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历史意义是怎么样的

淮海战役的历史意义

淮海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条件最苦,我军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是一场对于双方整体战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决战,国民党正是因为在这次战役中全军覆没,使其失掉了在大陆与解放军势均力敌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是淮海战役的胜利决定了我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历史上具有极大的意义。

淮海战役 纪念塑像

淮海战役 纪念塑像

其一,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损失惨重,骨干将领丧失殆尽,王牌主力兵团也被打得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的失败对于蒋介石来说无非是致命的一击,他已经失去了战斗的本钱,输掉了在大陆的半壁江山,沉重深刻地影响了国军的战斗全局。

其二,在这场淮海战役中战败的结局,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势力的进一步分化以及矛盾的加深。得到美方势力支持的桂系集团加速逼迫蒋介石下台,这样的形势导致了蒋介石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的主张,使自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最终宣布引退,蒋家王朝已经成了风雨飘摇中的落日王国。

其三,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中取胜,加速了中国社会的革命进程,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大范围地区得到了解放。中国人民得到了喘息吐气的机会,解放军们做好了全力以赴解放全中国的准备,这次战役也为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正是我军在淮海战役中取得的胜利,打响了解放全中国的礼炮。

淮海战役研究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一场我方武器、战势等都处于下方的战争。但是我方将士还是胜利了,用13.5万的伤亡换来了对方55.5万被俘的战士。无论如何,对于解放军这一方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大的胜利。让我们通过后人对淮海战役研究来看一下这场战争。

淮海战役照片

淮海战役照片

事实上,对于淮海战役而言,共产党这一方的命名并不准确,反而是国民党的“徐蚌会战”比较符合。因为淮海战役这场仗,其作战范围已经超出了淮海的作战范围。而之所以这场战争会被命名为这个名字,是因为粟裕大将最早提出这个设想时的确是将作战范围制定在淮海的领域范围内。但随着作战的进行,双方兵力的不断投入和地域的扩大,整场战争已经超出了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粟裕的设想。

粟裕一开始的设想是在华野军的作战范围内,吃掉两淮附近的整编师,但是随着毛泽东的规划和国民党的增援,战争的对手逐渐扩大到歼灭黄百韬的兵团。于是,淮海战役就这样打响了。刚投入战争时,徐州刘峙的兵力高达了70万人,而华野部队却只有36万人,这样敌众我寡的局面对于解放军十分不利。那么这场仗是怎么赢的呢?

经过后人对淮海战役研究,分析了打赢淮海战役主要原因。其中我方将领科学的决策和周密的部署,众多的起义军的力量,蒋介石的胡乱指导造成了杜聿明军团的失败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淮海战役陈官庄

陈官庄是淮海战役的主要战场之一,自1948年12月至次年1月是淮海战役第二、三阶段由我军对于国民党军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村落攻坚战。人民解放军将杜聿明集团团团围困于以陈官庄为中心向外放射的五千至一万米范围内,并不断缩小距离,最终由两个独立旅一举进攻将其歼灭,淮海战役全面结束。

陈官庄战役

陈官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