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黄埔生无人投敌? 实情其实不然

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是国民政府“中央军”的根基,因校长是蒋介石,又有“天子门生”之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作为军队中坚骨干的黄埔生们纷纷开赴前线保家卫国,不少人因此壮烈牺牲,谱写出一幕幕悲壮英勇的事迹,黄埔生在抗战中的地位也因此不断提升。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一个说法逐渐流传起来,并获得不少人的认同,即抗日战争时期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没有一个人投降日伪。这一说法甚至还被不久前访问大陆的某退役台湾将领公开宣讲。那么,抗日战争时期真没有任何一位黄埔生投敌吗?我们不妨来一探究竟。

黄浦生为何投敌

抗战时黄埔生无人投敌? 实情其实不然

翻阅汪伪国民政府发行的公报或会议纪要时,总能在一些提请人事任命对象所附的学籍信息中看到“黄埔军校”或“中央军校”等字眼。经过梳理,可以得出黄埔一、二、三、四期各有多少人投敌,他们分别是:刘明夏(一期)、李寄梅(一期)、黄子琪(一期)、刘夷(二期)、刘启雄(二期)、陈孝强(二期)、张海帆(二期)、金亦吾(三期)、高鹤飞(三期)、苏玉衡(四期)、李炳南(四期)、钱新民(四期)、蒋先启(四期)、唐生明(四期)、熊子浩(四期),以上总计十五人。其中一期生三人,二期生四人,三期生两人,四期生六人。此外,在伪军中发展较好的五期生有汪步青,六期生有邹平凡等人。

这些人放着好好的中央军嫡系骨干不当,为什么要选择走上汉奸的道路呢?细究之,会发现他们投敌的原因各不相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战场上与日军作战时被俘虏了。刘启雄,江苏江宁人。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时任第87师第260旅少将旅长。南京沦陷时,刘启雄的部队溃散,他本人也被日军俘虏。起初刘启雄隐瞒身份,被日军征做挑夫,但很快就被曾在第260旅当兵、同样被俘的部下认出。被举报后,刘启雄不得不向日军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抗战时黄埔生无人投敌? 实情其实不然

刘启雄的身份不一般,他不仅是战争全面爆发后第一名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将军,还是堂堂黄埔军校的学生。更特殊的是,刘启雄长期在国民政府警卫军效力,属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日军如果能够擅加利用,那将会给中央军一个沉重的打击。问题是刘启雄在承认自己的身份之后很不配合,他拒绝了日军请其出面组织伪军的要求。事情在1940年发生了变化。汪精卫的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后,收拢大批失意军人和地方军阀,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了伪军的建军道路。在此背景下,已经对抗战前途产生悲观心理的刘启雄决定“出山”,就此走上“曲线救国”的道路。此时的刘启雄重整军容,官拜和平建国军第2军中将军长,已经不再是三年前那个小小的少将旅长了。

同刘启雄类似的还有师长刘明夏、陈孝强、旅长高鹤飞、挺进纵队司令金亦吾等人,他们都是在战场上被日军俘虏之后转入伪军效力。与刘启雄等人被俘投敌不同的是,另有一些人是主动投敌。主动投敌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于自身利益真的主动投敌人,还有一种则是执行任务,奉命“投敌”。刘夷,江西吉安人。抗战全面爆发后任第167师少将副师长。在1938年的马当战役中,第167师被日军击溃。刘夷虽然跟随残部突围而出,但等待他的却是军法审判。

抗战时黄埔生无人投敌? 实情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