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李善长第一次对话 李善长骂朱元璋历史

目录导航:

  1. 朱元璋与李善长第一次对话
  2. 朱元璋知道李善长谋反
  3. 李善长是怎么被朱元璋斩的
  4. 朱元璋问李善长中过进士吗
  5. 李善长背叛朱元璋几次
  6. 朱元璋为什么没给李善长封官
朱元璋与李善长第一次对话

当朱元璋第一次见到李善长本人后,并没有向对待绝大多数投奔者那样,随便安插一个职位,而是决定和他好好谈一下。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非同一般。

果然,经过简短的交流之后,李善长的才智显露无遗,得到了朱元璋的极大赞赏。

然而,就在朱元璋答应留李善长做自己的幕僚(参谋人员)之后,又对李善长说了这样几句话。

朱元璋表示,当今群雄四起,纷纷都想得到有才智和谋略的人到自己的麾下。

但是,自己又看到了很多类似的一幕——这些幕僚往往会和将领们争功,甚至向主帅进谗言,诬陷有功将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内讧,进而在内部造成了整个队伍的分崩离析。

自己曾经亲眼看到过好几支农民军队伍,就是毁在这些人的手上,很是心痛。

所以,朱元璋希望李善长能够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和将士们能够齐心协力,帮助自己成就大业。

对此,李善长表示自己一定牢牢记住这个教诲。

这也是为何,在今后的几十年里,李善长一直都安分守己的缘故。

朱元璋知道李善长谋反

主要是朱元璋不相信功臣,对所有的功臣都怀疑。所以李善长也逃不出这个规律。被除掉,其实他没有谋反,朱元璋也不是认为他真谋反。

李善长是怎么被朱元璋斩的

李善长,虽然不是武将,在攻城略地上没有什么功绩,但后勤保障上,让朱元璋非常满意。朱元璋称帝后,提拔其为左丞相,封韩国公,位列百官之首,成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

然后,公元1390年,已经告老还乡77岁的李善长却被朱元璋处死,而且其家族70多口人,一起被斩首,朱元璋为什么杀已无官职的李善长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胡惟庸给李善长留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学生,此人野心极大,能言善辩,在李善长的提拔下很快成为了权臣。

他与李善长都是淮西人。朱元璋也是淮西人,早年打天下,他重用了大批自己的老乡,后来建立大明后,这帮淮西人自然也受到了重用,也因此在朝廷渐渐形成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势力。

大明建国初期,皇权与相权争斗非常激烈,胡惟庸并非是傻子,他知道朱元璋是个杀伐很重之人,出于被清算的恐惧。

他开始大量拉拢大批淮西官员,壮大自己的势力。

在古代,对于统治者而已,最头疼的就是百姓和大臣们“法不责众”的心态,一人犯法尚且可以处理,一帮人犯法,你老朱总不能一起处理了吧。

对此,统治者不处理,严重威胁自己的权威,处理的话,成本太高了,一大片人要被清洗。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往往会退而求其次,处罚带头之人,以儆效尤。

随着胡惟庸官职越来越大,他拉下水的重臣权臣也越来越多。

最重要的是胡惟庸还看上了百官之首的李善长,因为李善长有一个神器——免死铁券,而且他还是开国第一功臣,真要有一天朱元璋要动他,自己跟李善长等人捆绑着,要处理也是从李善长开始,但李善长可是有免死铁券,李善长不死,他就安全。

抱着这种心理,胡惟庸开始无所顾忌,甚至最后想要谋反,还给李善长按了一颗定时炸弹,胡惟庸派他的弟弟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一起谋反,李善长听后大惊,说你们这是为什么,这种事情要慎重,否则要诛九族。

李善长当时也很郁闷啊,要是自己去告发了,弟弟一家要倒霉,淮西官场必定要倒下一片,可见胡惟庸算计之深。

随后,胡惟庸又派来李善长的好友杨文裕去劝说,答应他事成之后,给他淮西之地封他为王,李善长不答应,最后胡惟庸亲自出马劝说。

此时,李善长应该有所动心,因为他对胡惟庸说:“我已经老了,我死后,你们好自为之!”可见李善长已经默许了他们的行为,表示自己已经老了,就不参与了,但我也不告发你们。以后,你们失败了跟我没关系,要是成功了别忘了我的后人。

但,胡惟庸没想到朱元璋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拿他开刀,没清算李善长,不过这件事情,也为后来李善长被灭族留下了祸根。

后来,李存义被人曝出与胡惟庸交过慎密,被朱元璋逮捕审讯,最后供出李善长与胡惟庸还有这么一段故事。胡惟庸造反,李善长知情不报,触动了朱元璋最后一根神经,最终被灭族。

第二,李善长退休后,对权力依旧迷恋,在作死路上狂奔。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对李善长是非常重视,还留下过这样的评价:

“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朱元璋拿萧何与之比较,这个评价不可不高啊,但萧何对刘邦是忠心无二,刘邦起家的时候,萧何的官职都比刘邦大,但他一旦认定了刘邦,就以刘邦为主。

哪怕后来他推荐的韩信,最后在刘邦授意下杀了,他也当了一把帮凶,还是站在刘邦这边。后来为了善终,他还自毁形象,故意贪污,留下把柄,让刘邦放下戒心。

再看看李善长,成为左丞相后,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朱元璋很多事情交于他处理,他却不低调行事,在大臣面前极力树立自己权威,屡屡挑战朱元璋的神经。

后来朱元璋一次生病,让他代理朝政,他很多事情自作主张,根本不跟朱元璋商量,不商量也就算了,他也不去看望朱元璋,这让朱元璋相当寒心。

所以,李善长为相期间,强大的权力让他迷失了方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让他飘了,哪怕后来他退休,也是提拔了自己的学生胡惟庸,继承他的权力。

退休后,都告老还乡了,他还不老实,建个私宅院还去问汤和借兵修建,可见李善长退休后,还没认清自己的位置,还想考验一下自己此时的影响力。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借机,撤销了丞相之位,将皇帝权力集于一身,正在大型改革之时,李善长搞这一出,无疑又触动了朱元璋的神经,虽然看在他的功劳上,没发作,但却被朱元璋记下了。

后来,一批罪犯要被流放戍边,李善长却请求朱元璋赦免他的亲戚丁斌。朱元璋一向疑心很重,审问了丁斌,丁斌之前在胡惟庸府上干过事情,这一审又供出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有交往的事情,李存义被抓后,又供出来李善长与胡惟庸密谋造反的桥段。

这下朱元璋忍不了了,最后一根神经崩断,直接拿李善长开刀。

第三,朱元璋为了朱家江山铺路,杀红了眼。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朱元璋从乞丐起家,后来称帝,权力一下来了一个360度大转弯,再加上他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称帝后,一直处于如何保护既得权势的焦虑中。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需要有能力的大臣稳定江山,李善长有能力,又是开国元老,朱元璋对其非常感激,自然也被重用,最初给李善长“免死铁券”可能也是一时动了真感情。

但朱元璋万万没想到,自己当了皇帝之后,权力欲望膨胀,李善长等开国功臣也是如此,以前打仗他一个人掌握生杀大权,现在当了皇帝反而要受到李善长等大臣的掣肘。

这让朱元璋很不爽,但没办法,也不能无缘无故杀了他们啊,只能靠权术来平衡朝廷势力。但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找到了机会,开始对朝中势力清洗,也借机撤销了丞相这个掣肘。

即便如此,李善长等人的影响力,还扎根在朝廷之中,哪怕他退休了。

所以,朱元璋为了彻底清除,借翻胡惟庸案,除掉了李善长等人。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朱元璋当时的心态。

由于朱元璋杀人如麻,震动朝野人人自危,一天太子朱标求见朱元璋,说朱元璋杀人太多,伤了朝廷和气。但第二天,朱元璋拿了一根长满刺的树枝,让朱标捡起来。朱标有些难色,于是朱元璋说,只要将上面的刺除掉,你就可以捡起来了,我现在杀大臣,就是为你消除隐患。

可见,朱元璋为了朱家江山已经杀红眼了,但凡跟胡惟庸案有点牵连的人,都被他尽数诛杀,这一场杀戮持续了十多年,3万多人被杀。

总而言之,李善长的死,都是他咎由自取,如果没有把柄在朱元璋手里,凭借他开国第一功臣,加上免死铁卷在手,朱元璋哪怕想要清除势力为朱家铺路,李善长只要不犯了大罪,还是可以善终的。

李善长被处死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暗中勾结,当他向信国公汤和借了三百护卫建造府邸,还多次为被株连发配的亲戚丁斌求情,这再次惹怒了朱元璋。

直到后来众臣弹劾、仆人告发,种种证据都表明李善长并不像表面那样忠实可信。已经受够了李善长的傲慢骄矜的朱元璋,不再像从前那样信任、照顾李善长,他决定将李善长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朱元璋问李善长中过进士吗

没有

李善长是朱元璋手下的谋士,曾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为朱元璋所采纳,可惜被胡惟庸案子所牵联,被满门抄斩。

李善长背叛朱元璋几次

李善长没有背叛过朱元璋。李善长自从辅佐朱元璋后,一直对其忠心耿耿,积极献计献策,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积功封为公爵。李善长被杀,不是因为他背叛了朱元璋。而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的权力争斗。朱元璋为保证皇权,对两派首脑人物进行清洗。

朱元璋为什么没给李善长封官

朱元璋给李善长封官了,

朱元璋在义军的时候下令封李善长为应天府的宰相,掌管四周八府23县的所有内政。一边在外安定了军中的将士,一边在内又得到了李善长的真正投效,这对朱元璋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