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上博三《彭祖》补释

彭祖-上博三《彭祖》补释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彭祖-上博三《彭祖》补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三《彭祖》补释


(首发)
上博三《彭祖》简1:狗(耈)老问于彭祖曰:“句(耈)是(氏)慹心不忘,受命永长。”[1]
耈老,李零先生在简3处注:“疑‘耈老’是以老寿称,非本名。”赵炳清先生“耈老,文献无征,然在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十问》中却有耈老向商帝盘庚传授‘食阴炼脧’之法的记载……耇老接阴食神气之道。这说明耈老懂得道家方仙派的房中术,为一长寿者。”[2]“‘耈老’是以老寿称”的理解是对的,且文献有征:耈,或作耇、耉。《尔雅·释诂上》:“耈,寿也。”邢昺疏引舍人曰:“耈,觏也,血气精华觏竭,言色赤黑如狗矣。”郭璞注:“耈,犹耆也。”《逸周书·皇门》:“下邑之国克有耈老据屏位。”孔晁注:“耈老,贤人也。”朱右曾集训校释:“耈老,老成人也。”《国语·周语上》:“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诸侯从是而不睦。宣王欲得国子之能导训诸侯者,樊穆仲曰:‘鲁侯孝。’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肃恭明神而敬事耈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咨。’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命鲁孝公于夷宫。”韦昭注:“耈,冻梨也。”《说文·老部》:“耈,老人面冻黎若垢。”朱骏声通训定声:“(耈),当训老人背伛偻也。”《广韵·厚韵》:“耈,耈老,寿也。”总之,耈老应为老者,寿者,贤人者。因为老者毛发变黄,也称其为黄耈。《释名·释长幼》:“九十曰鲐背,或曰黄耈,鬓发变黄也。”戎生编钟:“戎生其万年无疆,黄耈又耊,骏保其子孙,永宝用。”[3]《诗·大雅·行苇序》:“外尊事黄耈。”《仪礼·士冠礼》:“黄耈无疆。”《汉书·师丹传》:“德为国黄耈。”《后汉书·和帝纪》:“可谓老成黄耈矣。”可见,面冻黎、体伛偻、黄鬓发是老寿者的外部特征。所以“狗(耈)老”之“狗”与“句是”之“句”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也不是什么姓氏,它们不过是一篇文章中出现的两个同音字,应根据文义作不同的解释。简文中耈老谦称自己为“臣”,是出于对对方的尊敬,并不能表明“耈老的身份是帝王”[4]。耈老虽长寿,但与彭祖比起来,年岁尚轻,自称为“臣”,已可见其“请问彭祖时谦逊低下之态度”。[5]
句是,李零先生“疑读为耈氏”。赵炳清先生认为“句氏,应为耈老所在的句姓氏族。”他利用包山楚简第四简、第八十九简等的“是”释为“氏”以及传世文献中“是”、“氏”通假的例证说明“是”、“氏”通用。[6]汤志彪先生读“句”为“苟”,认为“苟是”一词有假如、如果等义。《世说新语·文学》:“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梁书·沉约列传》:“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均其例。[7]今按:“耈”在本简以及第2、第3、第8简中出现时,都是由“犬”和“句”两部分组成,独独“句是”一处的“耈”仅有“句”形,可知两处并非一字。“是”、“氏”通用虽有例证,但不能作为耈老所在的氏族为句姓的充分条件,暂不取这种解释。“句”通作“苟”是对的,但作“假如、如果”讲的应该是“句”,而不是“句是”。《战国策·燕策二》:“臣苟得见则盈愿。”汉帛书本苟作句。《周易·系辞》:“苟非其人。”《经传释词》卷五:“苟,犹若也。”先秦时期,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苟是”连用表如果的可能性很小,且作者所举《世说新语》和《梁书》中的“是”按语义均应为判断动词用法,与简文中的“是”所连接的成分不一样。简文中的“是”应通作“时”。《书·汤誓》:“时日曷丧?”《史记·殷本纪》作“是日何时丧”。《书·伊训》:“时谓巫风。”《墨子·非乐》引《汤之官刑》曰:“是谓巫风。”《荀子·王制》:“政令时则百姓一”,杨注:“时谓有常”。
执,赵炳清先生说:此处应通“慹”,为“服、畏服”之意。[8]《释名•释姿容》:“执,摄也。使畏摄己也。”《尔雅•释言》:“执,胁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临部》:“执,假借为慹。”《汉书·陈万年传附陈咸》:“豪强执服。”颜师古注曰:“执,读为慹。”执心,即敬畏之心。孟蓬生先生说:“执心”犹言“秉心”、“操心”,执、秉、操三字同义。[9]今按:“执”有“守”义,用本字可解文义,何需展转假借?孟说是可从的。《礼记·少仪》:“执君之乘车”,郑注曰:“执,执辔,谓守之也。”《礼记·曲礼上》:“坐必安,执尔颜”,郑注曰:“执,犹守也。”
“忘”,通作“妄”。《老子》十六章:“不知常,妄作凶。”景龙碑“妄”作“忘”。《庄子·盗跖》:“故推正不忘邪。”《释文》:“忘或作妄。”[10]“妄”,《说文》:“乱也。”
所以,“耈氏慹心不忘,受命永长”这句话应解释为:“如果时时把持心志不妄为,(就能)长久地领受天命。”
《彭祖》简3:耈老曰:“眊眊余朕孳,未则于天,敢问为人?”《彭祖》简8:耈老再拜稽首曰:“朕孳不敏,既得闻道,恐弗能守。”
对简3的“余朕孳”和简8的“朕孳”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李零先生认为“‘朕孳’,从文义看应是耈老之名。”陈伟武先生认为,“余”与“朕”为第一人称代词同义连文,“耈老本名仅为单字‘孳’”[11]。黄人二先生认为“耇老”的本名是“朕孳”,作“逊子”解,即谦逊之子。汤志彪先生读“孳”为“兹”,引《尔雅·释诂》:“兹,此也。”《广雅·释言》:“兹,今也。”并将朕孳属下读,简文“朕孳未则于天”犹言“余此未则于天”或“余今未则于天”。《彭祖》篇简八又见“朕孳不敏”语,犹言“余此不敏”或“余今不敏”。[12]耈老的名到底是“朕孳”还是“孳”于史无证,而且,在自称为“朕”或“余朕”之后再加上自己的名,这种说法在上古也不常见。我们认为,“孳”通作“兹”,此二字谐声,声近可通。《诗·闵予小子》:“念兹皇祖。” 《齐》(按:指《齐诗》):“兹作我。”《汉书·匡衡传》衡《疏》曰:“其《诗》曰:‘念我皇祖。’”[13]“孳”亦为第一人称代词。所以,“余朕孳”和“朕孳”可以理解为第一人称代词同义连用,“孳”不必看作耈老之名。
李零先生注:“眊眊,是昏愦之义。《韩诗外传》:‘不闻道之人,则冥于得失。不知治乱之所由,眊眊乎其犹醉也。’”所以,“耈老曰:‘眊眊余朕孳,未则于天,敢问为人?’”这句话应解释为:“长寿老者说:‘糊里糊涂啊我(这个人),不能效法天,(又)怎么敢询问人事?’”“耈老再拜稽首曰:‘朕孳不敏,既得闻道,恐弗能守。’” 这句话应解释为:“长寿老者拜了两拜叩头说:‘我不聪明,已经听说了道,恐怕(也)不能守持。’”
(此文是在与胡海琼同学讨论的过程中受启发而作的,论文写作得到了导师张振林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致以感谢。)
(编者按:[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04~308.
[2]赵炳清.上博三<彭祖>篇的性质探析[J].简帛网-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2005-11-20.
[3]李学勤.戎生编钟论释[J].文物,1999,(9):79.
[4]黄人二,林志鹏.上博藏简第三册彭祖试探[J].简帛网-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2005-4-29.
[5]黄人二,林志鹏.上博藏简第三册彭祖试探[J].简帛网-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2005-4-29.
[6]赵炳清.上博三<彭祖>篇的性质探析[J].简帛网-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2005-11-20.
[7]汤志彪.上博简(三)〈彭祖〉篇校读琐记[J].江汉考古,2005,(3):88~89.
[8]赵炳清.上博三<彭祖>篇的性质探析[J].简帛网-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2005-11-20.
[9]孟蓬生. <彭祖>字义疏证[J].简帛网-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2005-6-21.  
[10]高 亨.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318.
[11]陈伟武.读上博藏简第三册零劄[J].华学, 2004,(第7辑):176.
[12]汤志彪.上博简(三)〈彭祖〉篇校读琐记[J].江汉考古,2005,(3):88~89.
[13]雒江生.诗经通诂[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862.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880.html

以上是关于彭祖-上博三《彭祖》补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