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陟”疑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徐本-“陟”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陟”疑
(江蘇淮安)
近日胡琼與劉洪濤二位學者相繼撰文,論證“陟”與質部字相關[1]。胡琼先生將“陟”與“窒”相聯繫,其最主要證據是《說文》中的“騭讀若郅”。劉洪濤先生認為此證據正確可從,並進一步將“陟”與“疐”相聯繫。其實這些說法都似有可商。雖則如馮勝君先生所指出的,職部和質部存在相通的例子[2],但類似這樣的相通,如果沒有非常可靠的證據,我們是不能信服的。
細讀《說文》,我們發現“騭讀若郅”這條證據是有問題的。大徐本“騭”字條是:“牡馬也。从馬、陟聲。讀若郅。”但小徐本無“讀若郅”三字。[3]我們很懷疑“讀若郅”三字是後人添竄的。先前的雙行夾注常會混入後世刻本的正文,這在古籍中屢見不鮮。字書中常見的是後人的反切注音混入原文,大徐本“騭”字條“讀若郅”三字,很有可能也是這種情況。《段注》“騭”字條後就說:“鉉本此下有‘讀若郅’三字,此必後人羼入,非許原文也。陟聲古音在今職韻,郅聲古音在今質韻,相隔甚遠。諸家訓‘登’,子慎音陟,騭之為之翼切無可疑矣。蓋自偽孔安國解《尚書》云‘騭,定也。’意謂為質之假借,而陸德明乃曰‘之逸反’,師古乃音‘質’,尤而效之者且改方言之‘騭’為‘郅’,增竄‘讀若郅’三字於許書。世有善讀書者,必能心知其意矣。”[4]
從《說文》體現的語音關係來看,“郅”與職部字產生聯繫是不太可能的。《說文》中有“
徐本-“陟”疑”字,“从辵、巿聲。賈侍中說。一讀若
徐本-“陟”疑[5]。又若郅。”此字段玉裁懷疑有誤,在《段注》中將字形徑改為從辵從枼。“巿”上古月部,“
徐本-“陟”疑”、“拾”上古緝部,“枼”上古葉部。#按《說文》體例,“又若”之音往往與本字音及“從某聲”或“讀若”音是同韻部或臨近韻部的關係,如:
“
徐本-“陟”疑,讀若拘,又若良士瞿瞿。”“拘”是侯部,“
徐本-“陟”疑”、“瞿”是魚部。
“邘,亏聲。又讀若區。”“邘”、“于”是魚部,“區”是侯部。
“
徐本-“陟”疑,出聲。讀又若骨。”“
徐本-“陟”疑”、“出”物部,“骨”也是物部。
“頛,从耒(小徐本作耒……亦聲)。讀又若《春秋》陳夏齧之齧。”“頛”、“耒”微部,“齧”月部。
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此看來,“郅”當與月部、緝部、葉部等韻部有糾結。作為上古質部字,“郅”與此三部音近是可能的。但一個字決不可能既與王力歸為乙類或丙類的月部、緝部、葉部音近,又與歸為甲類的職部音近。由此看來,“騭”字條“讀若郅”三字係中古時竄入無疑。
在《廣韻》中,“疐”是知母開口三等至部字,“陟”是知母開口三等職部字。從同一小韻的字看,與“疐”同音的有質、懫、懥、輊、駤等。這些字,都是從質、疐、至三個聲符得聲的,如果系統地上推,在上古他們都應該是明確的質部字。與“陟”同音的只有“稙”,系統地上推,在上古他們是明確的職部字。上古音韻地位不明的,其實只有“騭”和“郅”所在的小韻。在《廣韻》中,“騭”和“郅”均屬章母開口三等質部,它們是同音字。我們知道,在近代音中,職部、質部、至部合流,都倂入了齊微部。從語音流變上看,上古職部、質部明確,中古時有些職部字混入質部,近古職部、至部、質部合流,這個趨勢是很明顯的。上古歸為職部的“騭”發展較快,在中古已與質部合流。我們不可以倒過來,根據《廣韻》中“騭”與“郅”同音,就推測上古“陟”、“至”同部。
如此看來,聯繫“陟”與“疐”、“窒”的唯一證據,其實是有問題的。因此,胡琼、劉洪濤二位學者文中的觀點,還需要更有力的證據來支持。
順帶再提一下《慎子曰恭儉》中的“
徐本-“陟”疑”。此字釋為“疐”當無疑問。在簡文中,何有祖先生讀為“實”[6],陳偉先生讀為“質”,認為與“忠”意近[7]。其實“實”與“質”均有“誠”、“信”的意思。《呂氏春秋·審應》“必有其實”,高誘注:“實,誠也。”《楚辭·離騷》“羌無實而容長”,王逸注:“實,誠也。”《左傳·襄公九年》“要盟無質”,孔疏引服虔說:“質,誠也。”《逸周書·官人》“曰有質者也”,朱右曾校釋:“質,誠也。”它們是可以互訓的。《莊子·知北游》:“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成玄英疏:“質,實也。”[8]“質”、“實”同屬質部,“質”是章紐,“實”是船紐,聲母十分接近,它們很有很能是一語之分化。“忠疐”的意義應該與古書中常見的“忠信”是一類的意思。從文例看,或許讀為“忠實”更好,因為“忠質”不見於古書,而文獻中有“忠實”的例子。《漢語大詞典》解釋“忠實”為“忠誠老實”,是不對的。因為《漢語大詞典》所舉文例是《史記·李將軍列傳》“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既然是“信於士大夫”,“忠實”顯然也應當是“忠信”的意思。
寫於07年10月18日凌晨
修改於07年10月21日晚
(編者按:[1]胡琼《釋〈慎子曰恭儉〉中的“陟”》,簡帛網2007年8月8日;劉洪濤《〈說文〉“陟”字古文考》,簡帛網2007年9月22日。
[2]劉洪濤先生已在文中提及馮勝君先生說,參馮著《二十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第132頁,齊魯書社2006年。
[3]大徐本據中華書局影印陳昌治刻本。小徐本據中華書局影印祁寯藻刻本。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韻樓本,第十篇上。
[5]小徐本作“一曰:讀若拾。”
[6]何有祖:《〈慎子曰恭儉〉札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
[7]陳偉:《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初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
[8]以上詳參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592頁、2191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08.html
以上是关于徐本-“陟”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