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末清初的重臣洪承畴?

经历了清初的动荡以之后,到乾隆时期,满清政权已经建立百年,基本完成了汉化。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拉拢汉族文人,他在大力表彰明朝忠臣的同时,下令编纂《贰臣传》。

  《贰臣传》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大节有亏”之人,简而言之,里面基本上都是背叛明朝,投降清朝的贰臣。而在这本《贰臣传》中,位列甲等的,就有洪承畴。

image.png

  洪承畴是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厚颜无耻、出卖民族的汉奸,也有人认为他是忍辱负重、曲线救国的英雄,就连清廷,也对洪承畴看法不一。那么,这位位列贰臣甲等的洪承畴,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应该说,在降清前,洪承畴是大明的一位悍将。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陕北地区爆发农民大起义,崇祯帝命陕西三边杨鹤迅速平定叛乱。杨鹤手中无将,农民军王左挂、苗美大军又向韩城袭来,情急之下,杨鹤命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

  洪承畴自幼熟读兵书,虽是一位文人,但深谙用兵之道,他率领士卒,斩杀敌兵数百人,击退了王左桂。这一战让洪承畴名声大噪,崇祯皇帝提拔他为延绥巡抚。这时的洪承畴仍旧是杨鹤的下属,可是他却对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招抚政策不屑一顾,认为这样只会姑息贼匪。

  洪承畴拒不执行杨鹤的招抚政策,他率军四处剿匪,王左挂等巨寇均被他诛杀,死在他手里的流寇多达数万,有的流寇投降也被他诛杀。洪承畴的铁血剿匪政策尽管残忍,但很奏效。崇祯皇帝发现实行杨鹤的政策,大量流寇反复诈降,给明朝带来了巨大损失,他怒不可遏,将杨鹤罢官下狱,让任洪承畴接替他的位置。

image.png

  洪承畴就任以后,立刻改变杨鹤的政策,实行“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的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后来,“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被被明廷作为剿匪的指导方针,明朝国内的匪患迅速减少。张献忠、李自成等巨寇都被洪承畴打败,起义军陷入低潮。

  正当国内稍微安定时,清军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分两路南下,展开对对锦州的围攻战。崇祯皇帝将洪承畴调来,让他领陕西兵,救援锦州和宁远。皇太极看准明朝国力空虚无法久战,对锦州进行围攻,引明军救援。崇祯皇帝果然中计,他拒绝了洪承畴“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的主张,督促洪承畴速战速决。洪承畴无奈,只得率军驰援锦州,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皇太极抓住机会,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切断了明军粮道,洪承畴部陷入绝境。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但是各部总兵官怯战,主张南撤,就这样,还未决战,明军就已土崩瓦解。

  洪承畴部在松山被围困半年之久,明廷始终没有救援,松山城中粮食殆尽。松山副将投降清军,清军应邀夜攻,攻破松山城。洪承畴被俘虏以后,绝食数日,以表明忠于大明,死不投降的决心。崇祯皇帝听说以后,辍朝三日,为他建祠,并亲制《悼洪经略文》道:“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可是经过皇太极两个月的劝降以后,洪承畴还是投降了。洪承畴降清,对于明朝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洪承畴对于中原格局十分了解,他得知崇祯皇帝自缢,大顺军占领北京城的消息后,建言道“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多尔衮采纳洪承畴建议,果然成功入关。清军入关以后,洪承畴成为清军的急先锋,他镇压汉人起义,攻打南明。

  在镇压汉人反抗势力的过程当中,洪承畴势必杀了不少汉人。身为明朝旧将,替清人杀汉人,洪承畴的确不是一位忠臣,说他是一位气节有亏的贰臣也没问题。

image.png

  可是,洪承畴也不全然是一位厚颜无耻的汉奸,他卖主求荣是真,但他却没有出卖民族。在仕清期间,洪承畴一直力主招抚,避免了江南生灵涂炭。而且,洪承畴还在保留汉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议满清统治集团“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除此以外,洪承畴还举荐了许多明朝的官吏,他提倡兴水利,减轻赋税,发展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洪承畴对于缓和民族矛盾、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只是,说到底,洪承畴还是一位叛徒。洪承畴降清以后,汉人对他无不鄙视痛恨,就连他的母亲也对他破口大骂,他的弟弟发誓不与他同住,携着母亲到船上隐居。

  更讽刺的是,连清廷也对洪承畴疏离防备,不论是多尔衮、顺治帝还是康熙,都未曾让洪承畴加入权力核心。洪承畴退休以后,康熙皇帝只授予他洪承畴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洪承畴牺牲名节、效力20年、几经大战引导清朝坐稳江山,却只换来了小小的轻车都尉,这对于洪承畴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