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朝鲜大饥荒真相(7)

但最近进入韩国的咸镜北道高层“脱北人士”并不认为如此这般,居民们就能拿到食品。该人士称:“2008年有1万吨级的船只装载着玉米、大米进入了清津港,但是变成了军粮。”因此朝鲜民众虽然会听到“装载玉米的美国船只进港”等传闻,但(由于不会进行分配)实际并不关注它。 他介绍,如果有船舶到达清津港,那么最先装载货物的火车保卫人员实际上是换了便装的黄海道(2军团)、江原道(5军团)的军官们。此外,干部盗取物资现象严重。 2011年4月韩国相关组织对500名“脱北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仅有1人回答一般居民也得到了国际社会食品支援,仅有10人表示分配给了弱小阶层的幼儿。 问卷调查显示,得到物资的有军队(73.6%),党、军部(69%),政权机关(48.8%)等特权机关。 2006年美国朝鲜人权委员会的报告认定,“韩国援助的大米中大部分被利用为朝鲜军军粮。”委员会指出对朝援助粮的90%以上被作为战时储备粮或者发放到各个部队作为军粮,其他10%依次分配到属于军备经济的第二经济委员会管辖下的机关、企业和党政机关等。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马得勇研究后也做出类似判断,朝鲜的粮食总量上即使达到最少需求量,也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可以获得与最少需求量相等的粮食。因为朝鲜的粮食分配机制是有优先顺序的。 此外,对朝援助团体“好朋友们”强调,朝鲜是把粮食分为四等级进行配给的。也就是党中央机关、各级党委员会成员和居住在平壤中心地区的居民为供应第一位,军队和跟军队有关的人员为第二位,特级企业(大企业)员工为第三位,一般居民为第四位。 “好朋友们”估计第一位有100万名(占总人口的4%),第二位约有150万名(占总人口的6%),第三位约有400万名(占20%),第四位约有600万名(占30%),此外不能纳入到配给体制的农民阶层人口约有800万名(40%)。 马得勇分析,第一、二位的人口为中心阶层,任何时候都会无条件供给粮食,因此对外援助有无并不会对他们有太大影响。但是若按照联合国的人均每日正常需要量标准,这一阶层的人仍有缺口。因此外援粮食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可能会被分配到这一阶层。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第三位次的人群将出现营养失调,第四位次中400万名将面临严重营养失调,但是大批饿死的事件将不会发生。以2006年为例,若加上外部支援的粮食90万-100万吨,那么按照分配顺序,处于第四位的人口将获得部分粮食,营养失调的状况不会很严重,饿死危机不会出现。假定朝鲜2006年粮食产量为430万吨,那么外部援助必须再增加100万吨以上,才有可能缓解脆弱阶层的粮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