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饥饿人口,在90年代初约为420万人,90年代中期增加到700万人。之后经历了10年以上的漫漫粮食危机,到了2007年,33%的国民,即780万人处于营养失调状态。这在亚洲,独一无二。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朝鲜地区总代表让-皮埃尔·迪马杰瑞2007年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分析,朝鲜缺粮有许多结构性的原因。 “一是朝鲜可耕地比例低,朝鲜国土面积虽然有12万平方公里,但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只有18%,这个比例在世界上也是最低的之一。还有,朝鲜缺少足够的化肥、生产设施和农业机械,灌溉和抗自然灾害能力也弱。每年夏天,朝鲜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水灾,还有春季的干旱和秋季的台风,这些都是造成朝鲜农业很容易减产的原因。”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的一份报告称,朝鲜从1996年到2010年,共经历了15次灾难。其中,因设施不足或人为失误而造成的人灾多达9次,比自然灾害多。 贫困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较清楚,无需做太多分析,但其最终原因模糊不清,还远远没有定论。 联合国的《2010世界粮食不稳定状况》报告将朝鲜列入22个慢性粮食危机国家。该报告称,粮食危机国家的国民营养不良比例要高出发展中国家的3倍。通常,每人每天平均所需的最低能量为1800大卡,长时间无法保障这一能量的人可列入营养不良或慢性饥饿状态人群。 事实上,认识饥饿与贫困,根本不需要精心设计的判断标准和精巧的度量。 记者2010年4月在朝鲜看到,从新义州到平壤之间的粮食主产区。铁路两侧满眼是一直蔓延到天边的田地,极难看到树木。因此显得有些怪异。 朝鲜人显然在尽最大可能去开发能种粮食的土地。除了砍光树木,就连铁道路基旁、河堤旁等斜坡,以及河流中央一小块露出水面的土丘,也全部被勤劳地翻土,梳理成田地。 田地里,一群群的农夫随处可见。但真正在干活的,似乎并不多:许多人一排排地蹲在那里,或是拄着锄头,看着远方。但有一种人是勤劳的,对几米外行驶的列车也视而不见。他们通常是妇女,衣着破旧,身材矮小,头发凌乱,背着个小口袋,手持一把小铲子,斜着趴在地上,或是蹲在地上,细致地找着,挖着。 这样的场景,从南部的开城,到中部的平壤市中心,再到北部的新义州,都可以看到。据知情人士介绍,这些妇女是为应对朝鲜粮食短缺而被迫挖野菜充饥。每年这个时候,在朝鲜被称为春荒,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