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兵力支援的关羽为何还要发起襄樊之战?(2)

  回到主题。我们不讨论这种分兵在战略上可不可取,这个问题当代伟人有过论述。刘备夺取汉中以后,诸葛亮设想的情景真正出现在蜀汉人的面前,应该说,这是对关羽来说极大的诱惑。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施行,这是蜀汉国最好(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刘备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发起汉中之战,到第二年春天,刘备不但占有了汉中之地,还阵斩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不得已亲征,但由于刘备拒险而守,并没有取得作战良机,不得已撤兵,汉中归刘备所有。到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时,汉中战事虽然暂时停了下来,但两家军队仍然会暂时留守一段时间,因为谁也不敢把军队完全从前线撤下来。或者说,刘备已经具备了出秦川的条件,而曹操的大军还不能完全从关中撤回。

  关羽这边,孟达从房陵进攻上庸,刘封从汉中沿沔水顺流而下夹击,上庸太守申耽投降,这一侧没有了后顾之忧。

  另一侧是东吴孙权,两家在建安二十年达成了协议,荆州分属已定。在整个蜀汉方面看来,孙、刘两家的共同敌人是曹操,孙权即便不能在合肥方向进攻曹操(实际上正在进攻),但他们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进攻荆州。虽然这个判断是完全的一厢情愿,但至少说明,关羽在发动襄樊战役之初,是基于这种判断的。再从对阵之敌曹仁方面看,尽管宛城的侯音叛乱已经平定,但曹仁已经将宛城屠城,这说明曹仁的后方也并不是很坚实,关羽也觉得具备了出宛、洛的条件。

  假如说,在整个蜀汉认可了“隆中对”战略规划的前提下,关羽是完全会考虑发动这次战役的。战役设计的缺陷在于,对东吴判断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关羽自己也是立功心切,想攻下樊城以证明自己

  汉中之战获胜后,刘备并没有做一个战略部署调整,也就是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即便是有,也是在他自己的脑子里,并没有其他人知道。刘备这个人和其他两位帝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凡事没有个商量,不知是早期身边没有可供商量的谋士养成的习惯,还是史家在这方面记述有疏漏?应该是前者的可能多一些吧!毕竟,主公对于武将,更多使用的就是命令。这和曹操、孙权不一样。比如说曹操,在迎接汉献帝问题上、是否和袁绍交战问题上,都召开过“会议”商讨过,就是在官渡前线战事吃紧阶段,他也是写信征求后方荀彧等人的意见。孙权在赤壁战之前,明确有记载的就有两次大型“会议”,一次是大家都建议降曹,惟有鲁肃反对;另一次是接受鲁肃建议,将周瑜从前线调回,周瑜在“会议”上向众人陈述打败曹操的有利条件。刘备可能只有一个诸葛亮,平常总是形影不离,也许是既没有习惯也觉得没有必要吧。总之,我们看不到刘备在占领汉中后有什么战略谋划,而是匆匆忙忙地称王了。

  刘备自称汉中王以后,关羽被封为前将军,也就是王以下的最高军职。除此之外,由于关羽独立守卫荆州,关羽还比马超和张飞多了一份权力,不仅假节,还是假节钺,也就是多了一份生杀大权。尽管如此,处在一个档次的还有马超、张飞、黄忠三人。张飞这个人没有问题,和他一起跟随刘备起兵,都是老兄弟,生死与共,相互知根知底,并列一起没有什么。马超这人也说得过去,除了是军人世家,诸葛亮也给他做过解释;关键是黄忠。在关羽看来。黄忠就是一个老兵,和一个老兵“同列”,这让关羽很不舒服。不过,刘备派来举行任命仪式的官员说了,黄忠虽然和您同班同列,但汉中王心里那个轻重程度能一样吗?汉中王和您是什么关系?那就像是一个人!是休戚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关系。关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要证明他才是刘备手下武将第一,别人可以和他同班同列,但对于汉中王的忠心以及个人能力,谁人能比?正是这种立功心切,决定了关羽一定要做一件事情,一件大事情,才发起了襄樊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