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建筑遗址应为战国秦上林苑的高台建筑遗址之一,与阿房宫的建筑没有任何关系,更不会是烽火台一类的建筑,是在秦统一以前建成的。烽火台乃军事报警设施,建在皇家公园里不合常规。”李毓芳说。
秦王从未上天台祭天拜神从来都是古代帝王的重要仪式,相传上天台就是秦始皇于阿房宫中祭祀天神的地方。然而关于上天台(上林苑四号)遗址自古就有三种说法:一是秦始皇为观赏天文景观而建;二是说秦始皇为徐福而建——秦始皇派徐福东渡为他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数月未归,他十分着急,遂建此高台东望,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望福台;
三是古代先民认为,五谷丰登、太平盛世均是天神、地神保佑,所以秦始皇定期率领朝臣祭祀天地,以祝祷大秦帝国物阜民丰、四海升平。
但无论出于何种说法,上天台一直与阿房宫神秘地联系着,亦不断催生着我们的想象。它的真相究竟如何?
为此,2005年4月至2006年12月,考古学家们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
疑点二:夯土台是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存?
经过对阿房宫前殿遗址东侧30多平方公里、前后近一年的考古调查、勘探与部分发掘,李毓芳发现,传说中的上天台遗址实际上是战国时期营建的上林苑中的一处宫殿建筑群。
她说,上天台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阿房宫村南、赵家堡村东北,西距阿房宫前殿遗址500米,地面之上现在有一高大土台。其周长约310米,高约20米,当地人称为“始皇上天台”,是阿房宫遗址内最著名的建筑传说之一。20世纪40年代曾在这里挖过战壕;50-70年代,当地农民在此取土及进行修筑梯田、大规模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当年指挥部就设在遗址的土台之上,搞千亩平地大会战),因此该遗址受到严重破坏。
从该遗址出土的大量砖、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材料来看,它们沿袭了关中地区战国时代板瓦、筒瓦上流行的纹饰和工艺,即与战国秦上林苑一号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的制法、形制和纹饰相同。有学者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出土秦瓦的研究指出,“秦瓦纹饰变化较大,总的趋势是绳纹越来越粗,纹饰越来越草率,春秋时期无论是板瓦还是筒瓦均饰细密的纹饰,交叉的居多。”
历史学者魏效祖先生则明确提出,“战国朝代的秦瓦,瓦面都用细绳纹。”据此推断,该夯土台应为战国时代建筑遗存。
考古学家比较了战国朝代的邯郸赵王城宫城中的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燕下都东城的武阳台等大型宫殿建筑遗址、齐临淄城宫城的桓公台宫殿建筑遗址、湖北潜江龙湾楚国章华台高台宫殿基址群等,认定上天台建筑遗址中的夯筑土台属于战国时代流行的高台宫殿建筑。
历史曾载秦有五苑,但秦上林苑的范围,到宋代的学者已经很难说清楚了。然而,秦阿房宫前殿建于秦上林苑之中,这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三辅黄图》又载:“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汉代上林苑范围“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根据以上文献所说的范围,上天台遗址均在其中,,它无疑是秦汉上林苑的一部分。
李毓芳说,考古发掘资料进一步说明,该遗址为战国朝代的高台建筑遗址,也就是说上林苑遗址在战国时代已经修建,这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秦都咸阳战国朝代是否已有上林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又使我们澄清了长期以来将该建筑遗址作为阿房宫上天台的讹传。
磁石门不属于阿房宫的建筑磁石门(上林苑六号)建筑遗址在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北2000米(位于三桥镇武警工程学院内)。相传当年秦始皇“累磁石为之”,故称磁石门。作为类似现代的安全检查门,它一是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门时以磁石的吸铁性能使隐甲怀刃者不能通过;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神奇,使其惊恐却步,不敢有异心,故亦曰却胡门。