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中国农业大学有几个院士?

本文目录一览:

  • 1、大豆根瘤菌的大豆根瘤菌剂应用前景
  • 2、他是毛主席的挚友,曾助贺龙一臂之力,后被学生出卖,慷慨就义
  • 3、陈文新的介绍
  • 4、陈文新的人物简介
  • 5、六朝时期的小说主要有哪几类?
  • 6、陈文新的介绍
  • 7、
  • 8、陈文新的介绍
  • 9、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历任院长有哪些人?
  • 10、中国农业大学有几个院士?

大豆根瘤菌的大豆根瘤菌剂应用前景

推广根瘤菌固氮意义“扩大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是我国减少化学氮肥用量的最有效途径”。中国农业大学陈文新院士的报告,让与会者为之一振。陈文新院士30年来她致力于大豆根瘤菌研究和推广,曾不止一次地向中央提出加强这方面研究和推广的建议。建国初期,在回国的几位农业微生物学前辈的组织带领下,在我国较广泛地进行了大豆、花生、紫云英根瘤菌接种实验,效果很好,尤其紫云英接种效果极佳,根瘤菌接种事业有一段兴盛时期。但是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生物固氮技术逐渐淡出不再受重视。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年消耗氮肥占世界的30%。以2004年统计数据为例,我国生产氮肥3300万吨,需消耗1亿多吨标准煤,而氮肥的利用率仅为10%~30%;按2002年用肥量和种植面积计,我国平均施用氮肥量为美国的2.88倍、巴西的5.79倍、澳大利亚的8.85倍。且不说过量施用化学氮肥的危害,仅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也应该大力提倡生物固氮技术。中国农科院葛诚研究员大声疾呼:我们的石油总有用完的一天,到那时候我们到哪去找氮肥呢?众所周知,氮肥是高能耗产品,减少化学氮肥的投入,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紧张有重大意义。豆科生物固氮,是全世界都公认的有效技术,豆科植物—根瘤菌有固氮的功能,世界上凡是种植大豆的国家,无一不采用这项技术。为什么我们不大力推广呢?根瘤菌剂“一公里”的推广大豆根瘤菌推广中,由产品到土壤的这一过程,称之为根瘤菌推广的“一公里”问题。“试验示范是基础,宣传培训是重要手段,政策支持是关键,‘傻瓜化’集成才能真正技术到位”,这是黑龙江农垦的成功经验。所谓“傻瓜化”集成,是指垦区总结的一套方便简单的施肥模式———大豆根瘤菌+磷酸二铵+钾肥”的模式。令人振奋的是,自2003年起到2007年,黑龙江垦区共计推广应用大豆根瘤菌面积820万亩,共计减少尿素投入近4万吨,生物固氮的观念已日益为垦区广大职工所接受。一是增产增效明显,是大豆振兴计划的一项推动性措施;二是在当前化肥价格飞涨的情况下,节本的效果是可观的。现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是延长在包装中的根瘤菌的存活时间或者说保质期;二是开放条件下,比如拌种后、播种前, 延长根瘤菌存活时间和提高存活的数量。大豆在种植业结构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取代的,在美国大豆的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30%~40%,而我国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大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大豆价格的攀升,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而化肥价格的飞涨,给根瘤菌推广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技术处处长高祥照说,近年来我国南方绿肥、北方大豆种植面积在减少,现在提出大面积普及此项技术是绝好时机。一方面直接减少化学氮肥的投入,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同时也为大豆产业的振兴推波助澜,提供技术支撑。据统计,全球每年生物固氮约2亿吨,豆科固氮占65%~80%,给共生植物提供所需氮50%~100%。陈院士多年研究表明,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间作效应明显。禾本科为豆科解决了氮阻遏的障碍,不仅增加固氮量,促进豆、禾双高产,还可减少病虫危害;如果从轮作过程观察,前茬豆科作物为后作提供了非常可观的氮肥,生物固氮的贡献更大。根瘤菌剂研究的产业化目前,说起我国根瘤菌剂生产的产业化水平,最具代表性的还得数秦皇岛领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2001年在豆科根瘤菌剂生产上实现了工艺设备创新和工艺技术突破;2006年“液体根瘤菌剂产业化工艺”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由该公司承担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年产2万吨豆科根瘤菌剂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于2007年6月在秦皇岛通过国家验收。该生产线达到药品GMP生产标准,设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了我国首家根瘤菌剂的产业化基地建设。大豆属中度耐盐植物,盐胁迫可阻碍大豆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减少根瘤,抑制生物学产量的积累,导致产量下降。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李俊主任认为,研究筛选耐盐、固氮效率高的大豆根瘤优良菌株,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是根瘤菌剂产业化的研究方向。应有针对性地选育出适合某地区某土壤类型主栽品种的高固氮力,高竞争结瘤能力的优良菌株;确定菌株稳定、高产的发酵工艺,包括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最佳发酵参数等,筛选适宜的载体和稳效助剂,使产品中功能菌株稳定存活,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降低成本。陈院士认为,当前迫切需加强豆科育种及根瘤菌应用基础研究,如优选的豆科植物品种与高效根瘤菌匹配;突破根瘤菌剂能较长期保存的瓶颈;根瘤菌剂使用的最有效技术及相应机具改革等。她认为,目前我国已为中国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准备了充足的种质资源和新的认识,大豆生物固氮的大面积推广指日可待。建议在西部退耕还林还草事业中多种豆科植物接种根瘤菌;在广大农区,建立豆科植物———根瘤菌与禾本科及其它经济作物间套轮作体系,充分发挥生物固氮作用,将化学氮肥用量降至最低限。李俊主任介绍说,目前实施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发改委)和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农业部),对推动根瘤菌剂产业化是有利的。据悉,2008年国家将开始在山西、江西、湖南、广西、安徽5省(区)试点种植豆科绿肥5万亩,并进行财政补贴。同时,生物产业发展已写入“十一五”规划———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专项实施方案:推动新型高效生物肥料产业化,开发高效固氮产品等。农业部已将大豆种植产业技术体系试点立项,推广接种根瘤菌。

他是毛主席的挚友,曾助贺龙一臂之力,后被学生出卖,慷慨就义

1951年4月29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次战役开打不久,毛主席从百忙之中腾出手来,给一位名叫“陈文新”的武汉大学女学生作了一封饱含关切的回信: 毛主席为何要作这封回信,信中的陈文新母女和主席又有怎样的交情?这一切都要从主席早年的一位挚友陈章甫说起。 1894年7月14日,在甲午战争即将爆发的前11天,在广西梧州的一个贫寒的“外乡人”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给男孩起名陈昌。 陈昌就是陈章甫。 1902年,由于父亲工作的商铺赔本,8岁的陈章甫随着家人一起回迁父亲的老家——湖南省浏阳县西乡土桥炭坡陈家屋场,这一迁看似不打紧,实则彻底改变了陈章甫的人生轨迹。 1911年,恰值辛亥革命那年,17岁的陈章甫考上了长沙的一所“中专”,也就是日后改叫“湖南一师”的鼎鼎大名的师范名校。 3年后,湖南一师合并了湖南四师,20岁的陈章甫由此结识了比自己长半岁的毛主席,两人意气相投,互相引为知己,缘分由此开始。 陈章甫在一师时期也是位“名学子”,他擅长演讲,为了练习此技能,他常常独自步行到湘江边,面对滔滔江水、萧萧北风,大声讲演高呼,颇有一番远大抱负,人称“雄辩部长”。 1915年春,陈昌甫和毛主席、蔡和森等学友一起建立了哲学研究小组,在他们共同的恩师杨昌济的指导下,定期研究哲学问题,研究当时风靡一时的《新青年》上的新思想、新文化问题。 当年暑假期间,陈章甫还和毛主席一起住在浏阳门芋园内,互阅日记,和当时的 历史 老师、后来成为著名的语言学泰斗的黎锦熙先生共同探讨学问。 黎锦熙在看了两人的日记后,给出的评价是“皆大可造”。 在毛主席眼中,陈昌甫是少有的“有志之士”,可以与“奇杰、非常之人”相提并论。主席那份非常出名的“求友广告”就是和陈昌甫合作完成的,联系人那里写的就是陈昌甫。 为此还闹出过一些颇为有趣的误会。 据说,当时广告单子曾被贴到过一所女子师范学校附近,师范的校长非常生气,误以为这是在“有人在搞对象”,于是按图索骥,找到陈章甫,一顿质问,才方知误会太深。 原来人家是青年才俊,想要寻找同道中人。 当然,从事后的情况来看,这次的“号召”并不那么成功,只收获了“三个半”新朋友,实在不如人意。 但是等到3年以后的1918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那年,毛主席、陈昌甫等人终于风风火火的把一个朝气蓬勃的组织“新民学会”给建立起来了。从此,这个组织成为号召湖南有志青年的一面旗帜。 当时光的指针指向1920年,26岁的陈章甫早已成家立业多时,他娶了位名叫“毛秉琴”的夫人。 由于同在一师附小工作,陈章甫一家和毛主席都住在天鹅塘青山祠的一所房子里。大家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家务由毛秉琴打理照料,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形同一家。 据一些资料所记,当年冬天毛主席和杨开慧结婚时,就是由毛秉琴等人帮忙张罗的酒席,而且毛秉琴还把自己的结婚礼物拿来给毛主席夫妇布置新房,两家人关系之美,不外乎如此了。 1921年春,按照毛主席的建议,陈昌回到自己家乡的母校——浏阳金江高小任教,他要借着这块熟识的阵地来宣传进步的新主张。 那时,最进步的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为下层工农代言的,陈章甫在这里就是要力行亲近工农的理念。 所以在陈章甫的建议下,学校把数百亩的荒地,开辟成了可以年产数千石粮食的农场,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参加农耕,陈章甫亲自带着学生们耕作,一派朝气蓬勃的迹象。 他们利用卖掉谷子的一部分经费,开办了浏阳首个女子学校——金江女子职业学校。此外,还把金江农民夜校也给办了起来,一时间,女子、农民都可以接受教育,中国的最伟大的力量——以前被贵族们排除在外的民众们开始了觉悟。 陈章甫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成为中共党员,并担任支部书记。 1923年以后,浏阳革命形势恶化,陈章甫回到长沙,接受湘区党委新的指示,在附近各县以任教的名义,进行党建工作,也就是完成建立、发展党组织的任务,成绩斐然。 尔后,1924年春,随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这个时期就被称为大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的主题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要打倒列强除军阀,就离不开枪杆子。 陈章甫由此做起了军事运动的工作。 他奉中共湘区特委的命令,到湘西去了解各军阀部队的情况,尽可能找到倾向于革命的军队,为革命所用。 1924年11月,陈章甫找到了贺龙。据旁人回忆,在众多军阀中,陈章甫唯独和贺龙谈相谈甚欢。陈章甫以他那雄辩的才能和刚正慷慨的气概引得了贺老总的认可,这既成为贺龙和共产党人接触的开始,也为之后陈章甫的军事生涯做好了铺垫。 1926年,在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之前,陈章甫又被派到贺龙部队中去,给贺老总所办的政治讲习所充当政治教官,为北伐军培养倾向革命的营、连级军官。这些军官成为日后北伐和南昌起义的重要力量。 当年夏天,当北伐顺利开始时,陈章甫又被派到湖南常宁的水口山铅锌矿去,他着手成立了总工会的同时,果断利用从反动派手中搞来的80条枪,成立了一个工人军政训练班,这支部队后来也成为湖南暴动的一部分力量,还上了井冈山。说起来,这都是这些有志之士在撒革命种子呢,时髦的话就是说布局呢,这可是一盘自觉行动起来的大棋局。 还和何叔衡一道在矿附近的农村搞了18个农会,会员达到2万人,在1927年5月1日召开的工农联合大会上,公开判处了当地大恶霸死刑,大快人心。当时蒋介石在南京已经叛变革命,汪精卫正在徘徊中。 之后陈章甫又被派到35军2师当政治部主任,军长是后来的“屠夫”何健,师长刘建绪。汪精卫也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陈章甫从这两人的眼皮子底下死里逃生,到达南昌后,在老相识贺龙的二十军中任团长,随之参加了南昌起义。在部队转战广东时,曾经率部接应周恩来总理,之后部队被打散,辗转回到湖南。 1929年春,在经过几个月的联络后,陈章甫终于练习到了组织,他受命到上海,以大学老师的身份从事革命工作。 1929年冬,可能是考虑到他和贺龙的相识的关系,上海党中央决定派他为中央特派员,远赴贺龙建立的湘西根据地,参加红军的领导工作。 1930年1月,陈章甫在赴任途中,路经澧县时,偶遇自己当年的学生唐佑越,此人求学期间曾受到陈章甫的资助,当时已经成为澧县县长。他以给老师接风洗尘为名,将陈章甫诱捕,可耻地得到了3000元奖金。 得到消息后,“屠夫”何健、刘建绪立即派人把曾经的同事给押到长沙陆军监狱。 他们先是打同事牌,以官钱利诱,被陈章甫拒绝;后又打獠牙牌,以严刑逼供,陈章甫威武不屈;百般无奈下,又打出了亲情牌,将陈章甫老婆毛秉琴和三个女儿带到监狱劝说,结果得来的只有陈章甫:“献身党的事业,是我生平志愿,今日我为党的事业而死,正是死得其所”的话语。 于是2月23日,陈章甫在长沙浏阳门外英勇就义。 同年夏秋之际,当毛主席率兵围打长沙时,陈章甫的夫人毛秉琴曾带着孩子们来看主席,告知以陈昌的消息,主席听后很悲痛。 相信,主席晚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执着,既与他高人一等的眼光有关,也与自己的亲友曾经一个个为信仰而倒下,不能辜负他们的事业有关。 21年后的1951年,当新中国早已建立,为血百年国耻而战时,毛秉琴让自己的三女儿,当时已经成为武汉大学农学院学生的陈文新给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写了问候的信息。 毛主席得知后,于百忙之中亲笔回信,勉励故友母女,为国奋斗。信封上的“武汉大学”四个毛笔字则成为现在武汉大学的校名题字。 浏览陈章甫的日记,在1916年3月28的日记中有言: 陈章甫,他不愧于自己的所言,他是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当中的一员,当为后辈模范。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湖南省委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06-1920.11).1990. [2] 《革命烈士传》编辑委员会.革命烈士传(第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沙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长沙文史 第14辑[M].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沙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94.12. [4] 吴海坤.毛泽东与姓名艺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 李烈主编.贺龙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持续推出 历史 系列文章,欢迎您的收看,谢谢您的支持,下期再会!

陈文新的介绍

陈文新(1968.3-)江西定南县人。199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江西师范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毕业。 大 学 学 历。1989年8月起先后任定南二中团委书记、教务处副主任。

陈文新的人物简介

陈文新,湖北公安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明清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工程教材编写专项)《中国古代文学史》首席专家、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等。研究方向为中国小说史和明代诗学。主要著作为“古典文学论著四种”:《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其所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我国首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文学编年史,被誉为“中国文学史界的长城”。开设课程为中国古代文学史。

六朝时期的小说主要有哪几类?

《六朝小说》是1997年1月1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文新。本书主要对两晋南朝时期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的文体职能、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和说明。“文各有体,得体为佳。”各种文体,其职能是并不一样的六朝又称六代。吴、东晋、刘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今南京),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北宋的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以此六朝作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将此六个朝代并称六朝,史称六朝。六朝同时又指北朝六朝。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及隋皆建都于北方,亦合称六朝。是后世对三国至隋统一前南北两方的泛称。。不但与传奇小说相比,笔记小说有其独特的文体规范,而且,在笔记小说的领域之内,志怪与轶事的审美追求也是泾渭分明的;更进一步地说,志怪中的“博物”体、“拾遗”体、“搜神”体,轶事中的“琐言”体、“排调”体、“逸事”体,也各有不同的旨趣。为了帮助读者领略和把握六朝笔记小说的审美特性及其演变线索,《前言》将分别对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的文体职能加以探讨、说明。《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汉魏六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的萌芽阶段,大致可分为三种:记叙神、仙、鬼、怪的志怪书;记叙历史人物事件但掺杂了较多怪诞无稽的内容,有人称它们为杂史杂传;记叙当时名士的卓然不群的举止言行的志人书。汉魏六朝小说,中国小说的萌芽。我国小说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但粗具规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的概念最早见于刘歆《七略》。汉代开始有小说家的名称。《汉书·艺文志》著录汉代小说15家,皆亡佚。今见到的所谓汉人小说,多为魏晋以后托名之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汉魏六朝小说共25种,今仅存《燕丹子》和《世说新语》,其余如《神异经》、《海内十洲记》列入了地理类,《汉武帝故事》、《西京杂记》等列入了旧事类,《汉武帝内传》、《汉武洞冥记》、《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续齐谐记》等列入了杂传类。宋以后,小说的外延逐步扩大,这些作品才陆续归入小说。汉魏六朝小说分为轶事小说与志怪小说两类,志怪小说是谈鬼神怪异的,其代表是干宝的《搜神记》,还有的借助鬼怪的题材,暴露封建统治者的凶残,如《干将莫邪》,《李寄斩蛇》等。另外,如《紫玉韩重》等篇写的也是封建制度下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幸福而斗争的动人故事。轶事小说主要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是掇拾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人物的故事,客观地反映了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暴露和认识意义。汉魏六朝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类是记叙神、仙、鬼、怪的志怪书,如《列异传》、《搜神记》等等,第二类记叙历史人物事件但掺杂了较多怪诞无稽的内容,有人称它们为杂史杂传,如《燕丹子》、《汉武故事》等等,第三类是记叙当时名士的卓然不群的举止言行的志人书,如《世说新语》等等。这些古小说除杂史杂传的篇幅较长之外,大都是丛残小语,故事粗陈梗概,有的还谈不上是故事。它们文字简古,但文约而事丰,用极简练的文字就可以叙说极复杂的事物。汉魏六朝的小说处于中国小说的萌芽阶段。汉以前还没有小说这一名称,《庄子·外物》所谓“饰小说以干县令”,只是指与大道相对的小道,犹如《齐物论》所谓“小言詹詹”。汉代开始有小说家的名称,最早大概出于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因之列为诸子略中的一家,但视之为小道,说是“闾里小知者之所及”。桓谭《新论》也说是“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江淹《杂体诗》李善注引)。当时所谓的小说只是指讲小道、小知的“丛残小语”。先秦作品《山海经》、《穆天子传》,古人都把它看作史地类的书,《四库全书》才列入小说家类。今本《逸周书》里也有几篇近似小说的作品,可以说是古小说的渊源。《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小说十五家,都已亡佚。其中有《伊尹说》、《鬻子说》、《黄帝说》、《封禅方说》、《虞初周说》等5种,都以“说”为题,可能是小说的代表作品。还有《青史子》1种,存有几条佚文,可以大致了解汉代人所谓小说的内容。《伊尹说》和《百家》也有佚文可以考见。大体如鲁迅所说,“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谬者也”。

陈文新的介绍

陈文新,男,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校级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廉政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

陈文新的介绍

陈文新院士,女,1926年生于湖南浏阳,土壤微生物学家,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化系。1958年在前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参加并组织完成对全国32个省(市)700个县的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调查,采集根瘤标本7000多份;新发现可以结瘤的豆科植物300多种;分离并保藏根瘤500多株;在数量上和所属宿主各类上占重要地位。发现了一批耐酸、碱、盐、高温、低温性强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并对近2000株具代表性的根菌进行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描述并发表瘤菌的2个新属、8个新种。已建成目前国际上菌株数量最大、性状信息最丰富的根瘤菌的根瘤菌数据库。名为陈文新的学者有两位,分别为:中科院院士陈文新和哲学博士陈文新及苏北人民医院副教授。本词条着重介绍院士陈文新。陈文新院士参加并组织完成对中国32个省(市)700个县的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调查,采集根瘤标本7000多份;新发现可以结瘤的豆科植物300多种;分离并保藏根瘤5000多株;在数量上和所属宿主种类上占重要地位。发现了一批耐酸、碱、盐、高温、低温性强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并对近2000株具代表性的根瘤菌进行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描述并发表瘤菌的2个新属、8个新种。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历任院长有哪些人?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历任院长名单如下:1. 梅宏院士:1991年至2000年2. 马云龙教授:2000年至2008年3. 陈文新教授:2008年至2012年4. 胡卫华教授:2012年至2017年5. 吕建峰教授:2017年至今以上是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历任院长的完整名单。其中,梅宏院士是该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在1991年创建了计算机学院,并一直担任院长职务直到2000年。马云龙教授接任梅宏院士后,领导了学院的发展,使得该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陈文新教授在2008年接任马云龙教授,他致力于加强学院的国际化程度和学科建设。胡卫华教授在2012年担任院长职务,他提出了“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推进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吕建峰教授于2017年成为该院现任院长,他致力于推进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国际化发展。总之,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历任院长都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该院在计算机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有几个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分别是石元春、李季伦、吴常信、陈文新、武维华,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分别是:石元春、曾士迈、汪懋华、戴景瑞、李宁、康绍忠、李德发。院士的介绍如下:石元春石元春(1931年2月18日~),中国土壤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和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吴常信吴常信,1935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1979~1981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吴常信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