙日那天没有雨,可注意的是贞问“易日”王占断却没说是“易日”,说明王认为那天虽不下雨,但未必就是好天。验辞里说:到了乙卯日,果然天明的时候起了雾,到了上午的食日时段,雾散了,天大晴了。第(19)条是说丙申这天占卜,殻贞问在将来的乙巳日要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祭下乙吗?王占断说:要
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祭,会有祟,而且有设。验辞说:到了乙巳,天明的时候下雨了,伐祭了下雨,咸伐了也下雨,最后用施和卯祭,就天晴了。
第(17)条里说施、卯之后“鸟(倏)大启”,就是云彩大大地散开了,它后面跟了个“易”,说明在云开之后,成了大好天。这说明,“易”和“启(晵)”、“星(晴)”又不是一回事,后二者是针对阴雨而言,阴雨之后云开、云散称“启”、“星”,整个是好天就是“易”,也就是“易日”。
既然知道了“易日”就是好天的意思,那么我们再来看卜辞的记述就很容易明白了:通过祭祀祈求“易日”就是希望得到好天气;贞问“王步易日”、“王步不其易日”,就是王要出行要占卜一下那天是不是好天气;贞问“于癸亥省象,易日?”(合集32954)、“甲戌卜,立中,易日?”等,都是贞问王有活动(如“步”、“省象”、“立中”)是否有好天气。
还有大量的卜辞贞问某天“易日”的,如:
(20)翌庚午易日?《合集》10940
(21)甲戌易日?乙亥易日?《合集》13153
(22)己酉易日?《合集》13155
(23)庚子易日?《合集》13156
此类的卜辞很多,都是贞问未来的某日是否“易日”,就是占卜那天是不是好天,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气象预报的意思。
(24)丙寅卜,囗贞:来囗亥[不]其易[日]?[王]乩曰:囗乃兹……易日。囗亥……不[其易]日,雨。《合集》655甲正
(25)囗囗[卜],宾贞:翌乙亥不雨易日?《合集》914正
(26)……[王]乩曰:易日,其明雨,不其夕……。《合集》6037反
(27)……亡(无)风,易日。《合集》7371
(28)……丙子立中……亡(无)风,易日。《英》680
(29)乙未[卜,囗贞]:翌丙囗[王]步……不易日?丙囗,允雨。《合集》12969
(30)甲申卜,旅贞:今日至于丁亥,易日不雨?在五月。《合集》22915
(31)囗囗卜,出[贞:翌]丁酉易日不雨?八月。《合集》24930
这些卜辞都把“易日”和风雨同卜,第(24)条在验辞里说“不其易日,雨”,就是说那天不是好天,下雨了;第(29)条是贞问丙囗这天王要出行,不会是好天吗?验辞里说到了丙囗那天,果然下雨了,不是好天;第(25)、(30)、(31)三条都是把“易日”和“不雨”连举,好天当然不会下雨;其中第(26)条稍微特别一点,是贞问某天是否“易日”,王占断说,是“易日”,只是天明的时候会下雨,但不会到晚上,也就是说雨过之后还是好天。第(27)、(28)条都说“亡(无)风,易日”,不颳风,是好天,可见“易日”的确是无风雨的好天气。
另外,上面引第(5)、(9)二条“易日”和“雺”同见于一辞,(5)是贞问庚申日伐祭,能有好天气吧?到了庚申这天天亮时起了雾,王在来途中开始下雨,没得“易日”,所以验辞里没说“允易日”;而(9)是贞问未来的乙卯这天举行宜祭,会得好天吧?验辞说到了乙卯这天宜祭,“允易日”,果然是好天,只是到了昃时西方起了雾。
从上引(9)条、(17)条和(26)条我们也可以明白,殷人所说的“易日(好天)”仅限于白天,而不是昼夜都算的,而且在白天之内,只要大部份时间是晴好的天气都可以算“易日”,比如第(9)条说乙卯这天“允易日”,可到了昃时起了雾,因为大部份时间还是好天,所以仍算“易日”;第(17)条是乙巳这天天明的时候下雨,通过祭祀,先是“大启”,迅速云开天晴,而后是好天气,所以也可以算作“易”,即“易日”。(26)条也是天明的时候下雨,但不会下很久,到不了晚上,也就是会很快雨过天晴,白天大部份时间还是好天,所以商王认为也算“易日”。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陈年福先生文中引用的《甲骨缀合续集》489这版卜辞:
壬寅卜𡧊,翌癸卯易日?允易日。
癸卯卜𡧊,翌甲辰啓?允啓。
甲辰卜𡧊,翌乙巳不其啓?
[乙]巳卜𡧊,翌丙午不其啓?
[丙午卜𡧊],翌丁未□其啓?
壬寅这天贞问第二天的癸卯日好天吗?到了癸卯果然好天;但是癸卯这天又贞问第二天的甲辰日会“启”吗?甲辰果然“启”了,就是云开日出,说明癸卯这天大部份是好天,后来阴天了,所以贞问第二天是否会云开日出;可甲辰这天已经云开日出了,却又贞问第二天的乙巳日不会启吗?说明甲辰这天大部份时间是“启”的状态,之后又阴天了,所以要贞问第二天不会启吗?估计是又阴得厉害,第二天“启”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贞问“不其启”,如果一直是“启”,也就是云开日出的状态,那么再贞问第二天“不会启吗”就很不合理;到了乙巳、丙午都是阴天,所以又连续贞问第二天不会云开日出吧?
三、“易日”与“时日”
但问题是在殷代以后,“易日”一词再不见蹤迹,所以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易日”之“易”相当于后世的什麽字,该如何读,读为“赐”、“晹”都不恰当,意者“易日”之“易”当读为“适”,上面说过,在古籍中“易”与“貤”、“施”通假,“易”、“貤”古音同馀母,为双声假借;而“易” 与“施”通假盖读为“适”,亦双声(同书母)也。《诗·何人斯》“我心易也”,《释文》引《韩诗》“易”作“施”,云:“施,善也”,《广雅·释诂一》将“休、祥、衷、佳、吉、庆、良、时、适”等并训为“善也”,是“易”、“施”、“适”均有“善”义,“适日”即“善日”,典籍中称为“时日”,《广雅》训“时”为“善”,王念孙《疏证》:“《内则》云:‘母某敢用时日’,谓善日也。” 在典籍中“适”亦训“时”,《吕氏春秋·明理》:“其风雨则不适”,高注:“适,时也”,“不适”即“不时”,谓不善。古人以风雨不好谓之“不适”,后世以身体不好亦谓之“不适”,意同也。
“时日”一词又见《书·汤誓》:
“夏王率曷衆力,率割夏邑。有衆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孔传》:“衆下相率爲怠情,不与上和合,比桀于日,曰:‘是日何时丧,我与汝俱亡!’欲杀身以丧桀。”
《汤誓》是伪《古文尚书》里的篇章,是有问题的,但是“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两句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引《汤誓》(“曷”作“害”),应该是可信的真书。《孔传》对此二句的解释是因用司马迁的理解而又有发挥,司马迁在《殷本纪》中就把“时日曷丧”对译成“是日何时丧”,意思是“这个太阳(指桀)什麽时候完蛋”,这个解释显然是望文生义了,“时”解释为“是”可以说得通,但把“曷(害)”解释为“何时”就不準确了,“曷”应该是“为什麽”的意思。《孔传》把“亡”解释为“灭亡”也是不对的,“亡”应当是“逃亡”之义。其实这个“时日”仍然应当解释为“善日”,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好日子”,汤说夏王桀“率曷衆力,率割夏邑”,给民众带来灾难,民众失去了安定幸福的好日子,所以民众怠慢不支持桀了,都在一起抱怨说“好日子爲什麽失去了啊?我和你一起逃走吧!”夏民众说“予及汝皆亡”实际上就是要一起逃走去投奔商汤,《艺文类聚》卷十二引《尚书大传》曰:
“夏人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归于亳?盍归于亳?亳亦大矣!’故伊尹退而閑居,深听乐声(注:思其故也,是时伊尹仕桀),更曰:‘觉兮较兮,吾大命格兮!去不善而就善,何乐兮!’伊尹入告于桀曰:‘大命之亡有日矣!’桀哑笑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也,日亡,吾亦亡矣。’是以伊尹遂去夏适汤。”
说明当时夏民好多逃走归于亳,亳是当时商汤的都邑,夏民对桀的统治不满,逃夏归商了,包括伊尹在内。《史记·夏本纪》把“时日曷丧”对译成“是日何时丧”已经不准确了,而《孔传》因之,又把下句“予及汝皆亡”解释成“欲杀身以丧桀”,更是错上加错,这是因为《大传》中桀的话“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也,日亡,吾亦亡矣”,认为桀自比于日,夏民恨他才说“这个太阳什麽时候完蛋”,要起来造反与之同归于尽,其实这是误解,夏民明明说要“归于亳”、“去不善而就善”,就是《汤誓》里的“予及汝皆亡”,皆同偕,“偕亡”谓共同逃亡归商,并没有和桀一起死的意思。
《汤誓》虽然说是殷人的文献,实际上还是周代的史官整理的,他们把夏殷人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做了对译,便于当时的人看懂,而周人典籍中的“时日”就相当于殷人卜辞中的“易(适)日”,本来是指好天气,后来演变为美好生活意的“好日子”。
四、《尧典》“平在朔易”句解
《书·尧典》中有如下四节文字: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在这四节文字中,第一节和第三节说“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寅饯纳日,平秩西成”,两句八字,而且“平秩”句在后,而第二节却是“平秩南讹,敬致”,二句六字,且“平秩”句在前,句例不类;第四节更怪,本来应该是两句的文句却成了“平在朔易”一句四个字,而且古代注释中对这四个字的解释根本就说不通,笔者曾作《〈尚书·尧典〉缺文举例》一文[10],认为“平秩南讹,敬致”当作“寅敬致(至)日,平秩南讹”,“平在朔易”一句当是“寅在(伺)易日,平秩朔伏”二句之残泐后文字的误拼。其中“出日”同于卜辞之“出日”,谓日出之时,相当于早晨;“纳日”当即卜辞之“入日”,谓日入之时,相当于黄昏;“致日”当即《易·复·象》“先王以至日闭关”的“至日”,本来是指夏至和冬至,也简称为“至”,《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云“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二为一,谓之曰至;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二为一,谓之曰至”,《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杜预注:“至,冬夏至也”。《复·象》的“至日”据虞翻注是指“冬至之日”,而《尧典》中的羲叔宅南方,时节是“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那么它这个“致(至)日”应当是夏至之日,但《尧典》把“敬致(至)日”放在“宾出日”和“饯纳日”之间,则其时段与卜辞之“中日”同,即正午之时;“易日”就是卜辞中的“易日”,“在(伺)易日”被放在“饯纳日”之后,则必为夜晚之时,盖《尧典》用宾出日、敬致日、饯纳日、在(伺)易日的四个行为发生的时间分别代表一天中的晨、午、昏、夜四个时段。
因此,《尧典》是传世的周代文献中唯一使用“易日”一词的作品,其作者爲了让人们相信这篇是真正唐虞文献,在製作的时候收集使用了很多很古老的资料,如“四中星”、“四方名”等,也包括这个当时已经被废弃不用的“易日”,同时也说明当时“易日”一词还有流传,作者也知道它的确切含义,所以用上了,不过其文在流传中文字缺脱讹乱,再加上后人已经不知道“易日”的意思,无从校理,才错成“平在朔易”这么一句压根儿就讲不通的话,也使“易日”一词在传世典籍中唯一的线索被抹煞了。
曩余解释“易日”因用赵诚先生的看法解释为“赐日”,即求祖先赐予太阳,现在看来应该修正。《尧典》中“宾出日”、“敬致日”、“饯纳日”、“在(伺)易日”义各不同,宾有迎接义,敬有恭奉义,饯有送走义,在(伺)有侯望义,早晨迎接出日,中午敬奉致日,黄昏送走纳(入)日,那么在夜间“伺易日”即侯望好日,也就是侯望第二天,因为夜间是今明两日的交会点。把侯望来日称为“伺易日”,就是盼望即将到来的第二天是个好日子,和现在歌词里唱的“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的意思大体相同,在这一方面,古人今人的观念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尧典》“平在朔易”一句应当是“寅在(伺)易日,平秩朔伏”,若非卜辞出土,此句恐怕很难索解了。
要之,卜辞中的“易日”应读为“适日”,也就是典籍中的“时日”,意思是好天;《尧典》中的“平在朔易”一句当作“寅在易日,平秩朔伏”,“寅在易日”即侯望好天,谓侯望美好的第二天。
2010年3月9日
(编者按:[1]详参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撰《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下简称《诂林》)第四册P3382-3390引诸家说 [2]《诂林》第四册P3384引
[3]《诂林》第四册P3389引
[4]说详王宁《释“蝘”》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0年2月16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83)
[5]《诂林》第四册P3384引
[6]《诂林》第四册P3384引
[7]陈年福《释“易日”》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0年3月1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93
[8]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 中华书局 1988年1月 P191
[9]李学勤《论殷墟卜辞的“星”》 《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10]王宁《〈尚书·尧典〉缺文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089.html
以上是关于卜辞“易日”与《尧典》“平在朔易”合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