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朱元璋对诸葛亮的评价
- 美国人评价朱元璋
- 朱元璋历史功过的评价
- 易中天评价朱元璋原文
- 对朱元璋的简短评价(初一历史)
- 胡军怎么评价朱元璋
- 李贽评价朱元璋
- 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是什么
朱元璋评价诸葛亮,说:“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辈,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
朱元璋评价刘伯温,则说“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在朱元璋心里,诸葛亮难文武兼备,和众多知名的丞相一样,难以比较。
美国人评价朱元璋美国人对朱元璋的评价是千古一帝。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
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朱元璋历史功过的评价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对百姓的处境是感同身受,他知道老百姓真正想要什么,需要什么。
一方面,让底下的人要廉洁守法,不能贪污枉法,严惩贪腐。
其次,免除了老百姓的赋税和劳役,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重视农业发展。恢复了元末没落的农业,维护了百姓的利益。还有废除了中国几千年的宰相制度,把权力分散。设三司,互相制衡。
易中天评价朱元璋原文下只会掉书袋的文人也大杀特杀,杀得大明王朝无一硬骨,无人敢说话,说不同的话。
在明朝朱元璋时期,朝官每天都得上朝,天不亮就得起床梳洗穿戴,出门之前,还得大哭一场,和妻子诀别,嘱托后事,因为说不准就因为什么当场被杖毙在公廷之上了。如果居然能够活着回家,还得一家大小相互庆贺,跟过节一般高兴,觉得又侥幸多活了一天。
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的官员、读书人是如此惧怕了。可以明确地说,朱元璋政权的维护,是建立在酷刑暴行、屠杀流血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时代,确确实实是名副其实的恐怖政治。易中天说朱明暗黑、残暴,何错之有呢
易中天只评价了四字:"改制,集权"。
论野蛮残暴,历史上任何皇帝都敌不过朱元璋。凌迟、刷洗,有秤竿,有抽肠,有剥皮,还有黥刺、剕、劓、阉割、挑膝盖种种酷刑,造成了朝官中人心惶惶。于是就有些官员罢免官职,告老还乡,此举却激怒了皇上:"奸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说朝廷官难做。此为大不敬,非杀不可
对朱元璋的简短评价(初一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历来都有非常大的争议。
有很多人认为朱元璋在一生中杀人无数,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他的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以民为本”的精神。他杀地主、杀官吏,却从不乱杀一个平民:他制定各种制度惩治贪官污吏,但更多的则是免税免粮、关心民生疾苦。可以这样说,在惩治贪污腐败这方面,历史上没有谁比朱元璋做得更好。朱元璋杀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奈之举;而延续了277年的大明王朝向我们证明,朱元璋在许多问题上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全面地来认识他。胡军怎么评价朱元璋胡军对朱元璋评价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一个落魄的和尚,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他乘时而起,后来居上,逐步剪灭群雄,十五载而成帝业,是继刘邦之后又一个出身微细、起自草莽的平民皇帝。
朱元璋和刘邦、成吉思汗一样,都属于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大老粗”,但却创造了许多知识分子望尘莫及的巨大功业,而历史上许多饱读诗书、才情婉转的人物如陈后主、隋炀帝、李后主、宋徽宗等即便子继父业而登上皇位,也都在身名俱辱中凄凉收场,显得极不称职。
胡军对这种现象深有感触,他通过对比,得出了不要小看“大老粗”,“老粗出人物”的结论。
李贽评价朱元璋李贽在《藏书》中这样评价朱元璋“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古唯汤武庶几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唯我圣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后几五十年,无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无一时而不思得贤之辅。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古唯汤武庶几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唯我圣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后几五十年,无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无一时而不思得贤之辅。”
看到没?朱元璋是“千万古一帝”,比秦始皇的“千古一帝”强上一万倍。李贽是明朝人,这样说也有拍马屁的嫌疑。
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是什么朱元璋作为历史上出身较为卑微的平民皇帝,直接开创和奠定了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明朝基业。
民间百姓多奢谈他的卑微出处和成就霸业后的严刑峻法,比如诛杀功臣、权臣;废除丞相、中书省,建立特务机构,使皇权进一步得到集中等等。
但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在社会的回复稳定、经济的百废俱兴、政治的天下一统等方面,发挥了核心领导人的巨大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朱元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真正的布衣皇帝,他比刘邦更布衣,因为刘邦还曾做过秦朝泗水的亭长。
秦、汉时在农村“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是直属都尉的专职维持治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