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张剑:档案整理中的新发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竺可桢-张剑:档案整理中的新发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张剑:档案整理中的新发现
张剑:档案整理中的新发现——中国科学社的学术评议与奖励1934年年初,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竺可桢致函地质所所长李四光(字仲揆),专门讨论审查中国科学社高女士纪念奖金征文事宜,此函未收入最新出版的竺可桢全集,全文如下:
仲揆我兄大鉴:
年中握别,倏已一周。另封附寄中国科学社高君韦女士纪念奖金应征论文四篇,多关于地质方面。弟与晓峰已将全文阅读一遍,觉汪大铸地震的研究与王翌金土壤之历史观类多翻译,均非创作。丁骕地层比较之原理较前二文稍近论文性质,但亦缺独创之研究。陈国达广州三角【洲】问题,根据实地调查解决具体问题,于征文原意性质似较相合,应推为首选。惟其论断根据是否可靠,弟与晓峰于地质一道皆为门外汉,无从悬揣,尚希我兄品阅,一言为决。如四文均不合意,该项奖金可停给一年亦无妨也。附允中兄原函及征文办法一纸,统希查入。此颂研安
弟竺可桢顿首
信函中所言高君韦女士纪念奖金,是中国科学社主持颁发的最有影响的学术奖励,1928年由高君珊(商务印书馆主要领导人之一高梦旦女儿)捐款1100元设立,以纪念其亡妹、中国科学社社员高君韦。中国科学社专门制定了奖金颁发办法,奖励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以算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学五学科轮流每年选定一科,向全国征集论文,取第一名给予奖金100元和奖章一枚,文章在科学上发表,其他符合标准的文章也刊发科学。并据每年学科组织专门的征文委员会,对应征论文予以审查评定。中国科学社曾将"征文办法"向国内各高等院校广泛发送,并在科学申报和中国科学社此后创刊的社友科学画报上刊载。
1929年度第一届学科为化学,应征论文8篇,经王琎(时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研院化学所所长)、曹惠群、宋梧生三人审查,获奖者是燕京大学研究院一年级女学生刘席珍海参之分析。1930年度为物理学,应征论文7篇,审查委员为胡刚复、丁燮林(时任中研院物理所所长)、叶企孙(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东吴大学物理系四年级学生戴晨原子结构之蠡测一文因涉及原子物理,委员会公推清华大学物理系吴有训审阅,结果获奖者为戴晨。论文发表时,吴有训曾加以修改,他认为论文叙述汤姆孙"原子理论太详",原子人工蜕变及同位素"诸部太略",玻尔理论和斯通勒(EdmundClifton Stoner)的原子分配表"亦未列入,似嫌不合","但为保存原文真面目起见,未便代为加入"。1931年度为生物学,应征论文4篇,经审查专家秉志、胡经甫、钱崇澍"详加讨论,认为各文均不及格",因此空缺。
1932年度为地学,地学包括地理学和地质学,审查专家为地理学竺可桢及其学生张其昀(字晓峰)和地质学李四光。1933年12月9日,竺可桢审查完毕后,将4篇论文寄送张其昀评阅。张其昀评审完成后,寄还竺可桢,竺可桢再寄送李四光,因此就有了上引信函。正如竺可桢在信函中所说,应征论文4篇,无论是"地震"、"地层"还是"广州三角洲",多相关地质。因此,非地质专家的竺可桢、张其昀虽然对4篇论文有比较明确的意见,汪大铸、王翌金两文类多翻译,"均非创作",丁骕文虽属研究性质,但缺乏"独创之研究",陈国达文独立调查研究,最符合标准,但其依据是否可靠,他们是门外汉,需要地质专家李四光"一言为决"。竺可桢也提出,如果都不符合给奖标准,还是可以继续"空缺"。李四光自然当仁不让,1934年1月27日,致函中国科学社总干事杨孝述(字允中),建议给奖陈国达,并称"鄙人意见完全与竺、张二先生之意相同"。
这种英雄所见略同,在高女士奖金的评选中并不罕见。1934年度又轮到化学,应征论文有13篇之多。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曾昭抡、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张准(字子高)和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庄长恭(字丕可)组成委员会审查。1935年底中国科学社将文稿寄给庄长恭,庄先寄给曾昭抡,请他审定好后传递给张准,张审竣后再寄给庄,由庄汇总寄回中国科学社。1936年1月18日曾昭抡评阅后将论文传递给张准。曾昭抡给13篇论文按作者从第1名到第13名依次排序为华国桢、管永桢、秦道坚、钱宪伦、庞燦鸾、黄昌麟、夏馥蓂、郑浩、吴中枢、林天佑、余大猷、顾振军、吴冰心,并在一些论文后注明意见,如排名第三的秦道坚文"应查已否在别处发表";倒数第二名顾振军文"此文为一大胆的尝试,但理论方面是否有根据尚可怀疑,因对有机化合物完全不能应用也"。曾昭抡最后还称"以上评定,不过照每文之一般价值而言。至各文能否在科学上发表,应另请专家审查修改,以免错误"。
张准将稿件分为三类,并给予各类优劣,第一类"系出自心裁者"5篇,次第钱宪伦、庞燦鸾、秦道坚、管永真、顾振军;第二类"系出自编纂者"7篇,次第华国桢、夏馥蓂、吴中枢、林天佑、郑浩、黄昌麟、余大猷;第三类"系属于通论者",仅吴冰心1篇。1936年4月9日,张准致函庄长恭,将稿件寄送,并告知其审查意见:"除第三类仅一篇极幼稚之论文可无庸讨论外,余两类以鄙见所及予以次第。然二者之间,未易轩轾,至宜偏重何方,钧裁决定可也。"与曾昭抡明确提出第一名为华国桢不同,张准以为"出自心裁"与"出自编纂"两者不相上下,如何选择请庄长恭确定。1936年5月15日,庄长恭致函杨孝述说:
按曾昭抡兄所定,华国桢列第一名,可得奖。弟及子高兄二人,则将所有论文分为三类,第一类系出诸实验或出自心裁者,第二类为出于编纂者,第三类系属于通论者。除第三类仅一篇,且三人评判均认为极幼稚无庸讨论外,其余二类,本未易轩轾,但以鄙见所及,第一类虽名为出自心裁,然只属于材料分析性质,未可视为研究论文,当其工作时,师长指导,照书本按步〔部〕就班分析,几乎不必费脑力,而且数篇所下结论,又多嫌过于武断,颇有问题。故详细研究之,其价值似反不及于第二类。而第二类之名序,弟与子高兄两人皆列华国桢为第一,又适与曾昭抡兄所定者相符,故参酌三方面评判结果,得奖者似应归华国桢。
三人虽然在具体的评判标准与角度上有所不同,对有些论文的质量认定上也有差别,但都同时以华国桢文为第一名,吴冰心文最差。在具体的评定上,庄长恭对每篇论文都有意见,第一类钱宪伦、庞燦鸾、秦道坚、管永真四篇"虽未可视为研究论文,但亦颇有兴趣,原有在科学发表之价值,惟惜所下结论多嫌太武断,倘欲发表时,应请专家修改";顾振军文"胆量可佳,但此项理论恐难成立",与曾昭抡意见相同。第二类黄昌麟、夏馥蓂两文"题目尚颇有兴趣,或可在科学发表,但须经专家修改";郑浩文"文字尚佳,但最新材料待补充";吴中枢文"文字尚佳,但题目太广泛,不易出色";林天佑文"欠详尽准确";余大猷文"命题尚好,但内容无甚价值"。而对于获奖的华国桢重氢与重水一文,庄长恭如是评说:
关于此问题年前已有吴光玺著一论文载在科学十八卷三九五页,但此篇论文材料尚充实新颖,无抄袭之弊而文字亦明显条畅可取,但内中有几点错误,欲在科学发表时,应请专家修改。
高女士奖金1933年度为算学,应征论文18篇,经胡敦复、钱宝琮、姜立夫三人审查,授予武汉大学理学院三年级学生李森林双曲线之特性。1935年度为生物学,推定秉志、伍连德、钱崇澍为审查委员,所收论文4篇经审查,于1937年6月宣布无合格者。1936年度为地学,谢家荣、张其昀、胡焕庸任审查委员,曾收有徐尔灏等人论文,但因抗战爆发学术评议不能正常进行,并没有结果。
直到1939年8月,中国科学社理事会会议修改征文办法,奖励对象改为"国内研究机关或专门以上学校之学生、研究生、助教",从高校扩展到研究机构,从学生扩展到助教,并指定1939年度学科为算学,审查委员为熊庆来(字迪之)、姜立夫和江泽涵,以姜立夫为主任。虽在抗战期间,但经过初期的混乱之后,中国学术界又恢复到相对稳定阶段,学术活动日渐开展。1940年5月20日,姜立夫致函杨孝述说:
承委代收本年度高女士纪念奖金征文,至三月底止,共收论文十二篇,计上海三篇、昆明三篇、重庆二篇、丽水一篇、桂林一篇、乐山一篇、城固一篇。已与熊迪之、江泽涵二先生分别审查竣事,共同决定推荐闵嗣鹤、王宪钟二君平分奖金。闵君论文相合式解数之渐近公式与王君论文线丛群下之微分几何学当然可在科学上发表。此外,龙季和君之迷向坐标及其应用虽落选,亦可发表。余则瑕疵甚多,无发表价值。
应征论文12篇,区域分别较广,沦陷区、大后方都有论文应征,可见当日学术活跃程度。高女士奖金也迎来了史上第一次两人分享。获奖者闵嗣鹤是西南联大算学系助教,王宪钟是同系四年级学生。此后,因通货膨胀,区区千元的高女士奖金自然经不起风霜。
学术评议与奖励是一个完善的学术共同体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学术体制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更是学术独立运行的重要基础。作为近代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历程中,对学术评议与奖励系统的建立也甚有贡献。除高女士奖金外,还设立、管理如下学术奖金:
考古学奖金:北平社友会捐赠,奖给每年考古学成绩最优的学者。仅颁发一次,1930年度经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审查后,颁给发现北京人化石的裴文中。
爱迪生电工奖金:电工社友捐赠,纪念爱迪生。仅颁发一次,1934年授予王邦椿,论文为豆腐培养基。
何育杰物理学奖金:纪念何育杰在开辟中国物理学、培养人才方面等方面的贡献,蔡宾牟等社友捐赠。因通货膨胀仅颁发一次。
范太夫人奖金:范旭东捐赠,专门资助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年轻人,每年600元。
梁绍桐生物学奖金:1934年梁绍桐兄捐赠梁绍桐遗产大洋2000元。初作为刊物补充费用,1940年定为生物学奖金。因通货膨胀未见评议情况。
裘氏父子理工著述奖金:1945年无锡裘氏父子捐赠庆丰纱厂股票千股,指定生息作为理工著述奖金。1948年2月中国科学社正式颁布奖金办法,仅颁发一次。
上述奖项中,1939年设立的"何育杰物理学奖"值得述说。中国科学社当年聘请的征文委员为蔡宾牟(主任)、叶蕴理、查谦。燕京大学理学院院长、英国人班威廉1940年1月20日专门致函蔡宾牟推荐燕京大学论文:
亲爱的蔡先生:
现有参加何育杰教授物理学纪念奖金征文两篇,参加者为葛庭燧与马振玉,二者均为理学院物理系助教。文章题目分别为:马振玉单晶铝镍之制备及其均匀热电效应之研究、葛庭燧萝藤杀虫剂之吸收光谱学研究。
这两篇文章不是学位论文,均为二人的独立研究成果。
信函当然是英文,引文是笔者的译文。可见,班威廉对马、葛二位助教参加评奖之重视。重视自然也就有成效,马振玉文获奖,葛庭燧文与浙大物理系助教钱人元重核分裂二篇"内容亦优,因限于奖额,未能全录,改由本社科学杂志内发表,并致稿酬"。
学术评议与奖励有终身成就性质的荣誉奖励,如院士选举;有对某项重要学术成就的物质奖励,如诺贝尔奖金;有专门鼓励青年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奖励。中国科学社的上述学术评议奖励,基本上属于鼓励青年学人类别。中国科学社也曾有设立终身荣誉性的"中国科学社奖章"计划,每年颁发给"国内科学研究成绩最著之一人",曾筹备组成了几次奖章委员会,但终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结果。
中国科学社所请学术评议专家都是当日学界真正的权威,上文提及的数学方面的胡敦复、钱宝琮、姜立夫、熊庆来、江泽涵,物理方面的胡刚复、丁燮林、叶企孙、吴有训、蔡宾牟、叶蕴理、查谦,化学方面的王琎、曹惠群、宋梧生、曾昭抡、张准、庄长恭,生物学方面的秉志、胡经甫、钱崇澍、伍连德,地学方面的竺可桢、张其昀、李四光、谢家荣、胡焕庸,考古学(其实是地质学,获奖者裴文中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方面的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大多是中国近代各学科的奠基人,其中不少人更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就,姜立夫、叶企孙、吴有训、曾昭抡、庄长恭、秉志、钱崇澍、竺可桢、李四光、谢家荣、翁文灏当选1948年中研院首届院士;江泽涵、熊庆来也曾是首届院士正式候选人;伍连德在国际上声望极高,曾提名候选诺贝尔奖。但他们似乎并不以权威自居,知道自己不是全能的,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之外,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因此,对原子物理没有研究的胡刚复、丁燮林、叶企孙推举原子物理专家吴有训审查戴晨论文;竺可桢、张其昀请李四光决定陈国达地质研究论文的性质;曾昭抡不能确定各论文是否符合在科学上发表,需另请专家审查修改,"以免错误";张准因自己在化学研究上并没有突出的贡献,因此请庄长恭具体决定论文等第;庄长恭虽对每篇论文都有所论列,但这些论文若要发表,必须请专家对论文进行修改。他们所面对的基本上是大学生的习作,而非专业的研究论文,所采取的却是如此严谨的学术态度,可见学术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他们对学术的尊崇。
中国科学社的学术评议与奖励,从程序来看并不规范。首先不是每个评审委员独立评审,而是一个审查完成后,传递给下一个,这样,上一个的评审结果自然会影响到下一个的判断。第二,没有遵循学术评议基本的匿名原则,每篇应征论文作者及其单位都是公开的。正因为评审专家们心怀对学术尊崇,以他们的学术良知弥补了规则的不足,以学术为标准,以公平、公正为原则,评选出实至名归的成果(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两届生物学论文都没有评出当选者)。因此,通过学术评议,真正选拔出真才实学的青年才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对获奖的年轻学者而言,不仅仅是成果获得承认,更是对他们学术人生道路选择的极大推进。高女士奖金的历届获得者除1930年度的戴晨生平不详而外,其他各位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席珍1931年留美入密西根大学医学院深造,后长期担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从事与获奖论文有关的生物化学研究与教学。陈国达长期从事地质学理论研究,是大地构造学说"地洼学说"创立者,具有国际影响,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李森林后来长期在高校任数学教授,从事数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华国桢曾留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燃料工程系,回国后主要从事工业经济建设。闵嗣鹤和王宪钟获奖成果已处于数学前沿,表征了当年西南联大数学在华罗庚、陈省身、许宝騄的指导下在国际上的地位,他们后来都成为国际知名数学家,王宪钟1964年当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何育杰奖金被表彰的三人,马振玉长期在高校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曾获得中国物理学会所颁"从事物理教学50周年"荣誉奖;葛庭燧是金属内耗研究奠基人,中国固体物理奠基人,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人元是中国高分子科学奠基人,专长高分子物理化学及高分子物理学,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考古学奖金获得者裴文中,是中国古人类奠基人之一,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其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国科学社档案整理与研究"已近结项,将在中国科学社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档案三卷,以志纪念)
图案上的三行文字分别为:"格物致知,利用厚生"、"民国三年立"、"中国科学社"。格物致知:源于礼记,意为推理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利用厚生:出之于尚书"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利用指物尽其用,厚生指人民富裕。
社徽中的图案由远及近分别为山峦、讲台、天文望远镜、天秤、图书、蕴含了中国科学社关于农林、矿产、地理、天文、物理、生物等诸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之意,而讲台与图书则表示传播科学、普及知识、启智民众。
社徽上的文字书写者为中国科学社董事、书法家、国民党元老吴稚晖。
歌词:我们不崇拜自然。他是一个刁钻古怪;我们要捶他,煮他,要叫他听我们的指派。我们要他给我们推车;我们要他给我们送信。我们要揭穿他的秘密,好叫他服事我们人。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社歌由胡适作词,赵元任谱曲。
文明之国,学必有会,会必有报,以发表其学术研究之进步与新理之发明,故各国学界期报实最近之学术发达史。而当世学者所赖以交通智识者也。同人方在求学时代,发明创造,虽病未能,转输贩运,未遑多让,爰举所得就正有道。他日学问进步,蔚为发表新知创作机关,是同人之所希望者也。
本杂志虽专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然以吾国科学程度方在萌芽,亦不敢过求高深,致解人难索。每一题目皆源本卑近,详细解释,使读者由浅入深,渐得科学上智识,而既具高等专门以上智识者,亦得取材他山,以资参考。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5年06月12日第19版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竺可桢-张剑:档案整理中的新发现
x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10/539216.html
以上是关于竺可桢-张剑:档案整理中的新发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