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内蒙古是藏语吗
- 蒙古什么时候出现语言
- 蒙古族的习俗和传说
- 维吾尔语和蒙古语属于同一语系吗
- 藏语的起源与发展
- 藏族人历史
- 青海藏族
- 关于蒙古族的风俗及历史文化
内蒙古与西藏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藏缅语族是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西藏地区,印度东北部,尼泊尔,巴基斯坦,不丹,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家的一组语言。
蒙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或称突厥—蒙古—通古斯—韩日语系)蒙古族语言。阿尔泰语系的名称是从阿尔泰山(蒙古语:金山)得来的。
蒙古什么时候出现语言蒙古文字的创建于元朝
蒙古人发迹于斡难之时,本来是没有文字的。
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人之时,乃蛮人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虽然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他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母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鹘式蒙古文,蒙古族开始采用回鹘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这种书写系统是现行蒙古文的前身。
十六世纪蒙古人信奉佛教,广译遍传佛经, 蒙古文字因而普及、定型。因此十六、十七世纪之交,为蒙古之文艺复兴。在这之前书写蒙古语的之部分缺失,皆改进之。此时引入许多藏语、梵语之内典用语,取代以往蒙古人使用的词汇。并且为了便于表示藏、梵语音,另造变体字母。字母之改良以阿里嘎里为大宗。1587年,喀喇沁翻译者阿尤希固什修改旧有的字体,自创了阿里嘎里文,这种文字可以表达所有的藏、梵语语音,且可以表达诸蒙古语所无之辅音群。此时部分古语遂弃而不用。学界谓此时之书面蒙文为古典蒙文。
清朝时,亦取鉴蒙古字母,创满文以书满语。二者字型相似,故能触类旁通。此后自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古典蒙文得以充分发展。北京、内蒙古之木版印刷业俱盛,谙蒙语之帝王或者是藏族法师都参与编纂辞典、语法书等。
蒙古族的习俗和传说1、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2、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3、递鼻烟壶
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维吾尔语和蒙古语属于同一语系吗属于同一语系。
维语和蒙语都是阿尔泰语系,语法语序基本一致,词语少部分相似.这两种语言互相学更容易.藏语属汉藏语系,和维蒙语完全不搭架,几乎没任何共同之处.但西藏和新疆交界,部分新疆地名来自于藏语,如和田于田都是藏语玉市的意思.而若羌阿羌来自藏人的祖先古羌人
是同一语系。
我国新疆的维吾尔语和内蒙古的蒙古语都属于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蒙古、通古斯3个语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中亚、东北亚、蒙古国、俄罗斯、日本,韩国、阿富汗以及欧洲东部的一些国家。
不是一个语系。
1、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使用者是蒙古族,主要地区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联邦管区,蒙古国等地区
2、维吾尔语,简称维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维吾尔族所说的语言。现在中国境内的维吾尔语使用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文和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拉丁维文,而在原苏联境内的维吾尔则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西里尔维文。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一部分人。
是同一语系,同属于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主要集中在中亚地区。东亚主要是汉藏语系,亚欧大陆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也是语系的发祥地。
维吾尔语和蒙古语不属于同一语系,在对语言的起源研究过程中,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而蒙古语属于蒙古语系,两种语言的发源地完全不同,而且发音的语法也完全不同
藏语的起源与发展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雪域各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但当时没有统一的文字,不利于治理王朝、颁布法令、向周边民族学习先进的文化。
因此,松赞干布特派大臣屯米·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精研梵文和佛学。
返藏后,屯米·桑布扎结合藏语音韵规律,吸取古藏文精华,经过整理和再创造,形成了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的藏文文字体系。
到了公元九世纪,藏王热巴布登位后,对藏文拼音进行简化,丰富词汇,改进文法。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藏族人口数为5416021。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种主要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藏族为汉语称谓,藏族自称“蕃”。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兑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卫巴”,居住在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的藏族自称“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藏族自称“安多娃”。统称为“蕃巴”。“巴”、“娃”藏语意为“人”。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而西藏有“发羌”(发,古音读bod)、“唐牦”等部,与甘青诸部已有往来。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六牦牛”部初兴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大约进入6世纪时,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隋末唐初,“悉补野’’部的松赞干布兼并诸族部,统一了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臣民共进赞普(王)尊号,始制藏文、藏历,创订法律、度量衡,分设文武各级官职。划分全境为四大军政区域,在西藏建成自称为“蕃”,汉籍称作“吐蕃”的奴隶王朝。松赞干布在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与唐朝及天竺(今印度)、泥婆罗(今尼泊尔)广泛交往,引进唐朝、印地先进的封建文化,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
松赞干布统一后的吐蕃日益强大。公元7世纪,中原唐王朝兴盛,松赞干布遣使唐朝求婚,发展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后,册封松赞干部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宾王”,松赞干布则称唐高宗为“天子”,确立了唐蕃之间的舅甥亲谊关系。公元710年、唐蕃再次联姻,金城公主嫁给赞普赤德祖赞。公元822年,唐蕃在拉萨会盟,立碑于拉萨大昭寺前。唐蕃的友好关系为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成为中国多民族中的一员奠定了基础
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于中央设置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吐蕃地区军政,以萨迦教派领袖八思巴(1235~1280)为帝师(初名国师),兼领宣政院事。元朝中央在吐蕃地区建制驻军,分封文武官吏,充分行使主权,从而使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明朝、清朝和民国政府继续对藏族地区行使主权,行政管理也日臻完善,藏族和内地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也日益加深。从藏族人民英勇抗英斗争就可证明这一点。
藏族人历史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的先民们自远古时就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
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西汉时西羌人的一支。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砻河谷。
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
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雅砻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
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被唐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公元710年,犀德祖赞又与唐朝的金城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了很大发展,由此揭开藏、汉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
藏族起源于古羌族。古时青藏高原上各部落基本上都属于羌族,其中有一支牦牛部从青海进入西藏后,发展壮大,吞并其他部落后建立吐蕃王国。吐蕃王国强大后,又扩张领土,将青海、川西、甘南等地的大部分羌族部落征服同化,形成今天的藏族。
另外,蒙古族的前身不是匈奴,而是蒙兀室韦,属于东胡的一支,最早居住在大兴安岭地区,可能与契丹人的祖先有一定关系。匈奴强盛时,曾经吞并许多其他部族,等匈奴灭亡后,这些混血的匈奴余部又被柔然、鲜卑等民族吞并。
蒙古强大后,将蒙古高原上大部分游牧部落吞并,今天的蒙古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其中多少会有一点匈奴人的血统吧。
藏族人的历史:
目前,在藏文史籍中所能见到的藏族关于历史起源的传说主要有几种:1、印度徙入说;2、卵生说;3、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说。4、羌猿说。
其中“羌猿说”大致上意思是古羌人的迁徙,羌人(西徙到今天四川的这块地方)后来部分进入南疆(现中国以南)和青藏高原。
青海藏族青海是全国仅次于西藏的最大藏区,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西藏东部。青海省有六个藏族自治州,分别是黄南州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语言上出了玉树藏族自治州属于藏语康巴方言外,其余都是安多方言。
关于蒙古族的风俗及历史文化1、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2、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3、递鼻烟壶
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4、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5、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6、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7、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8、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9、祭祀风俗
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10、婚礼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一只“碰门羊”和其他的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