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创造奇迹的“难度”上说,我觉得爱因斯坦更胜一筹。首先,牛顿的事迹有些模糊,据科学史家研究,他的一些成就其实并不是在1666年中做出的,而是1665年,而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争论则更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大多数人认为,1666年的牛顿对此只有非常基本的认识,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后来做的,自然也就不能算在奇迹年里。相比之下,爱因斯坦的论文斑斑可考,毫无争议。 其次,牛顿时代的科学研究还未成形,竞争者也极少,有大片未开发的荒芜领域。而在爱因斯坦的年代,人们认为物理学已经被研究得彻彻底底,再也没有什么角落遗漏了,不要妄想做出什么大的突破,而爱因斯坦硬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掀起了两大革命。因此,牛顿的成就固然伟大,但并不让人意外,而爱因斯坦的事迹就让人拍案称奇了。 最后,从当时两人的生活状况来看,牛顿在大学里任职,本来就是专门做研究的,而且,他在乡下老家躲避瘟疫,环境清静,心无旁骛。而爱因斯坦压根就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他的正职是伯尔尼专利局职员,研究物理是他的“业余工作”。他当时刚毕业不久,有妻有子,四个人(包括他的妻弟)挤在一间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公寓中,收入又极微薄,不得不一直搬家(相对论的论文就是在搬家后的一个月发表的)。家庭、经济、事业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这种生活条件下,做出堪称奇迹的成就,似乎比牛顿要更“牛”一些。 总之,牛顿的奇迹年更“伟大”,而爱因斯坦的奇迹年更“奇迹”,我是这么认为的。 当时的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中以笔和纸就完成了这些不可思议的工作。那么,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乃至未来,还会不会出现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曹天元:正如前面所说,爱因斯坦的成就不是在大学,而是在专利局中完成的,许多“民间科学家”因此特别喜欢爱因斯坦,总幻想自己也能成为爱因斯坦第二(尽管爱因斯坦本人是正规大学物理系科班毕业的学生)。不过,爱因斯坦的时代和今天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哪怕在理论研究领域,“单打独斗”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更不要说这种基础性的突破。 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有许多。首先当然是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各个领域已经是如此的细化,以致一个人穷尽一生,能够研究透一个分支中的某个具体问题已经很不容易,更谈不上同时在几个方向上取得颠覆性的成就。 其次,专业科学家的数量发生了几何级的增长,导致“科学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在1905年,狭义相对论诞生的条件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了,提出这个理论并不需要太高明的才华。假如爱因斯坦当时面临的是如今这样庞大的研究者群体,他是否还能第一个提出狭义相对论,那就不好说了。 最后,如今的研究早已不是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完成的了,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数目庞大,资金动辄上千万,这不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比如前一阵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为了证实这个东西,光建造加速器就是四十亿美元,别说个人,哪怕是一个国家都承受不起,只得展开合作。事实上,今天的教授与其说是研究者,不如说是团队项目经理,像爱因斯坦那种个人作坊式的研究不能说没有,但可以说数量极少,而且绝不会出现在最基础、最热门的领域里。 所以说,未来要再出一个爱因斯坦那样的人物,难度恐怕不小。即使有,那也应该是以团队领导者的角色出现,而不是个人研究者。这就像在现代战争中,再想要出现以个人武勇而闻名的将军,似乎也不大可能。这本身就说明科学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我个人觉得无需为此惋惜。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可以为科学史增添传奇色彩,但科学的魅力,终究还是根植于它的理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