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浅析中国古代的宦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太监-浅析中国古代的宦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浅析中国古代的宦官
王团战
在汉阳陵帝陵17号外藏坑出土了一枚铜质印章——“宦者承印”, 宦者承即少府下属具体主管皇宫服务的宦官。同时还出土了部分阴部只塑短小阴茎而无阴囊的裸体陶俑,被人们誉为是西汉时期宦者的形象。
宦者即宦官,是古代帝王为防止宫内女眷与男子发生淫乱宫帷之事,而以阉割后失去男性功能,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人的称谓。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齐有宦者徐甲,入事汉皇太后。”颜师古注:“宦者,奄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曾有过记载,“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即宦者指宦官;宦者令则为宦官的首领。
我国古代历朝对“宦官”的称谓颇多,史书上也称“宦寺”、“阉(奄)人”、“奄寺”、“阉宦”、“宦官”、“内官”、“内侍”、“内监”等。
宦官并不是中国古代特定社会时期的产物,许多资料都显示埃及、波斯、印度等古文明都曾经有相同的做法。英文中太监单词(eunuch)即由希腊文“守护床的人”转变而成的。古代埃及、罗马、阿拉伯、土耳其等先后都曾有过把奴隶阉后,送到皇室或大贵族家中当侍仆的事。
说到“宦者”、“宦官”、“太监”、“公公”一词,我们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手持拂尘(甩子)、形态扭捏、语调怪气、眼神献媚,被阉割而失去男性重要标志的阴阳人形象。
他们穿梭于宫廷之内、涉足与王公贵族之中,意旨启事、地位显赫。虽说不能干预外政,但因其特殊地位往往深受君王信任,在宫廷皇权势力、朝臣势力、外戚势力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扮演着一股权贵咸亨的角色。
其实在古代文献中“宦者”、“宦官”、“太监”、“公公”这些词语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寓意均有着不同的变化。
宦官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宦者本指奴仆,宫中供人役使的小臣、内官,与阉人不同。《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宦官在这里指官宦,做官的人。唐白行简《李娃传》中“生大呼数四,有宦者出”中的“宦者”也是指一般的官吏。而《汉典》对“宦”字有三种解释:1、官,做官:官宦。仕宦。宦海。宦游。2、阉人,太监:宦官。3、姓。
东汉以后宦官或宦者成为宫中阉割人的专称。
《后汉书•宦者传序》:“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调他士。”即东汉(中兴)之前,宫中仍以士人做内官。士人是专以学问、技艺为事的人,一般来说士人作宦者的也大多是宦者中的官,或是官中职位较高者。
“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参其选。”《后汉书•宦者传序》《汉官仪》云:“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铛左貂;光武以后,专用宦者,右貂金铛。”所以说“宦者”一词在古文献中的寓意与我们现在日常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区别。
“太监”一职最早出于辽代,为政府官员,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都设有“太监”,沿袭至元代,但也并非全是阉人。“太监”与“宦官”地位不能同论。到了明代二者才有了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即管理宦官的官,具有一定级别的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一定都能做太监一职。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而宦官以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为首,隶属内务府。
太监虽伴君左右,权势极大,但因其阉割,却非常忌讳别人叫他这个称谓,朝野大臣在太监面前揣摸皇上意图或借助太监权势时不能直呼太监,这个时候对太监就出现了另一种称呼“公公”,以示尊敬。至于这个称谓从何时起,因何而来也就无人考证了。
《新唐书•李石传》:“方是时,宦寺气盛,陵暴朝廷。”宋陆游《冬日读白集作古风》诗:“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
历朝的衰亡大都与太监作乱有关,汉、唐、明三朝的覆灭与太监的专横暴虐有直接关系。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新五代史《宦者传》云:“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
封建社会王位世袭制度使皇帝对朝野群臣都有猜忌,唯恐其篡权夺位。宦官普遍出身低下,而且由于阉割而丧失生育能力,无后人相传,再加上对皇帝朝夕侍候,言听计从,所以极易取得信任,成为皇帝的心腹。
最初,宦官在宫内地位卑微,并未形成势力,从秦国宦官嫪毐到秦帝国建立后的赵高这段时期,宦官地位逐步有所提高,但并未有真正的权利。西汉汉武帝时内外朝制的出现,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到汉元帝时宦官石显担任中书令。从此以后,宦官势力便成为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宦官则往往利用在宫廷中的这种特殊地位,摄取权力,特别在与昏君当道时,他们更是狡诈阴险、贪赃枉法、残害忠良、挟持甚至操纵皇帝。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宦官专权曾演出了一幕幕祸国殃民的惨剧。
“侯览”是汉恒帝时期的大宦官,任官期间专横跋扈、贪婪放纵,是历史上“党锢之祸”的罪魁祸首,因此事先后被杀被流放者三百余人,被囚禁者六、七百人。
唐文宗时期的宦官“仇士良”,曾迫使宰相李石辞官,他在职二十余年,前后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
“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深受明英宗(明朝第六位皇帝)宠幸,他擅权结党、干涉朝政。对作战一窍不通的他急于求功,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西部蒙古敌人,由于指挥失利、一错再错,最终致使明军大败,皇帝做了俘虏,而王振也在乱军之中搭上了自己性命。
引诱明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之中,取得得宠的太监“刘瑾”,利用权势肆意贪婪,有资料记载刘瑾被刑拘时,从家中仅搜出金银达数百万两。由于其大权在握,专擅朝野、受贿索贿,当时在各地官员、朝野大臣之中,形成了一股大肆搜刮民财行贿之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灾难。恶有恶报,刘瑾最终被判以凌迟。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明末明熹宗朱由校皇帝时期自称“九天岁”的大宦官魏忠贤,魏忠贤为博取皇帝宠幸,献春药纵勇皇帝淫逸,虽为阉割之人,他自己竟然娶妻纳妾,坑害天下民女。进入司礼监后,他更是大肆经营掩党,诛杀权臣,大兴冤狱,明朝太监势力重新崛起,创造了历代宦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时期。
到了清朝时期,宦官权利有所收敛,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就非李莲英莫属了。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历朝历代宦官之中除了那些祸国殃民、误国乱政的宦官外,也有一些勤奋好学、造福于民,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宦官。
东汉和帝刘肇时期发明了蔡伦造纸术的宦官蔡伦,他使造纸技术工艺、纸张质量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对于古代人类文字记录、文化传承,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被世人誉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
十岁掳入明营就被阉割成太监,明成祖朱棣时期被钦封为三保太监的郑和,凭着丰富的航海、地理等知识和卓越的外交才能,先后七次出色的完成了下西洋的航海任务,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我国最早的航海家。
辛亥革命成功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政府的土崩瓦解,太监这一制度彻底被废除了,宦官、太监也就随之消失了。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7/524641.html
以上是关于太监-浅析中国古代的宦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