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三国中的魏延:《三国演义》里可以算的上是第一雄才大略的武将。魏延第一次登场亮相是在第81回刘玄德败走江陵。书上原文是这样描写的“忽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引树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张允。此人是谁?身长九尺,面入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摸样,武艺独魁。
江表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延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诛贼!’” 由此证明魏大将军跟赵云一样,都是在刘备最背的时候前去投靠,只是在这次因为刘备急着逃难,与魏延失之交臂。而后在长沙,魏延不杀昏主,则黄忠必亡,而献长沙城则是老早就像投靠刘备了。
一切行动都证明了魏延当机立断的大将之风。可能是孔明对红脸的大将都没有什么好感,一见面就是一大堆歪理要杀魏延。要是按照老诸的理论,张松,法正之徒则都是卖主求荣之臣。而后刘备进位汉中王,钦封“五虎大将”,并委任魏延为汉中太守。列位看官注意了,此时在蜀汉政权里,魏延实际上是仅次于关羽的第2号大将。
理由一:古人曾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识人用贤等方面,刘备在三国里绝对称的上是首席。对魏延的重任,刘备肯定与诸葛亮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是后来仍然坚持己见,刘备一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所以这次是极不常见的,从侧面也证明了魏延的能力。理由二:汉中地理位置的绝对重要性与对魏延的绝对放心性。
刘备当上了汉中王,而此刻五虎在何处?关羽镇守荆州,绝对的封僵大吏。张飞此刻在阆中,阆中并不是当时的要冲,而四面环山,三面环水,绝对易首难攻。赵云此刻镇守的棉竹(今德阳附近)更是不疼不痒。因为棉竹往上有梓潼(今绵阳一个县),有阳平关,各路都有把守。书中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估计此刻黄马应该都在成都。在当时蜀汉,在面对突发事件,也只有关羽跟魏延两个武将身份的人享有调兵权。可是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就这么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被诸葛亮一遍一遍又一遍的排挤,打压。以至最后有些心志失常,但即便是最后关头,魏延仍大骂曹贼,不肯投降,在诸葛亮死后,也只是想杀掉杨仪,并不想造反。可是……魏大将军还是玩不过诸葛亮。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的意思很明确,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琬、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都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魏延的千古奇冤:脑后没长反骨 只是政治上太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