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


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
杜清雨
北京大学中文系
甲骨文中的“气”除在某些记事刻辞中与“三”同形,而可以据辞例加以区分外,均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合集》43)、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合集》584正)、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合集》4884)等,其与“三”字的形体区别在于:“三”字三横等长,而“气”则中横短于上下二等画。“气”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于省吾先生曾有详细论证,其说甚确,此不赘述。但于其字形何意,则无解说。
《说文》云“气,云气也。象形”,段玉裁申之云“象云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过三之意也”[1]。案,“气”,小篆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夏竦《古文四声韵》卷四所收“气”之古文有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者[2],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象形意味[3]。所以不少学者在讨论甲骨文中“气”字的构形时,仍然依《说文》而爲之解。如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释》云“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象云气层叠形,卜辞云字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 ,上从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与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字近,下象云气下垂之象”[4];又许进雄先生《简明中国文字学》认爲其字“或象长条之云形”[5]。实际上,甲骨文中的“气”殊不象“云气”之形,且其所从三横皆平直,和“云”字上两画多写作斜笔或竖笔也有明显不同。即使是象“云气层叠”,那何以中画又要特别写的短一些呢?这些都无法合理解释。从字形演变来看,小篆中的“气”承袭金文而来,本是爲了避免与“三”字混淆,才逐渐将其笔画打弯,这和它本来的构形已经相去颇远。即使我们可以将小篆的“气”理解爲象形字,对于甲骨文的“气”字构形也要多些考量,而不能和已经发生变化的小篆形体作简单比附。
事实上,有些学者对《说文》的解释已经表示了怀疑和否定。如季旭昇先生在《说文新证》中就认爲甲骨文中的“气”“并不太象云气之形”。于省吾先生最先考定出“气”字,于其字形演变、用例、含义皆详细论证,但对《说文》的字形解说则不置可否,恐怕也是对许慎的说法有所怀疑。到了徐中舒先生,则完全抛弃许慎的说解,认爲甲骨文中的“气”“象河床涸竭之形,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象河之两岸,加一于其中表示水流已尽。即汔之本字”[6]。这种说法虽然新颖,却难以令人信服。因爲甲骨文中的“川”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等,“州”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等,所从之水形皆屈曲,无作平直者,把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视作河流的两岸,是不符合甲骨文字的实际的。另外,既然河床已经涸竭,直接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以示河流中空虚无水,不是更能表现涸竭的状态吗?爲什麽还要多此一举,加一横来表意呢?这些都可以反证这种解释也是不够可靠的。
关于“气”字的构形,还有一种看法认爲它是指事字。如晁福林先生认爲“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字的造字方法与作爲指事字典型的‘上’、‘下’相同。……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的短横画在两长横之中,表示上下之间”[7],但他又否定将此字释“气”而改释爲“中”,这在今天看来显然是缺乏证据的。何琳仪先生在《战国古文字典》中也曾徵引过一种说法,云“或说,上横爲天,下横爲地(参亟字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中短横爲气”[8],这种说法似乎很少被人提及,实际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可以从相关的甲骨文构形规律和文献所载来进行分析,本文就笔者所见,论之如下:
甲骨文中可以用一横来表示天,如“雨”字最初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上面的横画表示天,下面的小点表示雨滴[9]。也可以用一横来表示地,如“生”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从屮,一象地,字象草木生出地上;又“立”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象人立于地上之形;“并”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象二人并立于地上之形。“土”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象地上之土块。
古文字中也经常用一短画来作指示符号。如甲骨文中“上”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下”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皆用一短画来表示在上或在下的含义。“亦”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即“腋”之初文,从大,用两短笔来指示“腋”之部位。“亡”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从刀,又以一短画指示锋芒之所在[10]。金文中“末”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在“木”的顶端加指示符号来表示末梢。
文献中的“气”多写作“气”,根据《说文》,“气”的本义爲“馈客刍米”,即“饩”之本字。表示气体一类概念时属于假借,也就是段玉裁所说的“自以气爲云气字,乃又作饩爲廪气字矣”[11]。因此下文所引文献中的“气”可以直接视作“气”,而不再加以说明。
“气”本来是泛指自然界中的空气、气体,《说文》认爲本指“云气”,应该是据字形爲说,未必正确,因爲文献中用“气(或气)”特指“云气”的例子并不常见。《礼记·月令》云“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12],又云“命有司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13];《列子·天瑞》云“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14];《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爲风”[15];又《史记·乐书》“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鼈不大,气衰则生物不育”,张守节《正义》云“气者,天时气也”[16]。凡此皆指自然界中之气体、空气而言。古人认爲气充斥于天地之间,而且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庄子·知北游》云“通天下一气耳”,成玄英疏:“是知天下万物,同一和气耳”[17],又“天地之强阳气也”,郭注云“强阳,犹运动耳”[18]。《孟子·公孙丑上》载孟子谈论浩然之气时说“其爲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他所说的浩然之“气”虽然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但用“塞于天地之间”来说明古人对“气”的认识也是比较贴切的。后来文献中的诸多关于“气”的概念,均由自然界中之空气、气体这一含义生发而来。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古人所说的“气”本指自然界中的空气、气体,它实实在在的存在并被人们所感知,但又视之不见,无固定形态可象,所以《释名》说“气,忾也,忾然有声而无形也”[19]。甲骨文中的“气”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应当不是象形字,而是个指事字,其上横表天,下横表地,中间一短横实爲指示性的符号,表示“气”之所在,即充斥于天地之间的空气、气体等。这样解释,不仅较能符合甲骨文字的构形规律,说明中间一横特短的原因,也比较符合古人对“气”的认识的实际。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许惟贤整理本,第32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2 见夏竦:《古文四声韵》,李零、刘新光整理,第114页,中华书局2010年7月第2版。
3 这些形体和纳西文中的“风”写作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吼(
甲骨文-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字所从的表示声气的笔画是类似的,因此把小篆的“气”看作象形字,是有一定道理的。可参看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7-8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7月修订版。
4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158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1965年版。
5 许进雄:《简明中国文字学》,第426页,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1版。
6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38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7 转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1060—1061页,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
8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第1199页,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
9 参见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118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第1版。
10 参见季旭昇:《说文新证》,第90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11 同注[1]。
12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356页,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
13 同上,第1381页。
14 杨伯峻:《列子集释》,第32页,中华书局1979年10 月第1 版。
15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1页,中华书局2012年2月第3 版。
16 司马迁:《史记》,第1209—1210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9月第1版。
17 同注[15],第731页。
18 同上,第737页。
19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第5页,中华书局2008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