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峰-《上博五·三德》“滔皇”小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曹峰-《上博五·三德》“滔皇”小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三德》“滔皇”小議
(中山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一
《上博五·三德》簡7:憙(喜)樂無堇(限)厇(度),是胃(謂)大巟(荒),皇天弗京(諒),必
曹峰-《上博五·三德》“滔皇”小議(復)之以憂
曹峰-《上博五·三德》“滔皇”小議(喪)。凡飤(食)
曹峰-《上博五·三德》“滔皇”小議(飲)無量詯(計),是胃(謂)滔皇,上帝弗京(諒),必
曹峰-《上博五·三德》“滔皇”小議(復)之以康,上帝弗京(諒),以祀不亯(享)。
我們要討論的是上列簡文中的“滔皇”一語,學者對此有不同的意見,如:
整理者李零先生疑讀作“饕皇”。[1]
楊澤生先生懷疑讀為“淫荒”。并進一步指出:“荒”是曉母陽部字,“皇”是匣母陽部字,其韻部相同,聲母都是喉音,發音部位相同,因此可以相通。而“滔”為透母侵部字,“淫”為餘母侵部字,其聲母關係密切,韻母具有對轉關係,可以相通。“淫”有過濫、過度之義,如《國語·周語下》:“言爽,日反其信;聽淫,日離其名。”韋昭注:“淫,濫。”偽《書·大禹謨》:“罔逰于逸,罔淫于樂。”偽孔《傳》:“淫,過也。”此“淫”之無節制義與簡文“食飲無量計”切合。而“淫荒”古書常見,如《史記·殷本紀》:“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漢書·揚雄傳下》:“又恐後世迷于一時之事,常以此取國家之大務,淫荒田獵,陵夷而不禦也。”《漢書·諸侯王表》:“然諸侯原本以大,末流濫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2]
曹峰先生同意李零先生讀作“饕皇”,并進一步補充說:古人稱飲食貪婪者爲“饕餮”。
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史記·五帝本紀》)
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飮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左傳·文公十八年》
而且貪婪的“饕餮”是作為必有惡報的形象來形容的。如《呂氏春秋·先識》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爲不善亦然”。常與“貪”連用,如“饕貪而無饜,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韓非子·亡徴》),“貪饕多欲之人”(《淮南子·原道》),“貪昧饕餮之人”(《淮南子·兵略》)。或用“饕”來指代“貪”,如“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莊子·駢拇》)。《三德》用“饕”字正切合前面“凡食飲無量計”,“皇”也不必借爲“荒”,“饕皇”即“貪饕”到極點的人,文獻中不見此用例,是《三德》爲前後押韻而創作出來的吧。 [3]
二
“饕”上古音屬透母宵部,“滔”屬透母幽部,讀音的確較為相近,但二者相通之例較為少見,所以將“滔”讀作“饕”似乎有些困難。曹峰先生將“滔(饕)”與“凡食飲無量計”綜合起來考慮,的確不失為一個好的思路,但將“饕皇”理解為即“貪饕到極點的人”卻并不合適,“皇”字在現存《三德》全篇中,除“滔皇”外,共出現5次,分別為:
1.皇天
曹峰-《上博五·三德》“滔皇”小議(將)
曹峰-《上博五·三德》“滔皇”小議(興)之。【簡1】
2.皇天弗京(諒)。【簡7】
3.皇天之所亞(惡)。【簡8】
4.皇句(后)曰立。【簡10】
5.皇天之所弃,而句(后)帝之所憎。【簡19】
上列5例中,除“皇句(后)”中的“皇”暫不明所指之外[4],其他四例均是以“皇天”的形式出現的,據此推測,“滔皇”中的“皇”似亦不應為具體的人。可能也正因為此,曹峰先生最後也用存疑的語氣指出“文獻中不見此用例,是《三德》爲前後押韻而創作出來的吧。”
楊澤生先生將“滔”讀作“淫”,事實上,“滔”、“淫”,一個是透母幽部,一個是喻母侵部[5],二字上古音相距較遠,在目前所見傳世和出土文獻中,二者相通之例均罕見。此外,同篇中“荒”這個詞兩見,均用“巟”字來表示,[6]如果此處同樣是“荒”這個詞,似乎也沒必要再借 “皇”字為之。所以將“滔皇”讀作“淫荒”也是不可取的。
三
我們認為“滔皇”中的“滔”可如字讀,文獻中“滔”多可訓為“怠慢”,如
《詩·大雅·蕩》:“天降滔德,女興是力。”毛傳:“天君滔慢也。”鄭玄箋:“云厲王施倨慢之化,女羣臣又相與而力爲之,言競於惡。”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士不濫,官不滔。”杜預注:“滔,慢也。”
“滔”表示這一義項時,文獻中亦多寫作“慆”,如:
《書·湯誥》:“凡我造邦,無從匪彝,無即慆淫。”蔡沈集傳:“慆,慢也。慆淫,指逸樂言。”
《國語·魯語下》:“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韋昭注:“慆,慢也。”
《呂氏春秋·音初》:“流辟誂越慆濫之音出,則滔蕩之氣、邪慢之心感矣。”
《中論·法象》:“夫禮也者,人之急也,可終身蹈而不可須臾離也;須臾離則慆慢之行臻焉,須臾忘則慆慢之心生焉。”
“滔皇”中的“皇”也應當如字讀,可訓為“天”,前文已指出《三德》全篇多見“皇天”連言,而且“皇”訓天多見於文獻,如:
《詩·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毛傳:“皇,天。”
《楚辭·離騷》:“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予以吉故。”王逸注:“皇,皇天也。”
《風俗通·皇霸·三皇》:“皇者,天;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由此推知,“滔皇”一語可訓為“怠慢上天”,即對天不敬。簡文云“凡飤(食)
曹峰-《上博五·三德》“滔皇”小議(飲)無量詯(計),是胃(謂)滔皇,上帝弗京(諒)。”大意即是“飲食如果沒有節制,這就是對上天不敬,那么上帝也就不會原諒。”文獻中雖然似未見“滔皇”或“慆皇”,但“滔天”一語多見於《漢書》,如:
《漢書·敘傳上》:“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湣以行謡。”顏師古注:“滔,漫也,言不畏天也。”
《漢書·王莽傳》:“滔天虐民,窮凶極惡”師古注:“滔,漫也。”
《三德》全篇行文多用韻,此段簡文中的韻腳字分別為“荒”、“諒”、“喪”、“皇”、“諒”、“康”、“諒”、“享”,上古音均歸陽部。可見,簡文中用“皇”不用全篇習見的“天”,似是為了與前後韻腳相押。由此亦可知,簡文中的“滔皇”當即文獻中的“滔天”。
(編者按:[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頁29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楊澤生《〈上博五〉零释十二则》,簡帛網2006年3月20日。
[3]曹峰《〈三德〉零释(三) 》,簡帛網,2006年4月11日;又氏著《上博楚簡思想研究》頁198-199,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
[4]曹峰先生認為是“黃帝”,林文華先生則認為是“皇天”;分別參見曹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頁233-240,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林文華《〈上博五·三德〉“高陽”、“ 皇后”考》,簡帛研究網,2007年9月10日。按:似以林說為長。
[5]上古聲韻部從唐作藩編著《上古音手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6]如:“四巟(荒)之內,是帝之關。”(簡22)“是胃(謂)大巟(荒)。”(簡7)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85.html
以上是关于曹峰-《上博五·三德》“滔皇”小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