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卡尔·齐格勒(德),居里奥·纳塔(意)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
1964年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英)通过X射线在晶体学上确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
1966年:罗伯特·马利肯(美)在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方面的研究。
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德),罗纳德·乔治·雷福德·诺里(英),乔治·波特(英)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1968年:拉斯·昂萨格(美)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萨格倒易关系。
1969年:德里克·巴顿(英),奥德·哈塞尔(挪威)发展了以三级结构为基础的构象概念
1970年—1979年
1970年: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阿根廷)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格哈得·赫尔茨伯格(加)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美)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斯坦福·穆尔,威廉·霍华德·斯坦因(美)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73年:厄恩斯特·奥托·费歇尔(德),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保罗·约翰·弗洛里(美)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大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
1975年:约翰·沃尔卡普·柯恩福斯(澳)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弗拉基米尔·普莱洛格(瑞士)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对硼烷结构的研究。
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对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贡献。
1978年:彼得·米切尔(英)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
1979年:赫伯特·布朗(英),乔治·维蒂希(德)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
1980年—1989年
1980年保罗·伯格(美)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沃特·吉尔伯特(美),弗雷德里克·桑格(英)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1981年:福井谦一(日),罗德·霍夫曼(美)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1982年:亚伦·克拉格(英)通过晶体的电子显微术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贡献
1983年:亨利·陶布(美)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
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杰罗姆·卡尔勒(美)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
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美),李远哲(美),约翰·波拉尼(加)他们对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1987年:让-马里·莱恩(法),唐纳德·克拉姆,查尔斯·佩特森(美)研究和使用对结构有高选择性的分子
1988年:约翰·戴森霍尔(德)罗伯特·胡贝尔(德)哈特姆特·米歇尔(德)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
1989年:西德尼·奥特曼(美),托马斯·切赫(美)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