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服饰-古代金银器简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唐朝服饰-古代金银器简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古代金银器简说
谭前学
一
金银器是指以金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物,主要包括饮食器、药具、冠服饰件、宗教用具、车马具、卫生用具等。除明清皇宫遗留下来的部分宫廷用品即传世品外,大量的古代金银器主要来自考古发掘。而考古发掘品又大多出自窖藏和佛寺地宫,只有极少部分出自遗址和墓葬。
金银是人类发现、使用最早的贵重金属。它们不但有着灿烂夺目、高贵华美的色彩和光泽,而且化学性质又非常稳定,硬度不高,延展性极佳,具有易于加工的特点。如一小两(折合31.25克)纯金锤成厚度为万分之一毫米厚的金箔,可以贴满9平方米的面积,如果拔丝可以拉成10公里长的细丝。白银也一样,既可将它拉成比丝线还细数倍的银丝,也可把它锤打成比纸还薄的银箔。金银的这种特性,非常适宜于制作具有精细工艺的器皿和饰物,以及用于对其它质地的器物表面进行装饰。因此,很早以来,人们就开始用金银来制作各种器皿和饰物。可以说,人类对金银的利用,其历史远早于铜铁锡铅等,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制作金银器所用的黄金在自然界中大多以游离、单质的形式存在,而银一般与其它矿物共生,开采、冶炼的技术难度要比金大得多,因此,人类对黄金的利用又比对白银的利用要早大约1000年,工艺水平也要高些。
但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中国对金银的认识和利用要晚于铜。如中国最早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的“金”字并非专指黄金,更主要是指铜。黄金与铜的区别在春秋中期以后才逐渐明确,战国时期文献中的“金”字已主要是指黄金了。“银”字的出现则更晚,早期文献中称银为“白金”,故甲骨文、铜器铭文乃至战国文字中都没有“银”字。
尽管中国古代对金银的认识和利用要晚于铜,并且金银器的发展也长期受制于铜器、陶器等工艺门类,但它的发展却有着与其它门类不同的特点。金银器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而不像铜器和玉石器等制品,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才逐渐从具有实用目的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中脱离出来,进入审美对象的范畴。此外,在中国古代,由于金银的贵重和稀有,金银器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皇室贵族所专用,平民百姓无权也无力问津。因此,使用金银器在本质上是一种贵族消费形式,金银器艺术也是一门为贵族服务的艺术。受贵族阶层审美情趣以及中华民族热爱现实生活、渴望幸福富足的心理动机的影响,中国古代金银器也主要以华美、富贵和吉祥作为艺术表现的主题。由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原料生产、制造过程、消费途径均由政府直接控制,特别是制造过程中往往不计工本、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表现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为能事,因而不仅在制作工艺上,而且在反映特定的艺术倾向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足以与其它质地的工艺品媲美。因此,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讲,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和影响并不亚于其它门类。虽然从唐代中后期开始,一些商人和富裕的百姓逐渐拥有金银制品,其间也偶有精品,但数量与质量远不足以与贵族金银器相提并论。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财富,而非自觉的艺术创造的结果。
二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现存最早的金银制品是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玉门火烧沟夏代墓葬出土的金耳环、金银鼻饮和辽宁敖汉旗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金耳环。这几件金银制品,虽然造型简单,制作也很粗糙,但却透露出了两条重要的信息:第一,最迟在夏代,中国人已经掌握了金银的原始冶炼方法,并已认识到金银的贵重;第二,中国古代金银制品的制作与使用,从一开始就与原始的审美观相结合,这一点对中国以后金银器的制作和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它们基本上确立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发展的总趋势。春秋以前,金银主要用来制作缺少纹饰的小件饰品或附着于其他器物上的装饰附件,至今尚未发现金银器皿。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金银小件饰品普遍增加的同时,还出现了器皿。此外,金银器的分布区域也明显扩大,在南北方都有发现。但根据目前已知的实物,最早的金银器皿几乎均出自楚国,而中原和其它地区极少有金银器皿的发现,这说明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技术很可能是从南方楚国最先发展起来的。秦汉时期,金银器无论是数量、品种,抑或制作工艺,均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除大量金银饰品外,主要还有器皿、钱币、车马器、金印、金银针等,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同时,由于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汉王朝与西方有了较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外来金银器也开始传入中国并开始影响中国金银器的制造。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器的使用数量比两汉时期大为增加,制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形、图案不断创新,并出现了不少明显具有异域风格的器物。
唐代以前,由于受到金银开采、冶炼以及制造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金银器的发展一直十分缓慢。这种情况直到唐代才发生了重大改观。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期。当时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科技领先、社会开放,再加之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使用曾经盛极一时,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制造也进入了最成熟、最发达的时期。
唐代金银器的使用盛况,主要体现在各种金银器皿的大量使用上。由于唐代贵族权要爱讲排场,多喜豪宴,每宴动辄邀请数十成百公卿大臣,费钱以数十万贯计,如此大规模的宴会,必然需用数量极大的各种饮食器。再加上当时迷信使用金银饮食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宴会使用的饮食器特别讲究用金银来制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凤凰尊畔飞金盏,丝竹声中醉玉人”以及“弦吟玉柱品,酒透金杯热”等唐诗,既反映了当时贪淫奢纵、纸醉金迷的社会风气,也道出了金杯等金银器皿在唐代的流行情况。而王建《宫词一百首》中“一样金盘五千面,红酥点出牡丹花”的诗句,在反映唐代宫廷生活奢华的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唐代金银器的使用盛况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金盘(有可能是鎏金银盘)只是种类繁多的饮食器之一,一种饰有牡丹花的金盘便有五千面,以此推断唐朝宫廷中使用金银饮食器的总数,其数量之大,令人瞠目。对此,文献的其它记载可以佐证:九世纪前半叶,王播任淮南节度使期间曾三次向皇室进奉金银器,最多的一次进奉大小银碗3400件,三次进奉的金银器皿共达5900多件。宫廷如此,一般的王公贵族也毫不逊色。如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何家村一唐代达官贵人的居住遗址内一次就出土以器皿为主的金银器270余件。可以说,唐代金银器的数量之大,既不是前代所能比拟的,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能想象的。
中国虽然在商代就出现了金制品,但唐以前的金银器大多为金银饰物,金银器皿的数量很少。魏晋至隋,金银器皿开始在上层社会中逐渐流行,但主要为外国输入品,而非本国制造,这表明中国本没有使用金银器皿的传统。相反,西方尤其是中亚一带盛行使用金银器皿。唐代以实用器皿为主的金银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受到西方生活方式影响的结果。
实际上,对外来物品的崇拜和金银器昂贵的价值以及华美的外观并不是唐代皇室贵族对金银器狂热追求的唯一原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还在于唐代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以来认为使用金银饮食器皿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神秘观念。在此观念影响下,求索、占有大量金银器皿,必然成为帝王及王公贵族的共同心愿。据《唐律疏议》舍宅舆服器物条载:“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对使用纯金食器作出明确的规定,不仅反映了高级官吏中以金为食器可益寿观念的牢固,而且这种观念还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之中,使得使用金银器成了人们等级身份的标志。又《唐会要》杂录云:“神农二年(706年)九月,仪制令诸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银。”但是,考古发现的金银器,有不少出土于一品以下的墓葬或遗址中,说明《唐律疏议》、《唐会要》中的有关规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可见以金银为食器可益寿的观念和等级的象征一旦深入人们的思想,反映到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法令制度规定加以限制实际上是难以作到的。价值崇拜和命运向往的结合,使唐代金银器更为神圣化。再加之,由于矿冶技术的进步,唐代金银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于是,唐代金银器的制造便迅速兴盛起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金银器比唐代以前各个时代所出金银器的总数还要多出几倍便是明证。不仅如此,在已发现的唐代金银器中,金银器皿也占了绝大部分,而考古发现的唐以前的金银器皿总共不过几十件。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还表明,唐人在金银器制作上倾注的热情和聪明才智远远超过对其它物品的投入,同时金银器的制造还影响着其它器物的制造,领导着时代变化的潮流。正因为如此,唐代金银器的造型之别致、种类之齐全、纹饰之精美、工艺之高超、内涵之丰富,不但是唐代其它质地的物品所不能比拟的,而且也堪称中国古代历朝金银器之最。也可以说,唐代金银器虽然以实用的面目而出现,但它的内涵却早已超越了实用的范畴,成为唐代乃至中国古代众多工艺品中将实用价值与艺术追求、精神弘扬、情绪宣泄以及科技进步完美结合的典范。
唐及唐以前,金银器的制造主要由政府垄断,仅供上层社会使用。唐以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银器的制造日益商品化,金银器的使用逐渐扩大至社会中下层。随着金银器制造和使用的商品化、大众化,宋元时期金银器一反唐代金银器的富丽华美之风,而以清秀典雅取胜,艺术风格也更加世俗化、民族化。此外,唐代金银器中曾经大量出现的具有强烈外来色彩的器物,在宋元时期已全然不见,表明从魏晋开始的金银器民族化进程已正式完成。
与唐宋相比,明清时期金银器的风格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这一时期的金银器造型更加多样化、纹饰更加繁缛、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复杂,有的器物所需工序竟达数十甚至上百道,但是除了珠光宝气,更加富丽堂皇外,既不见唐代金银器那种勃勃生机,也缺乏宋元金银器那种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总之,明清金银器制作一改唐宋以来或丰满富丽,或清秀典雅的风格,而越来越趋于浓艳、华丽,宫廷气息越来越浓厚。此外,明清两代金银器还再次呈现出与其它器物相结合的趋势,出现了大量互为装饰的合璧产品,其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如金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成辉,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
三
文物鉴赏与收藏,是人们长期以来津津乐道和执着追求的一项社会活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从商代开始,王室贵族中就已经出现了收藏鉴赏之风。宋代以后,收藏鉴赏古物愈来愈成为朝野之风尚。今天,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昔日只有王公贵族、文人学士、巨商大贾才有资格进行的收藏鉴赏活动已经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并日渐成为一种文明而高雅的时尚。
古今中外金银器一直是收藏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鉴赏与收藏金银器,必须首先搞清器物的真伪。金银器是用贵金属制成的,而贵金属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再加上金银器的制造对工艺和技术要求较高,因此,相对于其他质地的器物,金银器的作伪现象要少得多。一般伪造金银器最常见的是在材料质地上作假,如以铜、铅、锡等冒充金银或以鎏金金银器假冒真金银器,以此牟取高额利润。根据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对金、银器质地的鉴别已能做出比较精确的测定。比如器物金银含量的成色测定,对金银器内所含其它金属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甚至对一件金银器不同部位的金银含量,亦能分别做出测定。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勺、杯等金器,其含金量均在85%以上,并含有少量的银和微量铜。又如浙江龙游县出土的明代金杯,其上部含金量为73%,足与把含金量却只有60%,此外,其足为空足,为使金杯内盛放酒液后,不至于重心不稳,空足内还加铁以配重。
除材料质地作假外,近年来在国内外古玩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古代金银器的复仿制品。一般说来,复制品均按出土实物进行复制,其外形、纹饰与原器酷似,很容易迷惑收藏者。若非对原器相当熟悉并进行反复揣摩,是很难识别其真面目的。仿制品的形制和装饰花纹一般都有所依据,但仿制时大多经过改型或改绘,然后拼凑成型的器物。这两类器物的制作水平都很高,但是只要掌握了各地出土和收藏的历代金银器的资料、各时代金银器的器形特点、装饰特点及制作工艺,然后对器物逐项观察分析、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破绽和漏洞,最终判明其真伪。
关于时代鉴定,经科学发掘出土的金银器物,由于有明确的墓葬年代、地层关系以及其它伴出物,其时代或时期的判断相对比较容易。而对那些非正规考古发掘发现的金银器和传世品的时代,则只能通过铭文、造型、纹饰、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进行间接的推断。
铭文:铭文是断代最直接、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看,唐代中期以前金银器上的铭文很少见。唐代中期以后,有铭文款识的金银器显著增多。借助铭文,不但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器物的时代,而且还可以了解器物的名称、用途、制作机构等相关信息。有些金银器虽然没有铭文,但却可以通过同地伴出的其它形制相近的金银器上的铭文或同已知同类器物的特点相对照,间接进行年代推定。
造型:从造型上看,虽然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造型和种类极为丰富多样,但每个时代都有其流行的器物、款式。唐以前的金银器主要是饰物和饰件,以杯、碗、盘、壶为主的器皿是唐代开始大量出现的。在各种器皿中,盘在唐、宋、元时期都是比较常见的,但桃形和双桃形的则仅见于唐代,蕉叶形碗和鸡冠壶则分别是宋、辽特有的器物。再如杯,从魏晋到明清都是比较多见的,但八曲长杯主要流行于魏晋至唐,以后则很少见。而有着比较明显外来风格的高足杯、带把杯也主要流行于魏晋至唐代中前期。同样造型的金银器皿,在不同的时代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宋代器皿造型轻薄小巧、纤柔雅观,纹饰上追求诗情画意;而唐代器皿普遍形体高大、造型厚重丰盈有气势。另外,每个时代的器物也有其独特的时代风貌,如商周的简约灵巧,春秋战国的清新活泼,两汉的粗放工整,魏晋南北朝的异域情调,唐代的富丽堂皇,宋元的清秀典雅,明清的华丽浓艳等。只要把握了这些时代特点,各时代的器皿就很容易分辨了。
纹饰:纹饰是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形象写照,它往往展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依据纹饰断代,主要应该掌握三点:第一,各个时代或地区所特有的某种纹饰。如摩羯纹只见于唐代而其它时代均不见。以动物纹为主题纹饰的各种金牌饰只出现在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北方匈奴地区。第二,同一纹饰在不同时代的特点。龙凤是中国古代使用得最多的一种纹样。但各个时期的龙凤纹样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如,唐代的龙,一般以单个出现,三爪,形象较为朴实。而明代的龙,多成对出现,或为二龙戏珠,或为行龙赶珠,五爪,极富神异色彩。唐代的凤,有的像长尾鸟,有的像孔雀,与飞禽悬殊不大。明代的凤则身体卷曲,形象凶狠。第三,参考其它质地器物上的纹饰。由于受特定时代氛围的限制,同一时代不同质地的各类器物,在装饰题材上往往表现出相似或相同的特点。如战国时期的金盏,其上的蟠螭纹、云雷纹,大量出现于同时期的青铜器上。唐代金银器上的宝相花、团华、绶带纹等图案,在铜镜、丝织品上也大量存在。因此,在利用纹饰断代时,应尽可能多参考其它质地的文物。
制作工艺:中国古代金银工艺,从商周至明清,每一时代都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并由此形成各自时代的工艺特点。两汉以前因受青铜工艺的影响,主要采用范铸工艺。两汉时期除范铸工艺外,还从西方传入了金丝抽拔与炸珠焊接等技术。魏晋以后,青铜工艺的影响已基本消除,器物的成型及装饰主要采用捶揲和錾刻等工艺。宋、元时期流行夹层技法,自秦汉以来习见的掐丝镶嵌、焊缀金珠的技法几乎不见。花丝、镶嵌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点烧透明珐琅工艺,只有清代才有。
对于考古发掘的金银器来说,墓葬、遗址或同出的其它器物的年代也对断定金银器的年代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银器本身具有传承性,可历经岁月,世代相传,即便是同一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其时代也不一定相同。确定金银器的制造是否与入葬时间属同一时代,仍然需要其它证据来说明。比如,唐墓中出土的金银器,制造年代不一定是唐代,而很有可能是唐以前的魏晋南北朝。对于这种情况,只要掌握了各时代器物的主要特点,也是不难做出正确判断的。
鉴赏与收藏金银器,除了必须掌握并熟知各个时代器物的形制特点、装饰风格和制造工艺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综合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些保养常识,尤其对于那些已经拥有金银器藏品的人来说,保养知识更是不可缺少。
相比其它金属质地的器物,金银质地偏软,在鉴赏把玩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挤压、碰撞或接触坚硬物体,以防止磨蚀表面或使器物变形损坏。金银质地虽软,但化学性质却非常稳定,特别是金,不易氧化,耐腐蚀性强,如果单独把它放在盐酸、硝酸或硫酸中,都能安然无恙,保持颜色不变,这一点是其它金属质地器物所无法相比的,如铜制品只要触及硝酸,便会失去光泽。也正因为如此,不少金银制品可以历经千年,仍新亮如初,成为传世之宝。当然,古代的金银器出土时,有些表层带有铜锈,尤其是银器。这是由于金银器在出土前,接触过其它腐蚀的铜,如与铜器一起随葬,而沾染了铜锈。另一原因,则是古代银器银的纯度不高,含有一定成分的铜银合金,当铜氧化腐蚀后,便在银器表面上形成铜锈覆盖层。不过,经过除锈垢处理后,大多可以恢复器物的本来面目。
与金相比,银的防腐蚀性能则稍差,使银器的保养难度也相对比金器大一些。潮湿的环境、硫化氢和硫化物都会使银器表面氧化,使其色泽由白亮转变为灰或黑色,因此,银器的养护重点在于防止氧化、保持光亮。在这方面,人们已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应保持器物的干燥,存放在没有含硫和烟气的房间内(远离暖气),以免硫化(俗称氧化)变黑。其次,金银制品长期摆放后定期用擦银粉擦拭,也可防氧化。第三,如果银器表面氧化,可将洗净的金银器浸入加有铝箔或铝片、温度约78度的盐水或苏打水中1—3分钟,也可用海绵或纯棉布涂上光亮剂干擦,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保护膜。第四,定期清洗。可用温水加普通洗洁精清洗(所有金银产品均不能用漂白水、强酸类去污粉等化学剂漂洗),并用清水过清,待晾干后,用干布沾少许擦银粉将有污渍的地方擦拭干净,既可保持光洁,又可以防氧化。此外,一些镀金银器也会因不小心使用、经常碰撞或刮磨,使镀金的部分脱落及失去光泽。对此,可试用一只蛋白,用打蛋器发打致微微起泡状态,然后用温水将器物清洗干净,并且抹干,用毛笔蘸上少许蛋白,轻轻在镀金部分拭擦,这样镀金部分就可保持光泽,并且不容易脱落。
总之,只要采用了正确的养护方法,就可使金银器长久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7/524601.html
以上是关于唐朝服饰-古代金银器简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