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汲取国际博物馆理念 推进陕西文博事业

博物馆-汲取国际博物馆理念 推进陕西文博事业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博物馆-汲取国际博物馆理念 推进陕西文博事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汲取国际博物馆理念 推进陕西文博事业


郭宪曾
【内容提要】从公元前300年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庙(Mouseion),到当今世界有名的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从1905年张謇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到21世纪的今天,国内出现了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博物馆事业正和着文化大繁荣的东风蓬勃发展。这一伟大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先进经营理念值得专业人士学习和借鉴。本文以陕西省博物馆事业发展为基点,从藏品、展览、教育等方面揭示了国际博物馆前进中的诸多理念和思路,从而得出国内博物馆今后要走的道路。
【关键词】 国际博物馆 先进理念 博物馆事业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及诸多文化的相互渗透,国际博物馆领域新的理念不断出现,博物馆的价值、角色、功能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博物馆为社会服务并体现社会发展的功能更加突出。陕西博物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理念,并有些许尝试和探索。
一、快速发展的陕西博物馆事业
从1944年建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开始,陕西博物馆事业走过了六十多年。一路走来,在收藏保护文物、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为陕西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几年,有的博物馆依托发现的文化遗存,征集珍贵文物,深化藏品的研究、改善陈列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人才培养及科技保护,已接近国际水平。其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博物馆数量多、门类丰富。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54座,列全国第一。有综合、历史、革命、民俗、艺术、科技、自然、矿产等多种类型。其中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39座,非国有博物馆15座。陕西大遗址和帝王陵墓多,故而遗址博物馆数量多,影响大。
(二)发展速度较快。陕西博物馆事业建国后起步,文革停滞,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突破了100座,到现在已有150多座。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资源优势、政府重视和经济投入及文化环境的优化。
(三)办馆主体多元、分布广泛。陕西省所有博物馆中,隶属文物系统的有104座,其余为其他行业、集体和个人办馆。博物馆分布于全省十一个市区,关中和革命老区相对集中。
(四)影响力日益提高。1958年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1991年建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被称为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1979年建成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06年开馆的汉阳陵地下展示厅为全国第一座地下博物馆。2008年公布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陕西有6座,居各省区首位,每年到博物馆参观人数约1500万,免费人次超过300万,在国内影响力颇高。
(五)藏品价值高。根据馆藏文物数据调查,全省馆藏文物超过100万件(组),其中珍贵文物11.1万件,国宝级文物123件(组),一级文物7000余件。唐墓壁画、青铜器、各类陶俑、金银器、石刻等都是馆藏精品文物。藏品种类全、品位高、时代序列性强,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
(六)管理步入规范化。陕西省出台的《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中,就博物馆的管理及经费投入予以规定,《陕西省博物馆管理条例》已列入省人大的立法计划,进入前期调研。博物馆业已纳入省文化遗产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国际博物馆理念的应用与探索
理念的应用贵在实施。具体体现在藏品管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教育交流、免费开放等实践之中:
(一)整体把握藏品的价值,建设数据库,强化管理措施。收藏是博物馆的基础功能,藏品是博物馆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国际上对于藏品管理,不只重视精品管护和研究,而且更强调对藏品整体的调查摸底、动态管理、适时监控及价值把握,这对于纠正功利意识行为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理念,与陕西省实施“藏品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不谋而合。陕西省被列为项目推广省份以来,深刻理解其重要性,首先由分管副省长牵头,成立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组织,争取政府年度支持资金500万,制定了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制度和规范,动员600多位专业人员参加工作。其次举办七批文本及声像采集培训班,培训310人次。之后逐县区、逐单位全面鉴定馆藏文物,组织专家指导裁决,协调录入复核。目前,已建成220㎡的省级数据中心库,完成了全省11.1万件馆藏珍贵文物数据确认和录入上报,一般文物数据采集业已开始,争取两年内完成全部藏品数据采集录入,陆续建立市级数据库二级节点,培养人才、健全管理。该项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赞许及肯定。
此外,陕西省非常重视文物征集和藏品保管工作。每年安排流散文物征集经费,通过协调考古发掘、案件侦破文物移交等方式,每年新增馆藏文物达到了2000余件(组)。对全省关中、陕南、陕北市县博物馆的库管理人员,分批教授藏品登记、鉴定和建档等业务知识,并在韩城召开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现场会,以健全保管规范。在全省107县区已建立专门藏品保管库房70个,临时库房9个,安全防范设施达标90%以上。有的博物馆专设一级品库房。这些基础性措施,为提高藏品管理水平,保障藏品的研究展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推进可持续发展。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实行减免费开放,乃大势所趋。国家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出发,推出的这一伟大举措,是扩大博物馆传播文化职能,实现人民共享文化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这一精神,陕西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秘书长挂帅的协调小组,迅速确定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安事变、八路军办事处、洛川会议旧址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博物馆作为首批免费单位,并派人向兄弟省区考察,提出“试点运行、逐步推开、总结经验、扩大成效”的原则,制定实施方案、应急预案和管理办法,购置安检设备,改善服务条件,加大媒体宣传。同时与财政厅联合及早核算门票及运作成本,提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预备名单。为保障文物安全及参观秩序,实现人性化服务、采取“免费不免票”、“分时段进场”、“设立闭馆整修日”等措施,以避免“井喷”、“爆棚”现象,合理实现了文物安全与游客舒心参观的统一。其中虽然遇到一些新问题,但均予以解决,整个过程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水平,开拓了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新领域。全省计划,2009年在经费到位和管理能力达标的前提下,再向社会免费开放50多家博物馆。
(三)把古遗址保护的理念运用于博物馆建设。古遗址保护是世界性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职能,二者结合需要实践的创新。陕西境内古遗址众多,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不断了解新的遗址及其内涵。怎样保护、保障遗址的原状态,减少人为干预,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将文化遗址转化为可视性较强的博物馆,这是遗址保护讨论热烈的话题。陕西现有遗址类博物馆70余座,约占总数的一半。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可以理出这样几条做法:
第一、有条件的文化遗址应尽快转化为博物馆,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一些重要的文化遗址,在建成博物馆之前,作为考古发掘工地或者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多为业内人员实习考察场所,可视性不强,加上文物内涵揭示不够,文物的社会价值发挥得很有限。在遵循《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相关条款的同时,建设博物馆就变得尤为重要。
第二、博物馆的建设与遗址保护相呼应。遗址是不可移动的特殊藏品,除拥有一般藏品的保护要求外,需坚持就地保护、原样保护、整体保护、科学保护等原则,体现遗址保护的新理念,博物馆的建设不得伤害遗址。如秦俑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新的半坡遗址大厅均遵循这一原则。
第三、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展示方式。遗址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提供真实可靠的历史遗物的同时,还向人们展示那些无法追回,但可以运用思维、想像回味的历史环境,被称为“废墟的魅力”。要体现这种魅力,需在展览方式上创新。如汉阳陵博物馆,借鉴国际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先进理念,开创性地建设了地下陈列厅,保持了文物发掘时的状态和原生性,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文物。博物馆全部置于地下,与地容地貌、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无视觉障碍和污染,兼之幻影成像的活化表现形式,达到遗产保护与自然观赏的和谐统一,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四)深化社会教育,尝试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无论是收藏、科研、还是陈列,终归得落脚到教育。从国际潮流来看,博物馆教育逐渐由静态、被动朝着动态、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确定“博物馆是推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的主题,把赋予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提到新的高度。博物馆社会教育深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陕西博物馆界注重突出两个方面:
第一、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文化底蕴深的宣教队伍。重视宣教队伍培养是陕西博物馆界的传统:建立严格的管理和培训机制,利用阶段性的讲解比赛加强学习和交流,发扬老、中、青传帮带的传统,注意研究新的宣教模式。建立专兼职与志愿者相结合的讲解员队伍,举办适合学生参加的各类主题活动。宣教工作者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宣讲,形成博物馆文化与其他文化单元的沟通。2000年以来,全省文物系统举办了三次大型讲解比赛,在比赛中加入知识问答、集体讲演等形式,多方面考察选手的能力,注意培养综合素质。尤其在全国博协社教专业委员会西安会议之后,陕西的宣教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中国博协在半坡博物馆建立了全国第一座宣教培训基地。这些措施,起到了培养人才,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
第二、探索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社会教育模式。采取降低门槛减免票,举办多种贴近未成年人特点的活动,是国际博物馆的惯例。陕西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个。2002年5月,早于全国安排,省文物局与省文明办、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对青少年有组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的通知》。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后,我们重申了对老年人、军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实行减免票优惠。同时,为了深化社会教育并形成社会互动机制,2007年省文物局与教育厅联合发文,将文物系统的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教育活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常规教育内容,使文化遗产、革命遗产的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教学实践,建立起馆校结合的长效机制。历史博物馆作为全省唯一的未成年人教育试点单位,碑林等博物馆建立了学生体验室,使博物馆、纪念馆真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2008年“5.18博物馆日”,省教育厅与省文物局举行“百万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启动仪式,共同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坚持这一思路,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深远意义。
(五)协调整合博物馆资源,发挥博物馆协会的作用。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坐标,是区域性文化的体现。博物馆文化效应需要在政府、社会组织的支持下形成合力。在这方面,陕西博物馆界一是把行政管理和学会行业指导相结合,达到职能补充。省文物局在2006年调整充实了省博物馆学会,并根据实际健全了宣教、陈列、藏品保管及数字化、文物修复保护、遗址与专题性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非国有博物馆等6个专业委员会。注意发挥学会“专家人才库”行业协作及自律管理的平台作用。文物局与学会先后举办了两次“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出版了多种书籍刊物,学会为文物行政部门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意见。馆学会还参与了全省讲解员比赛、博物馆等级评估、藏品评审管理等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加大了社会各界对博物馆事业的关注度。二是注重加强区域性合作。把一定区域内的博物馆聚合起来,开展业务交流和合作,形成区域博物馆的特色。建立区域博物馆互动机制,加大交流力度,做大做强区域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此次,为进一步加强合作,秦、晋、豫联合召开三省博物馆文化研讨会,探讨当前博物馆免费开放、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等问题,研究新举措,通过省际间的合作交流,互补长短,共同促进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
(六)推出精品展览,增强博物馆文化的影响力。陈列是传播博物馆文化的核心形态,是博物馆活力的体现。首先要营造精品纷呈的陈列格局。陕西省每年举办各类展览80多个,从陈列内容、形式、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都有提高:法门寺博物馆、秦俑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先后获得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项,08年3月开放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得到社会的赞誉。其次要拓展对外交流,提升博物馆事业的国际地位。1982年以来,我省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举办过120多个文物展览,吸引境外观众5000多万人次。兵马俑已成为我国文化交流的“使者”,努力服务于我国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不少展览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受到主办国民众的热烈欢迎,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出席,各国的新闻媒体高度评价文物展览对推动国际的交流合作和发展友谊的作用,以深厚的文化力推进了陕西的对外开放与合作。
三、对于加强博物馆建设的些许思路
(一)博物馆理念的更新是在解决当前博物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深化发展的。陕西困扰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体系结构不够合理。藏品多的渭南、榆林、汉中市,还没有建立博物馆,安康、商洛等市级馆,功能不全、,影响较小。二是非文物部门主办的博物馆规范性不够。因行政隶属关系,文物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三是发展资金短缺。全省能以自身门票收入维持运作和发展的博物馆仅有十个左右,多数博物馆生存艰难,影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借鉴07年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博协21届大会的一个论点——博物馆团体最重要而特殊的职责之一就是保护人类遗产,并且必须根据那些遗产受保护国家及人民的需要和期望而有所作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构建协调的博物馆体系。针对陕西省市级博物馆较少的现状,控制省级馆的建制,提升现有省级馆水平,使其有较高的影响力、较强的竞争力;以市级博物馆建设为重点,将有条件的区、县博物馆提升为市级馆,保证每个市有一至两座功能健全、水平较高、具有自身特色的市级博物馆;县区限制大而全的博物馆,突出专题馆和民俗馆;新建博物馆严格实行论证、审批制度,避免重复,减少弃旧建新、拆旧建新;结合博物馆二、三级博物馆评定,对已建县级馆进行评估和审查,确定扶持或撤销,杜绝“挂牌”博物馆,同时将开放的文管所、文物收藏单位转化为博物馆。对非国有博物馆,将制定相关扶持管理政策,实现政府扶持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建馆体系。
第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博物馆功能正由传统收藏研究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要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工作,首先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把握文物的内涵、价值,使其系统化、活跃化,从以人为本的需求出发,增加展览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推出游客普遍满意的陈列展览,形成自觉沟通的空间。在探索新形势下讲解文物的新途径,使其准确生动的同时,开拓省际之间文物交流展览与合作。其次要建全“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公众服务机制。拓宽博物馆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设施,注意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推出服务大众的新项目、新措施,以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最后需要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文化的吸引力和眼球的吸引力都不容忽视。与媒体形成互动的文化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推出雅俗共赏的精品陈列,积极做好服务,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
第三、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之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对文物资源相关产业的认知,是当前亟需研究的政策问题。以保护为前提,搞好文化产业,既可传播博物馆文化,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又可缓解博物馆的经费紧张,有益于博物馆事业发展。因此,应当认真分析文物资源和博物馆藏品价值、特点,研究博物馆资源与社会各类文化产业的作用关系,研究社会的文化需求,找准保护利用的最佳结合点,利用会展业的平台,创建出一批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服务业产品。
第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要在文化事业改革原则的指导下,从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抓调查研究和试点工作,借鉴国际博物馆运作经验,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内部机构管理入手,进行改革尝试,注入公开激励和标准约束机制,探索运作模式,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激活博物馆自身活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时期,博物馆进一步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自我更新,建立符合文化遗产保护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必然会推进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
郭宪曾主编:《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7/524603.html

以上是关于博物馆-汲取国际博物馆理念 推进陕西文博事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