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碾庄战争过程如何

淮海战役碾庄

碾庄战役作为淮海战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对于我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碾庄战役发生在华东地区,作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全数歼灭了国民党军的黄百韬兵团,战争极为激烈,华东野战军也死伤无数、损失重大。

碾庄战役

碾庄战役

碾庄镇位于徐州边上,东部与连云港相连接,在淮海战役正式开始之前,解放军一直假装着攻打徐州,以此来掩饰真正目的,使国民党军心紧张。此后粟裕精心部署,割离黄百韬军团与徐州的联系。

此后,黄百韬由海州撤退到新安镇。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下部队发动起义,使得华东野战军通过防线包围了国民党第七兵团。黄百韬兵团开始西撤,仅凭一座桥渡过运河后,全军损失一万余人。

经过窑湾战役后,由于李弥撤退导致黄百韬兵团失去侧后方的掩护,此后李弥兵团于徐州收缩使得徐州东门大开,解放军能够长驱直入。在之后的曹八集战役中,黄百韬与徐州主力军分离。

之后,两军逐渐进入激战阶段,可谓是血染碾庄,从最初的防御部署,初期的交战,到近迫激战,再到最后的血战碾庄圩,黄百韬兵团势力逐渐衰弱,残余的部队有意突围均被剿灭,黄百韬在绝望中自杀,战争结束。

碾庄战役的胜利为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辉荣誉的一笔。

淮海战役研究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一场我方武器、战势等都处于下方的战争。但是我方将士还是胜利了,用13.5万的伤亡换来了对方55.5万被俘的战士。无论如何,对于解放军这一方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大的胜利。让我们通过后人对淮海战役研究来看一下这场战争。

淮海战役照片

淮海战役照片

事实上,对于淮海战役而言,共产党这一方的命名并不准确,反而是国民党的“徐蚌会战”比较符合。因为淮海战役这场仗,其作战范围已经超出了淮海的作战范围。而之所以这场战争会被命名为这个名字,是因为粟裕大将最早提出这个设想时的确是将作战范围制定在淮海的领域范围内。但随着作战的进行,双方兵力的不断投入和地域的扩大,整场战争已经超出了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粟裕的设想。

粟裕一开始的设想是在华野军的作战范围内,吃掉两淮附近的整编师,但是随着毛泽东的规划和国民党的增援,战争的对手逐渐扩大到歼灭黄百韬的兵团。于是,淮海战役就这样打响了。刚投入战争时,徐州刘峙的兵力高达了70万人,而华野部队却只有36万人,这样敌众我寡的局面对于解放军十分不利。那么这场仗是怎么赢的呢?

经过后人对淮海战役研究,分析了打赢淮海战役主要原因。其中我方将领科学的决策和周密的部署,众多的起义军的力量,蒋介石的胡乱指导造成了杜聿明军团的失败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在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的大部队。淮海战役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在战争进行时将士所需要的粮食、弹药等等物品的需求量是十分惊人的,为了满足前线战场的需要,解放区的人民便组成了这样一支两百多万人的大队伍,将各种物资及时送到第一线的士兵们手中,他们名叫“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