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曰》篇中的“寧”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用曰》篇中的“寧”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用曰》篇中的“寧”字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上博六《用曰》篇中有一個字(下文用A1表示)多次出現,字形如下圖所示;
《用曰》篇中的“寧”字(簡5) 寧事虩(赫)虩(赫)
《用曰》篇中的“寧”字(簡8) 自其有保貨,寧有保德
《用曰》篇中的“寧”字(簡16) 而
《用曰》篇中的“寧”字(晏)其有寧〔態〕
整理者將其釋作“盍”。今按,楚簡中“盍”字亦見於包山、望山等楚簡,均用作“蓋”。字形作(下文用B表示):
《用曰》篇中的“寧”字(包山喪葬254號簡)
觀察圖版可以發現,其區別主要在中間的部件。A1從“心”,而B則為“口”形,差別比較明顯。因此我們認爲A1應該不是“盍”。通過比較,我們發現A1與楚簡中“寧”字(下文用A2表示)字形較爲接近。
《用曰》篇中的“寧”字(郭店《緇衣》20號簡) 邦家之不寧也
《用曰》篇中的“寧”字(上博《緇衣》11號簡) 邦家之不寧也
《用曰》篇中的“寧”字(上博五《姑成家父》5號簡) 苦成家父乃寧百豫
從現有文字資料來看,楚簡“寧”字上部一般均從“穴”;而“盍”字上部的筆劃類似於“大”字。但是A1的上部筆劃卻和“盍”字一致。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用曰》篇中另有一個與之相關的字(下文用C表示),作
《用曰》篇中的“寧”字(簡2)之形。上部從“盍”,下部從“心”。整理者隸定作“㥺”。這樣的話,A1的釋讀就存在者兩種可能存在兩種可能:
其一,A1與C是同一字的不同寫法。他們之間的關係類似與楚簡中
《用曰》篇中的“寧”字與
《用曰》篇中的“寧”字的關係。即,A1是C的借筆省寫體。不過在現有已經發現的文字資料中,尚未見到C省寫作A1的例子。因此這種可能性應該是比較小的。
其二,A1與C是不同的兩個字,二者沒有關係。
不過我個人更傾向于后一種看法,即把兩者看作不同的字,將A1釋作“寧”。至于A1上部爲什麽和A2上部有所差別,其原因我們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下面試作一簡單分析,僅供大家參考。
我們比較了“穴”的寫法與“去”上部“大”形的差別。發現楚簡中,這兩個部件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訛混的現象。如上博《曹沫之陳》43號簡的“去”作
《用曰》篇中的“寧”字形,上部近似於“穴”。但是“穴”寫作“大”形的尚無一見。因此,雖然我們懷疑A1上部較爲特殊的寫法與文字在書寫上的訛混現象有關。但是真實情况如何,尚無法得到合理的證明。因此這裏只能闕疑,希望今後有其它材料可以解决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試著討論文中三個“寧”字的用法。
1.寧事虩(赫)虩(赫)
此句接在“用曰”之後,按照整理者意見,這類語句多為“警世之語”。從諸多“用曰”之語來看,其句式也多短小精悍,意義深刻。按,此句費解。寧,有使安定之意。《尚書·湯誥》云:“俾予一人,輯寧爾邦家。”疑“寧事”與“寧爾邦家”之類事相關,其深意待考。
2.自其有保貨,寧有保德
在《上博六〈用曰〉篇初讀》 一文中,我們曾按照未改釋之前的“盍”字將該句理解為,“自己能夠保守其財貨,何不保守其德行?”[1]如今“寧“字改釋之後,文意似乎更加顯豁。該句與中山王墓出土鼎銘“蒦其溺於人,寧溺於淵”句式一致,都是强調後者更勝過前者的意思。
3.柬(?)其有亟形,
《用曰》篇中的“寧”字(懥/懫)其有
《用曰》篇中的“寧”字(威)容,而
《用曰》篇中的“寧”字(晏)其有寧〔態〕
“
《用曰》篇中的“寧”字”字從何有祖改釋。
《用曰》篇中的“寧”字,從陳偉師和何有祖意見。亟,從陳偉師意見。[2]
按,
《用曰》篇中的“寧”字似可讀為“懥”或“懫”。懥有愤怒、愤恨之意。《礼记·大学》:“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郑玄注:“懥,怒貌也。” “懫”亦有“忿戾”之意。《書·多方》:“亦惟有夏之民叨懫。” 孔傳:“貪叨忿懫而逆命。” 孔穎達疏:“忿懫,言忿怒違理也。”
《用曰》篇中的“寧”字,恐當讀為“晏”,晏有平靜、安處之意。寧作安寧、寧靜之意。“寧”後可補“形”、“容”之類的字,今擬補“態”字。
柬,待考。疑與“
《用曰》篇中的“寧”字”、“
《用曰》篇中的“寧”字”類似,表示人的某種情態。全句可以疏釋為,柬則有匆匆之形,怒則有威嚴之容,安處則有寧靜之態。
(編者按:[1]凡國棟:《上博六〈用曰〉篇初讀》》,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
[2]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749.html
以上是关于《用曰》篇中的“寧”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