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蒋中正档案”形成与管理概述

蒋中正-“蒋中正档案”形成与管理概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蒋中正-“蒋中正档案”形成与管理概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蒋中正档案”形成与管理概述



内容提要 蒋中正自1925年至1975年,历任国民政府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等要职,在位50年间不但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且独揽于一身,是1925年至1949在中国大陆,和1950年至1975年在台湾的最高决策者,一生非常重视其档案的保存,设有专人管理、整理,故留存大宗档案资料,对研究1925年至1975年中国现代历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首先概述蒋中正档案的由来、内容及典藏、整编、出版情形,次叙述1995年移转「国史馆」的点收、典藏、整理和提供利用的作业经过。
关键词 蒋中正 蒋中正档案
一、蒋中正档案的由来
蒋中正档案(简称蒋档)主要内容系自1923年至1972年,蒋中正50年来在中国大陆及台湾统军主政的大宗文件、照片及少数文物。[1]
蒋中正早年于日本东京参加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在陈其美领导下,于上海执行推翻满清政府革命行动。但迟至1923年出任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大元帅府参谋长后,始受孙中山先生重用,其后担任在广东黄埔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出任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等要职,不但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且独揽于一身。[2]因而蒋中正可说是1923年至1972年间国民政府及中华民国的最高决策者,其所留存的档案资料,对中国现代历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参考价值。
蒋中正一生非常重视其个人资料的保存与整理,在1925年蒋中正担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时,即将其文卷、文物交由毛思诚保存与整理约10年;1934年毛思诚转任监察委员,将保管的蒋中正重要文卷,转交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二处处长陈布雷接办,从此陈布雷追随蒋中正,掌理其机要文卷十馀年[3];1946年陈布雷专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工作繁重,难兼管机要文卷,由蒋中正谕示,将机要文卷交秘书周宏涛保管(其间毛庆祥、俞国华亦有一段时间保管部份文卷)[4],并于1949年5月自中国大陆退守前,将其档案在总统府机要室人员汪守芝押运下,自上海与中央银行黄金同舰运台湾,交中国国民党总裁办公室(因蒋中正下野中),移存于桃园大溪镇公所会议室[5],1953年2月移回「总统府」机要室,于桃园大溪头寮宾馆,设置「大溪资料室」管理,故蒋档又称『大溪档案』,是时机要室主任为周宏涛[6],1958年周宏涛出任财政部次长,卸管理档案之责,交由「总统府」秘书秦孝仪管理。1979年秦孝仪奉淮将此档案移存阳明山阳明书屋。1983年秦孝仪专任故宫博物馆院长,将此档案交「总统府」机要室设「资料室」管理,典藏地点仍为阳明书屋。[7]1995年「总统府」机要室奉淮将此档案移存「国史馆」,设「蒋中正总统档案库」管理之。
贰、档案内容
蒋档数量庞大,总数达282,489件,计分筹笔、革命文献、特交文卷、特交文电、特交档案、领袖家书、文物图书、蒋氏宗谱、照片影辑、其他等10大类。兹将各类档案的内容、性质及编辑方式介述如下。
(一)筹笔
筹笔系蒋中正毛笔亲书的函电或谕令、书信的手稿,档案时间起于1923年8月,止于1972年6月,档案先分为北伐、统一、抗战和戡乱四个部份,然后将各文件依时间先后排比列入,计有17,908件,22,611页,分装成291册,另有拓影本135册,共426册。
(二)革命文献
系由许卓修所率领的大溪资料室整编小组,依记事本末体编纂而成的重要文献彙编,时间起自1923年6月,止于1952年4月,亦分为北伐、统一、抗战、戡乱四个部分,每部分又有数个案目。每一案,以事件为主题,将相关重要文献如函电、手令等加以编纂而成。案之前皆附有整编人员所撰写之事件「概要」一则,简述事件始末。
计革命文献之北伐时期部分,共有「北伐之目的及其准备」、「第一期敌情概况」、「规复长沙」、「宁汉分裂与北伐中挫」等28案,分装成28册;统一时期部分,共有「国军编遣」、「湘鄂事件」、「中东路事件」、「渖阳事变」、「西安事变」等24案,分装成34册;抗战时期有「卢沟桥事变」、「抗战方略」、「华北战役」、「徐州会战」、「同盟国联合作战」等33案,分装成50册;戡乱时期则有「接收东北与对苏交涉」、「国共协商与共军叛乱」、「美国特使马歇尔将军来华经过」、「蒋总统引退与后方佈置」等18案,分装成55册。移转档案含原件167册,拓影本219册,摄影本64册,概述合订本40册,合计490册、16,177件,36,823页。
(三)特交文卷
特交文卷包括亲批文件和交拟稿件两部分,时间起自1927年1月,止于1964年8月。亲批文件为各方致蒋中正之函电,经蒋氏机要人员摘录后呈阅,摘文笺上多有蒋氏阅览后所作的批示;交拟稿件则为蒋氏对各方去电之文稿,多数为机要人员草拟后再由蒋氏修改、决定发送。亲批文件共46册,3,415件,3,407页;交拟稿件共26册,2,294件,1,957页,两者编辑方式皆以时间为序,依次排列。亲批文件中大陆时期有45册,来台后1册;交拟稿件中大陆时期有25册,来台后1册。
(四)特交文电
此批档案系「总统府」机要室于1957年著手将大溪档案中蒋中正与各方往返之为数几达10万馀件重要电报,先拟定38个案,再将相关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按时间顺序排列,使脉络贯通。每案之前有整编人员撰写之纪要一则,纪述案由始末。38个案共区分成以下四个单元:(一)「领袖事功」:内有扫除军阀、改革政经、卢沟桥事变、开罗会议、胜利受降等17案;(二)「日寇侵略」:包括济南惨案、淞沪事件、侵扰热河、汪伪组织及八年血债等8案;(三)「共匪祸国」:包括挑拨宁汉分裂、煽动西安事变、製造各地暴动、抗命祸国等10案;(四)「俄帝阴谋」:内有雅尔达密约与中苏协定、阻扰接收东北、俄帝侵华罪行3案。每一案皆分装成若干册,计38案,共436册。
(五)特交档案
相较于革命文献、特交文电以事件为主题,精选相关函札、电报编辑而成的档案彙编,特交档案所收录文件则无特定主题,文件形式也不一致,内容包括有签呈、函札、电报、会议记录、各式报告、名册、信件、书籍、手稿录底、手令登录等。特交档案分成分类资料、一般资料两部分。前者系依照政治、军事、中日战争、政治防共、军事剿匪、外交、国际、经济、财政、内政、教育、交通、社会、特件、其他等大项,将各式资料加以分类、编纂,各大项之下又分成若干案,时间起于1928年,止于1971年;后者不依内容分类,仅依照时间顺序编辑而成,时间起自1926年,至1958年止,其后又附有专件、手稿录底、呈表彙辑、手令登录、工作报告、书翰等资料彙编。计分类资料共有15大项,455册,15,993件;一般资料622册,90,597件,两者合计共1,077册,106,590件。
(六)领袖家书
系蒋中正致家人、亲友书信之录底,以寄发对象分类,分成致夫人、致经国公子、致纬国公子、致亲友、致孝武孙公子、致孝勇孙公子等6种。其时间最早为1926年1月,最晚为1969年1月。致夫人原件共7册,拓影本3册;致经国公子原件1册,拓影本2册;致纬国公子原件1册,影本2册;致亲友3册,拓影本1册,致孝武孙公子、致孝勇孙公子无原件,拓影本各2册。总计共原件12册,拓影本17册,合计共29册,968件,995页。
(七)文物图书
为蒋中正历年来之印信、印章、印谱、任状及证书、勳章及纪念章、稿本及刊本、书画、书籍、舆图及其他文物等10类;印信共17方,其中包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等牙质官章,「蒋中正」木质签名章戳,及「空军司令印」、「中央编遣区办事处印」等铜印;印章16方,包括「蒋中正印」白文石刻名章数种、「介石」朱文石刻名章等;印谱共有4册,为蒋氏印信与私章之印谱;任状及证书则有「陆海空军大元帅」特派状、「航空委员会委员」任命状、「兼陆军大学校长」简任状、第四任总统当选证书等共12件;勳章及纪念章共17个,包括「一等大绶云麾勳章」、美国政府赠授「特种勳章」颂词、中央委员证章等;书画共13幅;书籍328册,包括春秋左传正义、汉书、三国志、二十五史、四书读本、左文襄公奏稿等;舆图,10卷,包括各省地图、各县地图等;其他文物共13件,王太夫人磁像、玛瑙耳环、旧手表等。[8]
稿本及刊本共458册,包括《事略稿本》、《事略简编》、《困勉记初稿》、《游记初稿》、《学记初稿》、《省克记初稿》、《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等书。其中《事略稿本》(1927年至1949年)及《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两者皆採编年体编纂,按年月日先后依次叙述蒋氏生平事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毛思诚先生编纂,《事略稿本》1927至1936年部分,在1937至1946年中日战争时已由专人编纂成稿;1937至1949年部分则为来台后由许卓修和秦孝仪担任总统事略编纂室总编纂时整修而成。[9]
(八)蒋氏宗谱
为蒋中正家族宗谱,共7套48册,分别为《民国七年重修本》(4册)、《民国三十六年重修本》(6册)、《回图蒋氏宗谱》(10册)、《宜兴大成蒋氏宗谱》(10册)、《梅潭蒋氏世谱》(14册)、《硖石蒋氏支谱》(2册)、《武岭蒋氏先序考》(2册)等。
(九)照片影辑
为蒋中正及家人相关照片辑集、影片(盘式录影带)、照相底片和缩影片。其中照片辑集部分包括「总统蒋公影辑」(45册,7,355帧,时间自1908至1962年11月)、「领袖照片资料辑集」(115册,33,795帧,时间自1904年至1978年4月)、「蒋夫人照片资料辑集」(30册,8,778帧,时间自1938年5月至1976年8月)、「经国先生照片资料辑集」(47册,14,040帧,时间自1944年至1978年5月)、「参观『蓝星演习』影集」(1册,1960年3月)、「美副总统詹森伉俪访华影集」(1册,1961年)、「日本人士纪念蒋公遗德显彰会现场照片影集」(1册,72帧,1986年9月)、「先总统蒋公影集总目录」(2册)、蒋介石总统百年诞辰画册(1册);影片共67卷,内容包括「四十年国庆」、「(民国52年)巡视东引、马祖及大二担岛」「美艾森豪总统访华(民国49年)」等;照片底片共6柜,23,732袋;缩影29卷。
(十)其他类
包括蒋中正及家人、部属相关之资料、相片,底片和名章三类。其中资料部分包括有蒋中正总统事略日记,115本;文电登记簿,94本;图书及杂类,350本;228事件小组研究专辑,12册;蒋经国文电资料,48册;严家淦副总统照片,14册;蒋经国院长相片,50册;蒋夫人相片,5册;郑彦棻相片,5册;蒋夫人游美纪念册;张群先生文卷,12卷。底片部分有:谢东闵副总统底片,6盒;马(纪壮)秘书长底片,2盒;沉(昌焕)秘书长底片,1盒。名章包括有严副总统家淦名章、蒋故总统经国名章各3方。[10]
参、1950年后蒋档整编与出版
(一)革命文献编辑与出版
1950年3月在蒋中正在台复职后,指示档案保管人「总统府」机要室主任周宏涛约请时任国防部少将参议许卓修成立档案整理编辑小组(人员8、9人),进行有计画的整编蒋档。许卓修接受任务后,经审慎研究后,进行如下整编作业:
(1)编案总名称:重要文件彙编(后经「总统府」机要室改名为『革命文献』)。[11]
(2)採纪事本末体例,先将蒋中正大陆时期档案分北伐、统一、抗战、戡乱四时期,再照各时期的重要史事订定各案目名称,徵询张其昀(时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陶希圣(蒋中正重要文胆)等之意见后,呈奉蒋中正核定。然后从蒋中正档案中,逐一审阅,选提其相关重要文件,分别编入各案。在编案过程中,有订定案名,但实际因无文件,未能编案者;亦有因文件太少,只得以子目附入相关案内者。[12]
(3)每案卷首由主编许卓修依据文件内容,撰「概述」一篇,叙述史事始末经过,随案卷呈送蒋中正核阅。[13]
(4)所编案目,採「总统府」机要室沿用的表格,製成目录,以毛笔楷书,将文件之发文与受文者的姓氏、职称、时间、地点,及将所摘录文件之重要内容,分别填入,使查阅者便于瞭解文件内容。
(5)对文件中欠清楚之人名、职称、时间、译名等均一一查考补正。在蒋中正手稿常用别号或官称,如军政部长何应钦,常以「敬之兄」或「何部长」称之,必查明其姓名和职称为「军政部长何应钦」,在目录表中注明;另文件中时间不明确者,如仅有月日,无年份,或年月日全无者,均考証史实,在目录表中将时间的年月日注明清楚。
(6)有时一文件涉及两案者,则抄录一份,分入两案,在抄件左下角加盖一小圆章注明「溪抄」及「原年编入某案」。
(7)外文文件未经翻译者,译成中文,并在文件左下角加盖一小圆章注明「溪译」。
(8)为增加对史事的瞭解,凡在报刊发表或向有关单位徵得之重要文件,而为该编案需要者,亦加抄录补充,并加盖一小圆章,注明「溪抄」。[14]
『革命文献』依上述的编案作业,至1953年,计完成北伐时期重要文件彙编28册、统一时期重要文件彙编34册、抗战时期重要文件彙编50册。[15]
1979年4月秦孝仪总编纂为配合1981年在台北举办的「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会」,开放蒋中正总统档案,供学术研究,遂命党史会人员,运用蒋中正档案的『革命文献』资料及该会的史料,于1981年9月陆续编辑出版《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7编26册。
(二)事略稿本续编与出版
1953年2月「总统府」机要室正式成立「大溪档案室」,8月由蒋中正批示:「许卓修仍应留任主编事略部份及主持其馀未了事宜」。所谓主持其馀未了事宜,即仍需继续编辑『革命文献』的第四部份—戡乱时期重要文件彙编55册;至于主编事略部份,系採编年体例,将蒋中正一生按年月日依次叙述,其中1926年以前已有毛思诚编纂的《民国十五年前蒋介石》一书,1927年至1936年部份,蒋中正在重庆时已交专人编纂成稿。因而此次主编事略稿,主要进行1937年至1949年的编纂工作。[16]
1953年12月14日蒋中正批淮调整大溪档案室编制,设主任1人,下置保管、事略、编案3组,编制员额14人,主任仍由许卓修担任。有关编案工作方面,至1954年12月戡乱时期重要文件彙编55册,彙编完成,大溪档案室将所有编成的『革命文献』均送存大溪头寮宾馆,编案组人员调事略组服务。1955年1月「总统府」成立事略编辑室,任许卓修为「总统府」秘书兼事略编辑室总编纂,事略编辑室亦由大溪头寮宾馆迁台北县淡水训练班办公。1958年7月许卓修因积劳致疾请辞事略编辑室总编纂,[17]由秦孝仪接任,未久秦孝仪出任蒋侍从秘书,为便于督导工作起见,将事略编辑室移阳明山办公。事略稿的编纂,系由工作人员搜集整理及撰拟初稿送交总编纂核改,再以楷书缮正送呈蒋中正核阅。[18]
1975年秦孝仪总编纂为庆祝该年蒋中正九十寿诞,引用事略稿本资料,编纂出版《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2册,因慎重其事,延至1978年10月31日出版。[19]
1981年蒋总统事略编辑室以任务完成,随即撤销,所有案卷均由秦孝仪总编纂移交「总统府」机要室管理。[20]
2003年笔者于「国史馆」修纂处长任内,以《事略稿本》,虽非蒋氏亲笔函,但由于书稿内容多採自蒋氏函电、令告及日记,往往能呈现一般电文所无法说明的蒋中正内心想法,如能将其印製出版,提供研究者参用,将可扩大对蒋中正及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特于「国史馆」修纂处成立编辑小组,以原件扫瞄方式存实,并于书未附录电码韵目对照表,人物、事件补述说明,人名字号索引,以利读者查阅,如此分年出版《事略稿本》,至2009年12月已出版1927年至1937年40册,1937年至1949年《事略稿本》将陆续出版。[21]
肆、移转「国史馆」管理
(一)「国史馆」争取移转蒋档
「国史馆」掌理纂修国史,修史需利用档案第一手史料,因而历代史馆,均典藏重要档案以为修史之用。「国史馆」于1957年在台复馆后,为修史需要,虽然陆续自各机关徵集大陆运台档案,但最具决策的蒋档,仍由「总统府」机要室保管,但已于1979年由桃园大溪移至阳明山阳明书屋典藏。部份内容亦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简称党史会)主任委员秦孝仪就编纂人的关系,先后奉淮于1978年编辑出版《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2册及1981年出版《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26册,受到史学界的重视。[22]面对蒋档的移转典藏与部份资料编辑出版,在1990年瞿韶华出任「国史馆」馆长后,即认为,蒋档应交由「国史馆」管理,为修史之用,并提供学术研究。[23]经由瞿韶华馆长的争取,1995年2月「总统府」祕书长吴伯雄裁示将蒋档移转「国史馆」典藏。是时笔者忝为「国史馆」史料处处长,为档案主管单位,奉命率同仁进行蒋档点收移转作业。
(二)移转准备工作
1995年2月初,「国史馆」为点收蒋档,即积极进行如下准备工作。
一、事前准备工作
(1)由史料处拟具「国史馆典藏管理机要档案办法」7条,于1995年2月25日奉瞿韶华馆长核定。条文中首先阐明订定本办法宗旨,在保存国家重要文化资产,并提供纂修国史与学术研究应用。其次界定机要档案意义和范围,表示凡涉及国家重要决策、政策及行政事务之档案,称为机要档案,与一般机关档案有别。另对机要档案的徵集点收、整理典藏、提供阅览等办法,均有详尽规定,以为接收管理蒋档的作业依据。[24]
(2)组织接收蒋档的专案小组,此专案小组由朱副馆长指导,史料处长简笙簧负责,执行名称代号为『中兴计画』。其基本成员包括史料处长简笙簧、史料处档案科长张鸿明,秘书室科长林平华、秘书黄秀妃,史料处科员廖运尚、刘宏华、刘文正等8人。另在移转时,为工作需要,亦有史料处及总务处相关人员分别参与。
(3)订製接收档案所需45×45公分纸箱500个、封条4,000张及相关文具、用具。
(4)预留「国史馆」季陆楼档案库房五楼空间,为接收此批档案之用。
二、初次接触
1995年3月28日,在朱副馆长带领笔者和张鸿明科长,携带170个纸箱,于下午1时半由「国史馆」前往阳明书屋,与约定的「总统府」机要室点交人员首次接触,约一小时抵达阳明书屋。
阳明书屋位居阳明山公园后方,原系蒋中正的『中兴宾馆』,由台北车行至阳明山公园车站转阳金公路,经阳明山后山公园,再前行约一公里处,左沿中兴路而下,约再一公里即抵达。转入中兴路时即感受到此路沿途修剪整齐,时值3月,杜鹃花盛开,景緻宜人。即临阳明书屋,经警卫亭而入,右有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典藏档案、图书,并提供阅览的大忠馆,沿路径左湾再约300公尺处,出现一座大的绿色建筑物,即为阳明书屋正馆,外门有秦孝仪于1980年12月1日所题『阳明书屋』四字,想系秦孝仪将党史会史料及大溪档案迁至『中兴宾馆』后,将『中兴宾馆』改为较具学术气味的『阳明书屋』。[25]阳明书屋除广大的庭园外,于缓山坡上,建有七栋建筑,包括阳明书屋正馆和党史会使用的大忠、大孝、大义、大仁、大智、大勇6馆。[26]
阳明书屋正馆系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中国庭院式回字型建筑。地上两层由党史会规划展出中国国民党孙中山总理、蒋中正总裁、蒋经国主席及相关先烈先进史料和文物。蒋档则存放于回字型建筑后栋的地下一层。地下一层虽面对山坡,但因面对山坡之一面为走廊及楼梯所在,因而地下一层仍属密闭式房屋,其面积约有240㎡,内置排列整齐,刻製有「永怀领袖」四个字的深褐色木柜,而档案即排列其中。
我们抵达档案典藏室时,「总统府」机要室主办此次档案移转的专门委员韩维信及科长陈世园已先抵达等待,韩专门委员表示为顺利完成档案移交,他们已先进行作业,并由陈科长拿出备妥的移交清册,表示点收作业可依清册的类项、册数、件数、页数进行点收。其后双方议定点收移转方式为: 「总统府」机要室人员依移交清册顺序,将档案放置「国史馆」送来纸箱中,送交「国史馆」人员点收无误,在清册上签字,再置回纸箱,贴上档案内容表及封条两张,由朱副馆长及笔者签署后运走。至于移转日期则择定自4月7日起开始进行,每星期移转1至2次,预计阳明书屋的大溪档案于2个月内,即5月底前移转完毕,另在中正纪念堂借用展示文物,则俟阳明书屋档案移转后再处理。[27]
三、 点收移转
1995年4月7日「国史馆」中兴计画成员开始前赴阳明书屋进行大溪档案的点收与移转作业,至5月23日,将阳明书屋典藏的蒋档移转完毕。总计进行12次,投入139人次,共点收和运回391箱档案,兹将点收移转过程略述如次。
(1)档案保存状况
蒋档,因受到蒋中正本人的重视,历年来均设有专门机构及专职人员管理,保存状况是比一般机关的大陆运台档案为佳,整批档案较整齐清洁,受到虫的侵害甚少。但因阳明书屋档案库无空调设备,管理者又将筹笔和部份特交档案置于不透气的塑胶封套内,导致塑胶封套内所积水气不散,致部份档案霉菌滋生。
(2)点收作业的进行
蒋档的点收作业,「国史馆」基本上是依据原移转单位所製作的移交清册来进行点收作业。在移交清册中某项档案如只列册,即以册来点收;如有册及件,则需点册及件;如册中有件,件中有页,则需点册、件、页。因而点收时,如只点收到册的部份,速度就快;如需点到件、页的部份,速度就慢。其中筹笔及革命文献两部份因需将册、件、页详细点收,尤其革命文献部份尚有缺页需注明,速度特别慢。惟此次的点收作业,希于两个月内,12次完成,估计每次要点收运回约30箱档案,况且每次作业,扣除交通、封箱、搬运及返馆上柜时间,实际点收时间,不足6小时,因而点收时需将容易点的和不容易点的混合作业,才能克竟其功。
(3) 点收作业的艰苦
?蒋档因典藏环境欠佳,及有些档案年代已久,致部份档案滋生霉菌与纸灰,作业时需戴眼罩、口罩、手套,及作业后需儘速清洗,来避免点收人员受到霉菌与纸灰的侵害,导致眼睛、气管发炎,皮肤发痒。
?阳明书屋附近无餐馆,且以公务员每餐只台币百元误餐费,亦吃不起馆子,只能请司机先生远赴3公里外的华岗文化大学附近购便当裹腹。因往返及购便当费时,致时有延误午餐时间。
?移转之档案每箱重达30至50斤不等,由我们四、五位男同事从阳明书屋地下室档案库房经约40阶梯,徒手搬至一楼,再搬至通道的车上,每趟均需耗费很大力气,因而每次搬完返馆时,男士们均已大汗淋漓,溼透衣襟,其间辛苦岂是他人所能了解。
?为遵守档案移转保密规定,到阳明书屋进行作业时,既使偶遇党史会相熟朋友,亦不敢打招呼,有如闷葫芦,那情境使人难受,事后反而觉得好笑。
(4) 点收作业的欢乐
?参与此次蒋档移转的作业同仁,由于均能体会到所移转的档案,是现代史上最重要及珍贵的第一手史料,移转后,「国史馆」将成为现代史史料典藏重镇,因而以能参与此档案的移转为荣,在心理上就有愉快的感觉。尤其此次移转的档案,刚好可完成笔者多年来希望管理历任总统档案的宿愿,在心情上是特别高兴。
?阳明山及阳明书屋风景好,尤其4、5月温度适宜,每次前往,在心情上有郊游的感觉。特别是午休时间,与同仁一同参观阳明书屋的展览,及在风景优美的庭院散步,大家閒谈蒋家典故,亦人生一乐也。
(5)吴伯雄秘书长的突击视查
1995年4月21日,在「国史馆」正进行移转大溪档案期间,「总统府」秘书长吴伯雄在未通知情况下,轻车抵「国史馆」视查蒋档移转状况,经由笔者带其上季陆楼五楼库房看刚由阳明书屋移转,整齐排置于铁柜中的116箱档案,吴秘书长感到满意,并参观三楼档案整理作业后即离去,来去不足半小时。由此举,即可瞭解吴秘书长对蒋档移转「国史馆」的关切。
(6)档案移转的收尾工作
1995年5月23日,第12次点收阳明书屋蒋档后,即完成该库房档案的移转工作,仅剩两件需收尾工作:
?木柜的移转:在阳明书屋的蒋档,档案与文物系放置于刻有「永怀领袖」四个字,上下两层的深褐色的59个木柜中。底片则放置于6个深褐色的矮木柜中。本来此次只打算移转档案,放置于「国史馆」正在规画的活动档案柜而已,木柜因所佔空间太大,非在移转的项目内。但笔者看到木柜后,感到其质料好,又美观大方,同时木柜有防潮效果,利于档案保护,因而灵机一动,决定将65个木柜一併移回,放置于变更设计的活动档案柜中,不但可解决空间不足间题,且可保留原来典藏特色。唯木柜体积大,搬迁中又容易碰伤,需专业搬迁公司才能处理,事经雇请专业搬迁公司运回,才解决问题。
?出借于中正纪念堂文物的点交
在蒋档文物中有孙中山先生、王太夫人磁像各1件,蒋中正芒雕像2件,于1980年党史会主任委员秦孝仪兼任中正纪念堂「永怀领袖文物宣扬小组」负责人时,向「总统府」机要室借至中正纪念堂文物展示厅展出。此次蒋档移交「国史馆」管理,该4件文物自当一併移交「国史馆」管理,因而于1995年6月16日,前往中正纪念堂,会同原借用单位党史会,展出单位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和「总统府」机要室等四方面人员,共同商议处理方式如下:?将4件文物点交「国史馆」后,「总统府」机要室将借据退还党史会;?由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出具借据向「国史馆」借此4件文物继续展出,借期1年。当四方面人员依协议办妥手续,并赴展示厅清点文物后,点交工作即告完成。[28]
(7)蒋档核定移交「国史馆」管理
1995年5月31日,「总统府」机要室专门委员韩维信、资料库主任支浩然、科长陈世园、科长王克威前来「国史馆」,带来『总统府机要室大溪档案点交清册』10本,由双方移交人员进行用印。
移交单位:「总统府」机要室,主管:机要室主任黄振福,造册兼点交人:资料库主任支浩然,点交人:专门委员韩维信、科长陈世园、科长王克威。
接收单位:「国史馆」,主管:馆长潘振球,点收人:处长简笙簧、科长张鸿明、科长林平华。[29]
其后「总统府」机要室将蒋档移交「国史馆」乙案签报李登辉「总统」核示,经李于6月1日正式核定移由「国史馆」典藏管理。至此蒋档移交「国史馆」典藏管理,完全定案。[30]
伍、筹笔档案的整理
1995年6月蒋档移存「国史馆」后,笔者以蒋档中,革命文献与事略稿本为重新整编的档案,筹笔、特交文卷、特交文电、特交档案等均为原始文件,尚待以加以整理,以方便使用者利用。其中筹笔档案总计17,908笔,内容含盖蒋中正自1923年至1972年统军主政时期的重要亲笔函稿、电稿和谕令,依时间顺利排列彙存,甚具史料价值,然而却无摘由目录,查调不便,故而经笔者之规画,「国史馆」史料处首先于1996年6月进行蒋档筹笔档案的整理,其作业步骤大致如次:
1、档案的审查:筹笔档案含盖自1923年至1972年的文件,其内容有可能涉及国家尚未解密的机密或涉及个人隐私文件,故在整理作业前,有必要先进行审查。此项审查作业亦分两阶段进行,首先委由朱副馆长做初审,将涉机密文件检出。其后再敦请曾任蒋中正侍从秘书的唐振楚等人对检出的机密文件进行複审,如该机密文件尚可开放,亦进行整理。
2、档案整理作业
筹笔档案整理的作业程序而言,可分为分类、提案、立案、编目、编目初複审、电脑键档及複核、微缩、影像扫描、装订换装内页、勘误校正、典藏等项,兹说明如下:
?订定分类表:蒋中正总统档案经历年来的整理,基本上已有进行初步分类,但尚未详尽,如所有档案区分十大类,部分类又分北伐、统一、抗战、勘乱四期,但每案并无赋予分类号,导致典藏排列及检调不便。上述种种问题,于蒋档移转「国史馆」,「国史馆」史料处为有序典藏此档案,并开放学者利用,自1996年1月起由史料处档案科首先进行蒋档的分类工作,赋予蒋中正总统档案的全宗号为2000,其次依移转档案类别及各案项内容,赋予分类号。
?提案:由史料处档案科整档人员填写提案单向典藏组库房专责管理人员提取作业所需的筹笔档。
?立案:筹笔档立案名称仍沿用原案名,如案名为〈蒋中正筹笔北伐时期〉及〈蒋中正筹笔统一时期〉。 
?编目:系就每件档案进行编製目次,书写于目次表上,每目含编号、册数、目次、内容要旨摘由、时间、微卷代号等项。其中内容要旨摘由最困难,需含应有的人、事、时、地、物,且以三十字为限,以方便电脑检索。
?编目初複审:为使编目之内容要旨摘由能精当翔实,将编目人员初步完成的目次表交由史料处长、档案科长或「国史馆」修纂及行政单位秘书以上三十馀位同仁进行初、複审作业。
?电脑键档及複核:将筹笔档编目内容及相关资料逐件键档于「国史馆」机要档案资讯管理系统,键档内容包含原本及拓影本。立案输入栏位包含类别、档号、单位编号、移转时间、案名、拓影本册别;编目输入栏位包含目次号、原编号、事由、人名、时间、页数、有否拓影本、缩影号。键毕即列印出目次表,送由负责编目複审同仁複核,核毕再送回档案科作电脑修正键档及校对,核对无误再列印正确之目次表。
?档案微缩:将电脑键档目次表及档案原件送微缩人员拍摄微缩片,并键缩影号于机要档案资讯管理系统。
?影像扫描:先于资讯市场上购置相关规格的影像扫描套装软体,其后将档案委託专业电脑公司进行电脑影像扫描,将档案影像数位化,储存于硬碟上,连线「国史馆」档案资讯管理系统,即可于「国史馆」电脑上检索调阅筹笔原本之影像档。
?勘误校正:档案整理程序或整理内容有未尽完善之处,参阅档案人士如发现错误,请其填写「筹笔档勘误纪录表」,进行改正,使整套筹笔档案编目系统,精益求精。[31]
?目录出版:1998年10月,「国史馆」将筹笔档案的编目,依时间顺序排印出版「蒋中正总统档案目录」文字版2册及光碟版。[32] 
上述筹笔档案整理程序中,立案编目的摘由为整理筹笔档实务作业的重点所在,立案编目摘由如编缮得宜,则阅览者能经由电脑检索很快地找寻到所需要资料,不需漫无头绪将档案由头至尾阅毕才能找到资料。然而筹笔档中,蒋中正草书手稿的函电谕令,字迹或字意时有欠清楚之处,常须查阅相关书籍,予以辨明,故而筹笔档的立案编目作业可说彙集「国史馆」编修及档案编目人员,共同参阅各种参考资料,并经过相互间诸多讨论,才得以简要将每件档案旨趣摘出,兹就筹笔档摘由作业较困难之处分述如下。
?将人物以「字号」或「职衔」称之者查明真实姓名。在筹笔档中,蒋中正所下的手令或函件,其人物多以「字号」或「职衔」称之者。如以字号需查明真实姓名,例如致孔祥熙函电,在档案中以『庸之』称之,在摘由时则书写原真实姓名『孔祥熙』,其他如『敬之』摘由时书写『何应钦』,『百兄』摘由时书写『阎锡山』,『季兄』书写『汪兆铭』等等。另以「职衔」称之者,查考起来比「字号」更加困难,如『陈总司令』,则需从人名、时间、地点、部队番号和所述何事等等,才能查考出是陈济棠?陈铭枢?陈诚?
?将同一人不同姓名用字统一。儘量对档案中对同一人名字称呼不同者,在编目中加以统一,例如档案中有贺耀祖及贺耀组系同一人,编目时统一书写贺耀组,另档案中曹浩生、曹浩森系同一人,编目时统一书写曹浩森等。至于外国人译名亦力求统一。
?将档案中日期以电报代码表者,查对电报代日期韵目表,将代号于目次表改为一般通用日期,例如删电为十五日电。
?档案内容所述庞杂,如一文件述多项事或数事涉数人,则摘其重要者书之。
?对某一重要主题,所述内容庞杂,则需规范出统一用语,并摘由重点内容。例如筹笔档统一时期的中原大战,有多册,由数位编目人员分别作业,档案内容多次出现平汉路、陇海路、津浦路三战线军队调遣及防御工事等,内容庞杂,所佔篇幅大,经过共同讨论,使用特定用语「军事部署」,以陈述军队调遣及防御工事等。[33]
总之,蒋档筹笔之整理作业以不破坏档案原形,不损害档案内容及不洩漏档案机密之原则下进行,整理时则致力编出结构严谨,首尾一致,摘由重点之目次,可利用电脑作目录要项索引及影像原本索引,在档案典藏保存有序下,达到查调应用档案便捷的效用。
五、蒋档典藏数位(字)化
档案数位化的目的,其一在数位化过程中因建置档案的影像档可提供参阅或使用(如展览、出版、重製等),如此可儘量减少档案原件的提供参阅或使用,避免档案原件受损或加速劣化,从而达到保护档案原件的目的;其二在数位化过程中,经由资料库电脑系统的建置,及网际网路的结合,各方使用者即可在网际网路查询到所需档案的影像档,达到便利使用的目的。况且笔者在1990年在「国史馆」史料处所开发建置的「档案史料管理检索系统」,经由电脑资讯的快速发展,其软硬体设备已陈旧落伍,原承包厂商且已解散,无法进行有效更新,特别是与2000年以来电脑资讯快速发展的视窗化、网路化的时代环境有所脱节,亦岌待进行重建。
然而蒋档数量庞大,进行典藏数位化工作的史料内容分析、编目建档、后设资料(Metadata)建置、档案扫瞄、图档检验、系统和网页建置等等,均需投注大量人力、技术和经费,非「国史馆」预算经费所能承担。适2001年国科会开始执行「国家典藏数位化计画」,「国史馆」张炎宪馆长得知后由史料处积极提出『国史馆典藏国家档案与总统文物数位化中程计画』争取参加,并于2002年获利5年新台币105,656,000元的经费,而蒋档典藏数位化工作正是此计画的核心之一,经由3年的努力以赴,2006年蒋档典藏数位化工作完成,目前已可于「国史馆数位典藏资料库」查询相关蒋档的影像档,提供各方人士阅览。[34]
伍、档案典藏
蒋档的典藏,在1995年移转「国史馆」之前,虽有专人及机构负责管理,但管理人员大多为蒋中正的秘书或幕僚,并不具有档案管理的专业技能,导致档案霉菌滋生,因而自1995年5月移转「国史馆」后,负责档案管理的笔者即开始筹思,如何以最有效方法来典藏与保护此档案,并陆续进行设立专用库房,及有关空调、防火、监视和警卫、除治菌虫、破损修复、更置卷夹等作业,兹分述如下:
(1) 专用库房设立
蒋档是中国近代最珍贵史料之一,移转「国史馆」管理,自当设置专用库房典藏之。惟「国史馆」档案库房空间有限,无法拨出独立库房典藏之。因而即将正在设置活动档案柜的季陆楼八楼库房变更设计,首先用水泥牆隔成3间,如此就可使用其中一间,充当蒋档专用库房。其次将原设计的活动柜隔板移走,将阳明书屋移回,原典藏蒋档的木柜,放置于活动档案柜上,如此不但节省典藏空间,而且整齐划,美观大方,在档案的典藏上可说深具特色。最后安置防火防盗的铁门及控制门锁,档案专用库房即告设立。上项设施均于1995年11月完成,并将蒋档由暂存的季陆楼5楼,搬入8楼新家。
(2)设置恒温恒溼的空调系统
蒋档在移转「国史馆」前,所典藏之库房虽有专人管理,但均无空调设备,致档案有老化、灰化现象,且滋生霉菌,因而移转「国史馆」后,为防止此档案老化及防阻霉菌滋长,有必要将档案置于约摄氏20℃的恒温恒溼环境之中,才能有效延长档案寿命。是时「国史馆」典藏档案的季陆楼原有空调设备,但因功能欠佳,无法全天24小时运转,故为维持蒋档库房的恒温恒溼,「国史馆」特于蒋档库房增置空调设备,改善库房典藏环境,使档案置于恒温恒溼状况之中。
(3)全自动灭火系统的设置
火会产生高温和浓烟。火灾发生时高温达800至1,500度,可烧燬任何形式的档案,浓烟含有有毒的呈黑色微粒物质的硫化物,档案被烟燻到,酸性增加,遭到破坏。因此防火与救火为现代化档案库房于建筑时必须考量的要点之一。一般而言,火灾发生时,于火燄刚起之时,迅速及有效地扑灭,可将灾情减到最低程度。而现代一般建筑均设置有手动的消防栓及灭火器,以便火灾发生时,及时用水及乾粉等来扑灭火燄。惟此种常用灭火器材并不适用于档案灭火,如纸质档案经水及乾粉的喷泡,即使小火被灭,档案已被水和乾粉喷泡而造二度伤害。何况此两种器物均需有人即刻使用才能奏效。然而档案库房,随时密闭,除管理人员外,很少有人进出,一旦发生火灾,经由人为查觉再进行灭火,可能已达不可收拾地步,因此有必要装置自动灭火设备,经由感应器(含温感及烟感)自动侦测及警报,将信息传达于主机盘自动起动安置的灭火剂,由设置的管线和喷头喷出灭火,而其灭火剂,以不造成档案二次伤害为原则。「国史馆」典藏蒋档的季陆楼库房即配置全套的海龙1301及FM200全自动的灭火系统,预防万一火灾发生时及时灭火,以保护档案安全。
(4)增置警卫及红外线监控系统
蒋档藏于阳明书屋时,配置有一班兵力,管制人员进出以警卫。及1995年6月转「国史馆」典藏,「国史馆」在安全防护上,势必加强,其后「国史馆」奉淮增加警卫人数,并于馆区设置红外线监视侦测系统,加强警戒,防止任何对档案的盗窃及破坏行为发生。
(5)菌虫除治
档案孳生菌虫,最主要原因为档案製成材料的纸张、胶片、浆糊、胶水及皮、布、木料等,含有淀粉及蛋白质,均可充当各式各样菌虫摄取养份的食物,成为菌虫栖生的温床,档案也因而遭到伤害。蒋档在移转「国史馆」前,由于保护环境欠佳,导致霉菌滋生,移转「国史馆」后,首要工作即清除档案中的菌虫,使其不再为害档案。事经「国史馆」史料处同仁利用燻蒸库,以环氧乙烷和臭甲烷混合剂,在库内密闭空间中,配合温度及压力条件下,释出高达到15000ppm瓦斯浓度的药剂气体,迅速扩散及渗透于档案中,通过寄生于档案菌虫的呼吸系统,或由其体壁膜质进入菌虫体内,引起中毒死亡,达到一举灭菌虫的功效。经1995年9月至11月5次燻蒸档案作业,将蒋档的菌虫全部灭绝,然后移入有恒温恒溼的库房中典藏,避免蒋档再遭菌虫为害。
(6)破损修复
在纸质档案长期的保存与利用过程中,由于製成材料欠缺耐久性,或因保护环境欠佳,档案受到物理(光、温度、溼度)、化学(尘埃、有害气体)、生物(菌、虫)等危害和人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档案製成材料纸张变黄易脆、生虫长霉、字褪色模糊而受损,均有必要进行修复,去除不利于製成材料的耐久因素,进而增强其强度,恢复其原貌,达到长久保存,为人类服务的目的。从移转至「国史馆」的蒋档视之,档案有老化及破损现象,因而需将部份严重者检出,送入档案裱褙室,进行补强修裱作业,来延长档案寿命。
(7)档案卷夹更置
档案典藏卷夹之中,如人之穿衣,具有保护和整齐美观功效。但如衣服质料不好或不合身,则会产生反效果。在蒋档中的筹笔及特交档案,即因将档案置于不透气塑胶封套中,导致溼气不散,滋生霉菌,档案纸张酸老化,有必要将不透气塑胶封套去除,重装新透气封套。此项更置卷夹工作,于1995年6月新封套购置送达后,即进行换装,使蒋档不再受潮气为害。[35]
柒、开放利用
「国史馆」对蒋档的开放阅览,基本上是持著审慎的态度,一步一步的推动,以达成开放档案利用,满足学者与人民知的权利,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困扰。因而蒋档是先完成典藏保护和整理后才进行开放阅览。其步骤大致如下:
(一) 开放前的准备
(1)阅览室的扩置:「国史馆」档案阅览室原设置于季陆楼4楼之一间,仅约30坪,本已不敷使用,为筹谋蒋档的开放阅览,可能阅览人数将倍增,以及所需的服务人员办公室、专用阅览室、一般阅览室,并配置相关阅览所需的电脑、微卷阅读机、複印机等设备,预计所需空间为原先3、4倍以上,事经1996年6、7月间史料处的详细评估后,决家将季陆楼3楼全部约120坪改置为档案阅览室,原办公室改置4楼。此项阅览室扩置工作,配合蒋档的开放阅览,于1997年3月完成。其后为配合将季陆楼逐次改为库房,于2007年将档案阅览室迁移至志希楼2楼。
(2)档案管理人员扩编:为加速蒋档的整理开放,担负档案整理开放的档案科,可说任务加重,遂经馆长同意,扩大档案科编制为两科,第一科负责蒋档和相关机要档案的典藏,以及档案的整理;第二科负责档案的阅览和一般档案的典藏。此项工作亦配合蒋中正总统档案的开放阅览,于1997年3月完成。2002年后为配合数位典藏的执行,再由2科增为4科。
(3)学人接待所的设置:由于「国史馆」处于台北市的郊区,为方便远来学者长期阅览档案,并节省交通与住宿费用,「国史馆」于新建的韶华楼二楼规划为学人接待所,提供四间单人房给前来阅览档案学人住宿之用。此学人接待所于1997年2月26日「国史馆」潘馆长宣布开放蒋档时,同时接受住宿申请。[36]其后研究中国现代史学者张玉法、张宪文等人为第一批获得住宿申请者。
(4)製定开放档案阅览相关规则及申请单:为建立档案阅览者与档案管理服务人员的档案阅览和谘询沟通管道,有必要订定相互间依循规则与作业文件表格,以发挥档案应用功能,并维护档案安全。因而「国史馆」在开放档阅览之前。即陆续订定「国史馆机要档案阅览规则」、「国史馆微卷阅读机使用规则」、「国史馆照片档案翻拍複製规则」及「国史馆档案借阅申请单」、「国史馆照片档案翻拍複製申请单」等规则和作业文件。其中「国史馆机要档案阅览规则」规定凡具有
?年满20岁以上的本国国民;
?大专院校以上的在学学生;
?经政府核淮入境的华侨或大陆人士;
?经政府核淮居留的外侨,均可持相关证明文件,申请阅览机要档案(即蒋档)。[37]
申请获淮后,即可于「国史馆」档案阅览室调阅所申请的档案,进行阅览。
(5)档案开放前的複审:对于蒋档的开放阅览,「国史馆」潘馆长为审慎起见,于1998年2月4日特邀请曾任蒋中正总统秘书的曹圣芬、唐振楚、秦孝仪和中国国民党党史会正、副主任委员李云汉、陈鹏仁到馆,就首先要开放阅览的蒋档筹笔做複审工作。与会者均对档案的开放阅览,表达讚许之意,希望过去的历史能让人民了解。[38]
(6)档案开放阅览的宣布:对于蒋档的开放阅览,「国史馆」为尊重上级暨移转单位的「总统府」,经常将开放阅览进行步骤,报告「总统府」。并期望蒋档开放由「总统府」秘书长来馆主持。事经1998年2月13日「总统府」慎重考量后,以「政治归政治,历史归历史」,表示蒋档的开放阅览,就如同一般档案开放一样,平淡处置即可。[39]为尊重「总统府」的意见,「国史馆」潘馆长仅藉2月26日于接待历史学会和近代史学会理监事参观「国史馆」时,宣布蒋档即日起对外逐步开放。[40]
(二)档案利用情形
蒋档的开放阅览,虽在低调处理的情况下宣布,但此档案因史料价值高,仍然引起国内外研究中国现代史学者的重视,自宣布开放阅览后,纷纷前来阅览此档案,其中大部份为学术研究之用。据统计,每年于「国史馆」借阅档案人数,约达1,800人次(借阅档案人次含借阅「国史馆」典藏的一般档案及蒋档),其中以借阅蒋档约佔一半,外籍人士约占三分之一。
就借阅档案的台湾以外人士而言,亚洲地区以中国大陆、日本、韩国、香港、澳门、新加坡学者为多;美洲地区以美国、加拿大学者为多;欧洲地区有英国、德国、义大利、荷兰、苏联等学者。其中来自中国大陆、日本和美国学者最多。
至于阅览此档案的台湾人士,主要来自与中国现代史相关的研究机构及历史研究所的学者和研究生,其中「国史馆」的修纂人员及中央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所佔比例最高。[41]
--------------------------------------------------------------------------------
[i] 《蒋中正总统档案目录》,(台湾,「国史馆」藏,1995年6月)。
[2] 陈在俊:〈蒋中正〉,《中国现代史辞典》,(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页523~526。
[3] 侍从室为蒋中正身边的幕僚机构,掌机要之承启传达,随侍蒋中正行动以资佐助。见张令澳:《我在蒋介石侍从室的日子》,(周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7月初版),页13~14。
[4] 郭绍仪:〈蒋中正总统档案来源初探〉,《国史馆馆刊第23期》,(台北,「国史馆」,1997年12月出版),页328。
[5] 许兆瑞:〈许卓修先生对近代史研究之贡献〉,《近代中国,第125期》,(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6月25日出版),页142。
[6] 周宏涛口述,汪士淳撰写:《蒋公与我–见证中华民国关键变局》,(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30日第一版),页374。
[7] 同注4,页329。另见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委员会编印:《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委员会编简介》,(1995年4月30日出版),页42~43。
[8]《总统府大溪档案点交清册》,(「国史馆」藏,1995年5月31日)。
[9] 同注5。
[10] 同注8。
[11] 同注5,页146。
[12] 〈许卓修于大溪之签呈〉,《蒋中正总统档案—杂卷》,(1951年11月27日,「国史馆」藏)。
[13] 〈革命文献编整纪述〉,《蒋中正总统档案—杂卷》,(1952年1月,「国史馆」藏)。
[14] 同注5,页143~144。
[15] 同注5,页142。
[16] 同注5,页142~147。
[17] 同注5,页148。
[18] 同注5,页147~149。
[19] 同注5,页148。
[20] 同注5,页149。
[21]《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39)》,(台北,「国史馆」,2009年12初版),序言,页8。
[22] 许兆瑞:〈许卓修先生对近代史研究之贡献〉,页148~149。
[23] 瞿韶华馆长甚重视历任总统史料的蒐集与典藏,笔者是时担任「国史馆」史料处长,即多次被告知需重视历任总统史料的蒐集与典藏,其后将瞿馆长争取总统档案,提高档案典藏品质之谕示,于撰写〈六年来推动史料处工作报告〉一文时,列为未来期许与展望。见简笙簧:〈六年来推动史料处工作报告〉,《国史馆馆刊复刊第18期》(「国史馆」,1995年6月出版),页382。
[24] 《国史馆典藏管理机要档案办法》,(「国史馆」藏,1995年2月16日)。
[25] 1979年6月秦孝仪主任委员将草屯、青潭的党史会史料及蒋档一併移入阳明书屋。见《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简介》,(1995年4月30日出版),页43。
[26] 同上注,页4。
[27] 简笙簧:《大溪档案移转记》,(1995年~1996年),未刊稿。
[28] 简笙簧:《大溪档案移转记》。
[29] 「国史馆」藏:《总统府机要室大溪档案点交清册》。
[30] 同注10。
[31] 叶美珠:〈国史馆典藏蒋中正总统档案整理实务概述〉,《国史馆馆刊,复列第23期》,(「国史馆」,1997年12月出版),页391~396。
[32]:「国史馆」印行:〈蒋中正总统档案目录〉,(1998年10月出版)。
[33] 同注22。
[34] 简笙簧主编:《国史馆馆刊复刊第42期》,〈台北,「国史馆」,1997年1月出版〉,页54-60。
[35] 简笙簧:《蒋中正总统档案整理提供利用备忘录》,(1995年6月至1997年2月),未刊稿。
[36] 台北《中央日报》,(台北,1997年2月28日16版)。
[37] 文中所列相关规则与申请单均由「国史馆」档案阅览室提供,谨此致谢。
[38] 简笙簧:《蒋中正总统档案整理提供利用备忘录》,,未刊稿
[39] 简笙簧:《蒋中正总统档案整理提供利用备忘录》,,未刊稿
[40] 同上注。
[41] 「国史馆」史料处档案科编製:《史料档案阅览概况统计表》,(1997年1月至1998年7月)。另见简笙簧主编:《国史馆馆刊复刊第42期》,页79。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9646.html

以上是关于蒋中正-“蒋中正档案”形成与管理概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